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君;马武玲;杨兆兰
目的研究道德情感的内涵,编制以同情心、自尊心、责任感和羞耻感为道德情感的4个维度的道德情感量表.方法采用量表编制的基本程序编制量表,以1339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信度和效度.结果①从内部一致性系数来看,维度的α系数介于0.339~0.779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520.②总量表的再测信度为0.63,分量表同情心为0.52;自尊心为0.48;责任感为0.63;羞耻感为0.54.③该量表的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3.299,GFI=0.996, RFI=0.994,IFI=0.997,TLI=0.996 ,CFI=0.997,RMSEA=0.041.结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于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状况的分析与诊断.
作者:戴艳;郑日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贫困生的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现状,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州大学6个学院的321名贫困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贫困生的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存在着较高的负相关,呈显著性水平(P<0.01).结论一方面,贫困生的自尊受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与自尊水平相关较高的3个SCL-90因子为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另一方面,贫困生的自尊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林晓桂;何少颖;赵凌波;段华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就业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理想、就业心理及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大学生在就业中既存在心理矛盾,又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心理、自我同一性混乱、自卑心理、挫折耐受力低、社会适应恐惧等.结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刻不容缓.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振奋精神;鼎力支持,开创未来.
作者:王季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交往焦虑及惧怕否定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交往焦虑量表(IAS),惧怕否定量表(FNE),对50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查分析.结果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得分高,则FNE、IAS评分低;而成功性、控制性、矛盾性的高评分影响独生子女IAS、FNE评分增高,道德宗教观的高评分使女性初中学生FNE、IAS评分增加;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低评分则增加非重点中学学生IAS、FNE得分.结论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导致交往焦虑、惧怕否定侧重点有所不同.
作者:姚丰菊;严芳;张志华;李恒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中国修订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120例银屑病患者(患者组)和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患者组Re(责任心)、So(社会化)、Sc(自我控制)、Ai(独立成就)、Py(心理感受性)和V2(常规趋向-异向)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Em(通情)、Ac(顺从成就)、Fx(灵活性)和F/M(女/男性化)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患者组与对照组人格类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组中以Gamma型者居多.病程5年以上银屑病患者Sp(社交风度)、Sa(自我接受)、Em和So分较病程5年以下的患者明显下降(P<0.05~0.01),Gi(好印象)和Ac分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病程迁延可出现某些人格结构的改变.
作者:孙全新;祝家胜;顾桂英;郑忠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同时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89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4例)与氯丙嗪组(45例),疗程8周,治疗前及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结果 8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所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8周后,利培酮与氯丙嗪两组患者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利培酮组的改善显著优于氯丙嗪组.结论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之一,利培酮对其的治疗作用优于氯丙嗪.
作者:范建华;杨峰一;陆洲新;覃忠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压力问题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压力较大.对比中发现: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不如他人,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常因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而烦恼,角色转换难度更大;男生常感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心,担心自己能否学有所成(用),而女生常感到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不如他人;大一新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的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而从大一到大三学生越来越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越来越因不喜欢所学专业烦恼,越来越为前途担心.结论必须把握好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压力特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干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李文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复发的关系.方法对51名首次发作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首发抑郁组)以及45名非首次发作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复发抑郁组)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生活事件量表评定.结果首发老年抑郁组负性生活事件数、负性生活事件总值、家庭有关问题得分、社交及其他问题得分明显高于复发老年抑郁组.工作学习问题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有关,而与复发无关.
作者:李凌;李建明;李占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癫痫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癫痫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癫痫病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评定.结果癫痫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常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结论对癫痫病人在抗癫痫治疗的同时,应特别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治疗,必要时及时应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作者:王启军;程凤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对分裂症家庭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家庭照料者300人,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150人,研究组接受综合干预6个月.两组使用SCL-90、SAS、SDS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和1年后随访,研究组比对照组在各量表的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对分裂症家庭照料者的综合干预模式是满意和可行的.
作者:张华坤;邱育平;黄京铭;陈尚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阿立派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立派唑和利培酮治疗共8周.采用PANSS和TES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派唑组和利培酮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4.4%和71.1%,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各时点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派唑组的主要副反应为失眠,焦虑,头昏,头痛,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恶心,厌食.与利培酮组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月经紊乱显著低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派唑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副反应轻,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
作者:刘文庭;杨坤;左笑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驻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武警官兵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0名青海高原武警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武警官兵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87±0.48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10±0.56分.②武警官兵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躯体化、强迫症状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③相关分析:武警官兵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加强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教育,以提高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刘晓秋;解亚宁;白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2例外出务工人员和40例农村未出外人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BP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诊断分型上以偏执型为多.临床症状以被害妄想较多(P<0.05),而兴奋躁动较少(P<0.01).结论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差异.
作者:王宏林;孙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ICD-10诊断标准60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8周的临床观察,用PANSS、CGI、 TESS、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用量分别为22.68±4.91mg/日、3.94±1.43mg/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76.67%,治愈率分别为53.33%和50.00%;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治疗后2、4、6、8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之间比较(P>0.05);PANSS量表阳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治疗后各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症状全面有效,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冯砚国;阎喜英;赵峥;王东平;王世贵;李予春;王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无锡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家庭一般情况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215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22.14%,住房面积、父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父母关系、教育不一致、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家庭因素.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心理障碍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除学习压力外,强迫症状、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是多见的心理问题.结论要积极利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变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社会良好环境,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枫;刘毅梅;王洁;马晓健;陆雪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15名医学院大学生,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 515份有效问卷中,SCL-90总分≥160分189人,占总数的36.70%,因子分≥2.5分人数占总数前3位的因子分别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有更多心理问题.1、3年级之间和2、3年级之间在SCL-90评分上有差异.被试者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被试心理问题呈负相关.内向和SCL-90呈负相关,精神质与SCL-90呈正相关.结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翠红;谢正;代娟;陈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男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要高于女生;县城中学生幸福感高于乡镇中学生.②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③父亲比男看护人在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4因子上得分更高;母亲比女看护人在偏爱被试上得分更低.结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
作者: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对98名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抑郁组)以及正常社区老年人(对照组)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生活事件量表评定.结果抑郁组精神病家族史、现患躯体疾病、脑血管病得分高于对照组.抑郁组负性生活事件数、负性事件总值及家庭有关问题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生活事件是老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凌;李建明;李占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长虹;贾金鼎;张艳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深圳市外来工的心理需求,为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外来工的心理卫生需求达81.5%,并且60.0%曾经考虑过心理求助,但是仅有5.0%真正寻求过心理服务.对于心理卫生服务,他们首选的方式是电话.结论对外来工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性.
作者:张泉水;刘晋洪;陈家建;黄晓宇;张秀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