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杜倩;梁孝华
1893年,法国医生Jules Emile pear首先将金属和橡胶制成的铰链式人工全肩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1],尽管2年后手术失败,但仍被认为是肩关节置换术的里程碑.我科2001年开始对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并在我病区成立了肩关节治疗中心.2002年7月-2005年12月,我病区共收治88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新开展的一项手术方法,从术前准备到术后观察、从术后护理重点到指导患者康复锻炼,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体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菁;姜春岩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适当的穿刺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方法 2003年2月-2005年3月,将住院行TACE的2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36例.对照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分别为8 h和24 h.实验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分别为5 h和12 h.比较2组患者48 h内与穿刺置管有关的出血、血肿、动脉血栓形成情况和腰酸背痛、下肢麻木、失眠、烦躁和尿潴留情况发生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出血、血肿、动脉血栓形成3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潴留、腰酸背痛、失眠、下肢麻木和烦躁情况进行比较P均<0.01.结论 TACE术后穿刺肢体制动5 h,卧床时间12 h是安全的,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单信芝;李英兰;张凌云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1,2].而对于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在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后依然存在很高的卒中风险[3].近年来,随着更加柔顺支架的出现,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已成为现实[4,5].2004年5月-2005年11月我科共完成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5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滕云;刘锋;富丽岩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上颌窦根治术术后常采用自制气囊管充气止血,自制气囊管指用手套端捆于橡胶尿管一端,通过另一端充气填塞窦腔止血.自制气囊管存在易破损、漏气、消毒困难、制作麻烦等缺点.我院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充气用于窦腔止血,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邵永惠 刊期: 2006年第18期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中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抢救各种休克、长期用药、化疗及全肠胃外营养(TPN)中占重要地位[1~3].颈外静脉的穿刺部位、患者体位的选择和置管技术,是保证输液畅通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巧,进行有效的输液,本研究对98例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进行了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莲琴;唐慧琳;王慧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护理路径是由护理学科专业人员完成的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确定了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结果的护理服务步骤路线图或表[1].为了探讨护理路径在患者入院接诊工作中的应用,缩短接诊时间,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2004年9月-2005年3月,我们对70例入院患者分别用常规接诊法和护理路径接诊法进行接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英君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神经内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为探索有效的新病区管理模式,2003年起,我院实施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负责制,全面促进了病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菊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在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过程中,可使尿路黏膜损伤、干燥,生理性防御功能降低,并失去自行排尿对尿道的清洁作用,这些因素均易造成尿路逆行感染,轻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孟肾炎,甚至菌血症和败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防治留置尿管患者的尿路感染,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和探讨的问题.2004年9月-2005年7月,本研究对36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在导尿术和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中,用头胞曲松涂抹润滑导尿管,使尿路感染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晓芳;黄慧琴;奚秋琴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对23例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并且总结观察与护理重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巨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23例,其中16例于手术当天或术后第1天发生.22例于出现后10 d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尿崩症于8个月后尿量恢复正常.结论巨大垂体腺瘤术后易并发尿崩症及低钠血症,因此应重视术后血钠变化,通过对患者尿量、意识和电解质等的严密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护理,及时均匀适度补盐和补充血容量并行抗利尿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贾丽燕;牟灵英;刘伟;于金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老年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且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痛苦,使医护工作处于被动,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老年精神科共收治1 64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25例发生过意外事件,占总数的1.5%.在完善老年病房的环境设施建设、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与家属及患者的沟通等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逐年降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陈传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持续胃肠减压对预防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5年3月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入院后或入院急症手术后立即给予持续3 d以上的经鼻胃肠减压,对照组不给予胃肠减压,但其他治疗2组相同.于入院1周内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47.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持续胃肠道减压能够减少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有预防价值.
作者: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危害的现状,并提出有效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市4家三甲医院102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找出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并分析原因.结果所有护士均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经历.结论儿科护士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积极采取的防护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自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作者:林红玲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比较腹部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与传统的肌肉注射杜冷丁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脾切除、结肠手术、胆囊切除及胆肠吻合术,术前检查肺功能均正常.随机将患者分成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ysia,PCA)组和肌注杜冷丁(B)组.PCA组由电子PCA镇痛泵行自动皮下给药镇痛、B组患者术后感觉疼痛时,肌注杜冷丁镇痛.术后回病房分别于即刻,2,4,8,12,24,48 h观察并记录2组的镇痛评分(VAS)、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不良反应等.术后一周观察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0~48 h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差异无显著性,PCA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B组,P<0.05或P<0.01.术后7 d肺部并发症B组为4例,而PCA组仅1例,P<0.01.结论皮下PCA用于肺功能正常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对血压、心率和呼吸无影响,镇痛效果明显,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传统的肌注杜冷丁组,是一种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俐敏;陈映莲;成新华;胡浩琼;杨虹霞 刊期: 2006年第18期
2005年2月,我科救治了1例口服斯达舒胶囊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经及时抢救脱离危险,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晓英;向安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平均每天做70多台手术,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量大,加强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保证手术有序地进行,减少积压浪费,杜绝丢失、漏收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德杰;程洪波;周丽娟;王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穴位推拿对Ⅰ期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长期卧床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另一组用穴位推拿法预防,比较2组患者Ⅰ期压疮的发生率.结果推拿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3.3%,而对照组则为2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穴位推拿,可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
作者:崔屹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止血带主要是暂时阻断主要血流流向肢体的一种止血工具,手术中使用可减少患者手术区域出血,保持手术野清楚,使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但如使用不当,可产生副作用,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ATS-Ⅲ型自动数控止血带的应用特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慧华;郭海鸥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医嘱是医生在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1],医生把医嘱下在医嘱本上由护士转抄到医嘱单上再执行的习惯,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难免有遗漏,更不便于每班的医嘱核对,致使护理缺陷增多,延误治疗.2003年10月,我们采用了医嘱提示本的方法,避免了上述弊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兰;陈殿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加替沙星为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外消旋体化合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转录及修复.临床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病原体引起的中度以上的感染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目前临床使用较普遍,但随着该药的不断使用,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而神经系统抽搐反应却很少发生.本文就加替沙星致神经系统抽搐反应1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凤娟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缺乏根治措施,回避可能的过敏原和激发因素是其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本研究探讨了过敏原检测及问卷调查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系统护理指导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车淑玉;孙黎惠;曲政海 刊期: 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