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玲
加替沙星为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外消旋体化合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及修复.临床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病原体引起的中度以上的感染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目前临床使用较普遍,但随着该药的不断使用,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而神经系统抽搐反应却很少发生.本文就加替沙星致神经系统抽搐反应1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凤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持续胃肠减压对预防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5年3月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入院后或入院急症手术后立即给予持续3 d以上的经鼻胃肠减压,对照组不给予胃肠减压,但其他治疗2组相同.于入院1周内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47.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持续胃肠道减压能够减少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有预防价值.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的高发癌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居整体人群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2002年统计资料[1]显示,所有种族计算在内,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37.4/10万,其中北美为99.4/10万,西欧为84.6/10万.近20余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以每年至少3%的速度增长[1].以上海为例,女性癌症总发病率2002年已达279.2/10万,其中乳腺癌占48.1/10万,而市区则高达61.7/10万[2],正在接近白人妇女乳腺癌发病率.
作者:高幼军;李清波;张文杰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止血带主要是暂时阻断主要血流流向肢体的一种止血工具,手术中使用可减少患者手术区域出血,保持手术野清楚,使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但如使用不当,可产生副作用,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ATS-Ⅲ型自动数控止血带的应用特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慧华;郭海鸥 刊期: 2006年第18期
1893年,法国医生Jules Emile pear首先将金属和橡胶制成的铰链式人工全肩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1],尽管2年后手术失败,但仍被认为是肩关节置换术的里程碑.我科2001年开始对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并在我病区成立了肩关节治疗中心.2002年7月-2005年12月,我病区共收治88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新开展的一项手术方法,从术前准备到术后观察、从术后护理重点到指导患者康复锻炼,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体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菁;姜春岩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神经内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为探索有效的新病区管理模式,2003年起,我院实施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负责制,全面促进了病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菊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检查前护理干预对减少乳腺增生症复检人员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症复检人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并于检查前后分别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状况.实验组检查前实施访视,讲解乳腺增生和乳腺检查相关知识,给予心理辅导和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经检查前护理干预,实验组的抑郁、紧张和恐惧3项焦虑症状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查前护理干预对减轻乳腺增生病复检人员焦虑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夏荣;周霞;杨青霞;陈秀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比较腹部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与传统的肌肉注射杜冷丁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脾切除、结肠手术、胆囊切除及胆肠吻合术,术前检查肺功能均正常.随机将患者分成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ysia,PCA)组和肌注杜冷丁(B)组.PCA组由电子PCA镇痛泵行自动皮下给药镇痛、B组患者术后感觉疼痛时,肌注杜冷丁镇痛.术后回病房分别于即刻,2,4,8,12,24,48 h观察并记录2组的镇痛评分(VAS)、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不良反应等.术后一周观察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0~48 h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CA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B组,P<0.05或P<0.01.术后7 d肺部并发症B组为4例,而PCA组仅1例,P<0.01.结论皮下PCA用于肺功能正常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对血压、心率和呼吸无影响,镇痛效果明显,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传统的肌注杜冷丁组,是一种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俐敏;陈映莲;成新华;胡浩琼;杨虹霞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对患者实施佳的护理[1].目前,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循证护理正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05年1月,我科将循证护理运用于1例喉断离伤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杏菊;蔡克文;黎红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中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抢救各种休克、长期用药、化疗及全肠胃外营养(TPN)中占重要地位[1~3].颈外静脉的穿刺部位、患者体位的选择和置管技术,是保证输液畅通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巧,进行有效的输液,本研究对98例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进行了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莲琴;唐慧琳;王慧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对23例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并且总结观察与护理重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巨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23例,其中16例于手术当天或术后第1天发生.22例于出现后10 d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尿崩症于8个月后尿量恢复正常.结论巨大垂体腺瘤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因此应重视术后血钠变化,通过对患者尿量、意识和电解质等的严密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护理,及时均匀适度补盐和补充血容量并行抗利尿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贾丽燕;牟灵英;刘伟;于金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几年来,我院从窗口服务入手,规范了急诊窗口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加强了急诊的预检分诊,开设了急诊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规范了急诊的服务流程[1].我们推出了集急诊咨询、协调、分流患者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岗位-急诊主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彩芽;顾惠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上颌窦根治术术后常采用自制气囊管充气止血,自制气囊管指用手套端捆于橡胶尿管一端,通过另一端充气填塞窦腔止血.自制气囊管存在易破损、漏气、消毒困难、制作麻烦等缺点.我院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充气用于窦腔止血,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邵永惠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我院2000年12月开始进行护士招聘工作,截止2004年6月,护士增加至75人,基本满足临床需要.4年多来,我们在护士招聘与录用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较大成绩,现报道如下.
作者:牟珊琴;黄玲;古丽努尔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医嘱是医生在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1],医生把医嘱下在医嘱本上由护士转抄到医嘱单上再执行的习惯,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难免有遗漏,更不便于每班的医嘱核对,致使护理缺陷增多,延误治疗.2003年10月,我们采用了医嘱提示本的方法,避免了上述弊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兰;陈殿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穴位推拿对Ⅰ期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长期卧床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另一组用穴位推拿法预防,比较2组患者Ⅰ期压疮的发生率.结果推拿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3.3%,而对照组则为2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穴位推拿,可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
作者:崔屹 刊期: 2006年第18期
老年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痛苦,使医护工作处于被动,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老年精神科共收治1 64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25例发生过意外事件,占总数的1.5%.在完善老年病房的环境设施建设、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与家属及患者的沟通等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逐年降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陈传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护理路径是由护理学科专业人员完成的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确定了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结果的护理服务步骤路线图或表[1].为了探讨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接诊工作中的应用,缩短接诊时间,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2004年9月-2005年3月,我们对70例入院患者分别用常规接诊法和护理路径接诊法进行接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英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危害的现状,并提出有效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市4家三甲医院102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找出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并分析原因.结果所有护士均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经历.结论儿科护士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积极采取的防护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自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作者:林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为80%.对于大多数农村患者来说,经济条件差,疾病知识和康复设施匮乏,使较多的后遗症期患者致残在家,因此努力恢复和提高此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必要.本研究选择2004年6-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抽取60例于出院后以俱乐部的形式实施运动计划,把训练重点放在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颖 刊期: 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