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过程中防止血栓形成的几点经验

岳海鸥

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栓形成, 透析器, 病人, 循环管道, 体外循环, 经济负担, 清除率, 尿肌酐, 失血, 生命, 凝剂, 凝集, 管路, 毒素
摘要:血液透析是一个体外循环的过程,为了不使血液凝集于循环管道及透析器中,须使用防凝剂防止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即影响尿肌酐等毒素清除率,也会因更换管路及透析器使病人失血.不但危及病人生命,还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眼部整形手术的术后护理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进步,许多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全,更追求达到一个完美的人生[1].眼部的美容在整形手术当中尤为多见.由于眼睑的特殊解剖结构,眼部美容手术成功可给人增添姿色,美化生活.我院2002~2004年共完成此类手术500例,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吴本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气囊尿管临床应用新进展

    气囊尿管又称球囊尿管或Foley′s管,作为普通导尿管的换代产品.它具有操作简单、管壁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内固定稳定等优点[1],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我国护理学者对气囊尿管的操作方法、并发症的防治、临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方秀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针密闭输液系统临床操作体会

    2001年9月~2004年7月,我们观察了106例使用CLC2000型可来福接头静脉输液的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宋保云;马建新;黑花玲;韦伟;何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模拟3500m高原氧疗和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兔的血气、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原失血性休克兔,用不同浓度的氧合兼输液对其血气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方法42只家兔分6组,在模拟3 500m高原低压舱内,放血,并维持血压在40mm Hg 1h,后用不同浓度氧合并输2倍于失血量的平衡液治疗,另设对照组.在休克前、后不同时相点分别采集血样,测动脉氧分压,HCO-3 、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并观察动物急性死亡情况.结果用80%氧合并输液的一组动物存活时间长、4 h存活率高.血管紧张素Ⅱ在休克后明显升高,但氧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兔需用较高浓度氧疗合并输液复苏.氧疗对血管紧张素Ⅱ并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程红缨;周娟;王仙园;董燕;谭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过程中防止血栓形成的几点经验

    血液透析是一个体外循环的过程,为了不使血液凝集于循环管道及透析器中,须使用防凝剂防止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即影响尿肌酐等毒素清除率,也会因更换管路及透析器使病人失血.不但危及病人生命,还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岳海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人工假体置换、翻修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髋关节脱位是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翻修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3%~7.0%[1].我科199年1月~2004年12月共施行了48例手术,脱位3例,其发生率为6.25%,一旦发生脱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造成一些严重的其他并发症.2001年1月开始,我们加强了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未发生髋关节脱位,现将全髋置换、翻修手术(THA)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甘玉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2例

    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是颅脑损伤罕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不到已检出颅内动脉瘤的1%[1].大多数患者通常由弹片伤、锐器刺伤或邻近骨折引起[2].该病患者常因难以控制的鼻衄甚至鼻腔大出血而死亡.2002~2004年我们共护理TPA患者2例,介入栓塞治疗完全闭塞动脉瘤,经精心护理,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樊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重病之一,目前采用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搭桥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预后明显改善.使梗死的血管再通虽能挽救缺血的心肌,但是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

    作者:郝松枝;王静姝;赖云平;夏经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临床采血标本质量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报告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从生物学、采血方式、血样运送等多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于新华;马玉翠;任凤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护士电脑录入医嘱的弊端及对策

    我院自2002年启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采取单终端模式.通过2年系统软件的操作与运行,现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弊端及采取的对策介绍如下.

    作者:齐海燕;武红;杨凤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并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为常见的呼吸科急重症,除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临床多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死亡率较高.我们通过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冲击并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CAP,疗效满意,提示可控制症状,加快肺部炎症吸收,缩短脱机时间,防止多脏器受损,降低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鸿波;郭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症的护理

    自1963年Charnely首次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地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以来,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与应用,它是近30年来矫形外科学中投入多、发展快的领域之一.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雯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新护士长开展工作的体会

    初任护士长,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在短时间内把握好各种情况,跟上医院护理工作步伐,应做好以下几点.

    作者:马社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放射性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外照射时均不可避免使相应部位的皮肤受到照射,特别是放射野在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会阴等处,出汗多易摩擦,放射性皮肤损伤仍是经常发生的问题,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且常因此被迫停止放疗,延长了治疗期限,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

    作者:李树玲;马守翠;崔维英;邵利霞;刘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化疗护士安全防护的探讨

    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1],肿瘤病人使用化疗药物有可能诱发第二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和致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共识[2].

    作者:高春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科学及舒适的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之一[1],临床证明给药后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操作,我们结合多年的护理经验,总结出一套患者易接受、效果较好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例皮下注射大剂量白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护理

    肾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占第2位,仅次于膀胱肿瘤[1].早期肾癌的根本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肾切除,在手术后大约30%~40%出现转移灶,已有转移者中5年生存率不足10%.因为肾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所以临床上对晚期肾癌多采用免疫治疗.白介素-2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迅速增加,从而进攻和消灭癌细胞,来达到治疗某些癌症的目的,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淑燕;刘松梅;马卫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

    输液外渗在临床十分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作者:蔡荔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将入院教育写入护理记录的探讨

    入院教育是病人入院时,护士向病人进行规章制度、病区环境和病房设备使用、安全、主管医生、护士、病区护士长姓名等的介绍,只要病情允许,人院教育要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并让病人或家属签字.

    作者:黄爱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问题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的医疗工作记录.护理文书书写是关于沟通信息、质量控制、法律依据、科研教育、效益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1].护理文书是执行医嘱和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在住院期间的客观记录.在评价病人在住院期间有医疗争议时,护理文书有重要的举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病人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医嘱单、护理记录等相关资料.因此,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和法律责任越发显得重要.

    作者:黄云娟;濮品洁;张红芳;张敏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