夏岩石
在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规模实施之际,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培训制度的完善和改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为基础的评估体系已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培训、公务员培训以及各大跨国公司的管理培训生计划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实践性临床教育,同样可以借鉴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理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全方面控制培训过程、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孙亮亮;邹俊杰;郑骄阳;宝轶;叶菲;陈海燕;石勇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PBL病案分析法与采用LBL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组40人,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法组40人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实习成绩.结果:采用PBL联合LBL双轨双向同步教学法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结论: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PBL联合LBL双轨双向同步教学法较LBL教学法更有效,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马湘一;马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虚拟手术教学系统是一个较新的网络教学平台.文章总结了虚拟手术教学平台在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模式手术教学,利用虚拟手术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满意度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可以提高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宋兵;王水;沈历宗;徐皓;肇毅;黄华兴;凌立君;史京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缺乏内源性需求、缺乏拼搏与探索精神、缺乏非智力因素支撑等问题,这导致医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从而给医学教育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浪费教育资源、教学相长难以开展,进而影响医学教育改革的效果.因此,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医学生学习能力应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出发点.
作者:邱秀华;罗添荣;杨棉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0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医学生应激水平总分均值为101.49±15.68分,在x(均值)±1s之间;通过对生活应激源及反应分类进行比较,差异主要表现在挫折、压力、变化和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及认知反应等方面;人格特征、心理应激源均与心理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作者:刘琳琳;张欣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医患沟通的特殊语境中,模糊语、比拟、比喻、倒装等语言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将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起到保障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作用.
作者: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从生物化学课程“非相关”内容入手,通过个人的教学尝试与经验介绍,尝试在具体科目中进行其他教育理念的渗入,即将课程教学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建宁;李燕;裴秀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年来,高校出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高校已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各高校现已陆续应用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检测,以期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值得高校探讨.
作者:黄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根据病例讨论课的教学实践,比较分析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中病例讨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为进一步规范和统一病例讨论课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何春燕;武军驻;商亮;钟山;张澄宇;章莹;余峰;余保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现象日益普遍,其对医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应引起关注.简述我国医学院校的校区布局情况及多校区办学现状,浅析多校区办学对医学教育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作者:李丽英;王斌;郑卿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体医结合”运动处方教学,融合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医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宜于新医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具备了科学的健身原则、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和在今后工作中会开医疗处方及运动处方的复合型能力,而且在维护大众健康、预防亚健康、减少疾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体医结合”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医学生的就业拓展了空间.
作者:傅兰英;付强;许锦秀;凌文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理性认识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对提高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黎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可视化人体的冠状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并探讨立体化可视模型在心血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正常及异常患者连续冠状动脉血管横断面图像,在计算机上利用RadioDexter软件行三维重建的立体显示.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教学中.结果:重建出了正常冠状动脉及异常冠状动脉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可以任意缩放和任意角度旋转,可显示不同血管间的毗邻关系和空间构象,在心血管疾病的见习课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冠状动脉可视化模型可促进学生对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并更有利于与对病变血管阻塞程度直接认识.
作者:赵燕;罗雯;张消克;韩春姿;杨明;庄小明;高亢;陈立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护理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以模拟ICU、多媒体示教室、高端智能模型等为教学实施平台和载体,对护生开展医学模拟教学.结果表明运用医学模拟教学创新了护理临床处置能力培养模式,借助高端智能模型可提高学生的护理临床处置能力培养.
作者:周彩华;张玲芝;王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构建并实证分析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提高循证医学教学质量.方法:通过调研国内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资料初步拟定基本框架,采用Delphi法确定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该指标.结果:围绕循证医学实践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指标,基于该指标开展的循证医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可以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工作.
作者:耿劲松;董建成;蒋葵;陈亚兰;倪衡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参照国外视光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对我国现有两种视光学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视光学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对视光学本科教育模式的个人思考和建议.
作者:杨必;贺庆军;刘陇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康复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个班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61.7%-91.5%的护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护生综合能力.实验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李益平;张颖;郝福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为探讨PBL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医学生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LBL)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在肝胆外科临床实习中进行实践,通过出科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比较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实习生基础理论知识得分及实习考试总分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PBL+ LBL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具有较明显优势,能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宇;蒋晓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设置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合理划分课程群,并在开设顺序、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上,围绕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突出检验专业特色,强化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医药科技发展,而不能片面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作者:谢圣高;宁勇;姚群峰;夏焕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DSP是一门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医学工程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接受.而结合医学实践,采用“融合、仿真、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医学应用系统设计及实现,使学生完全掌握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陆强;张西学;王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