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门;马晓岚;李守珍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儿童增多等致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增多.本文通过对20例2型糖尿病患儿进行18个月的强化管理和护理干预,使其接受综合性规范化的防治,并经过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手段,使患儿真正做到饮食平衡、有效运动、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之目的.
作者:梁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实习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如何在紧张繁重的急症工作中创新带教方法,培养护生的抢救配合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谭振花;孟凡芬;朱翠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1],并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穿刺的静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2],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受增加输液管内负压的启发[3],对150例静脉留置的方法进行传统方式与新方式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建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置管操作简单、穿刺痛苦小、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保护外周血管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但因导管留置在肘部因活动等原因造成导管自穿刺点外脱的现象,脱出长度为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不能长期使管端处于中心静脉的佳位置,从而影响导管的预期使用,因此,我们采用胶布与导管和皮肤加固的方法固定导管,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导管的使用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晔光;王秀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急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伴有高血糖者,其病情和预后较血糖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2001年5月~2004年5月,我们对2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协助医生对162例血糖升高者予以调控.同时制订了饮食护理措施,对患者与家属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转归.
作者:李长芹;马宝润;姜宝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组于婴儿期起病,伴有黄疸、肝脏肿大和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候群,因检查需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采血量较大,常>10 ml.对于此类患儿静脉采血一直是儿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以往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常因患儿小(只有1~2个月),哭闹,股静脉定位困难等原因导致穿刺不易成功.自2001年起我科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留取血标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小燕;涂红星;张彩霞;范毅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系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急骤升高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眼科急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严重者数天内失明,处理不当疗效亦受影响[1].根据青光眼流行病学资料,2000年全世界有6.68千万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其中520万患者已盲[2].随着科学的发展,对AACG的急症处理和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在护理方面内容不断扩展,要求相应提高,现将AACG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立君;黄文敏;张海容;吴素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到来了.人到老年,由于大脑功能的渐进性衰退,心理状态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老年人的心身疾病明显增多.
作者:樊爱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的依从性现状,提供开展Bipap护理的依据.方法对52例使用Bipap的COPD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观察和依从性调查,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中92.30%的患者能遵医嘱完成Bipap氧疗,对照组53.84%,P<0.05.结论床旁陪伴和知识宣教等护理措施能提高COPD患者的Bipap氧疗的依从性.
作者:卫建宁;冯秀兰;李玉琼;邝雅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退行性腰椎狭窄症是腰痛或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其治疗方法繁多,因全椎板切除常继发腰椎不稳或脊膜粘连并发症[1,2];而半椎板切除,小开窗等术式常因减压不彻底而症状复发,疗效差,采用经椎板间隙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具有大限度保留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避免医源性腰椎失稳,硬膜疤痕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护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我院1995~2003年12月采用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42例,通过精心的护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薛玉门;马晓岚;李守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小儿重症肝炎在小儿疾病中病死率较高,其观察与护理尚无报道,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6例小儿重症肝炎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何方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静脉推注药物是临床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误将药液推入动脉血管实属罕见.我院曾收治疗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夜间发生心衰,快速房颤.在抢救过程中,误将50%葡萄糖溶液40 ml加西地兰0.2 mg推入动脉血管,导致患者推注药物侧肢端严重水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祖玉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工作中有许多操作需要打结.通常方法是:打开无菌包时,解开系带,卷放在包布下[1];脱隔离衣解开袖带,将带子绕圈子打结,既费时,又不美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将打结方法加以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姚敏红;吕振雷;汪艳;吴惠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外科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自1979年Tageor首次吻合应用吻合血管的骨骼移植取得成功,使既往的死骨骼移植爬行置换过程为活骨移植所代替,为下颌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采用吻合血管的骨骼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6例,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杨连;明卫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集血标本对检验结果及导管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PICC的病人,随机分为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30例.比较2组病人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血组分别经外周静脉和PICC采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凝血指标,比较2种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采血成功率.结果 PICC与经外周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经外周静脉采血成功率为90%(P<0.05).结论 PICC采血对检验结果和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可反复采集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采集血样的途径之一.
作者:郑春辉;周希环;宿振国;王凤;董建丽;栾顺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2004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决定把中等和高职护理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育部已分别会同有关部委或行业组织印发了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为了搞好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深入探讨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现代护理人才素质的结构及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黄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均可由于皮质醇和生长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在夜间至凌晨(3:00~8:00)出现高血糖,正常人则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超过了生理标准,形成夜间高血糖而产生毒性作用.夜间高血糖的危害在于白天三餐后血糖难以控制,而一旦黎明时血糖满意,则白天餐后的血糖易于控制.因此,首先要控制黎明现象才能改善白天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的敏感性.1999~2003年,我院对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治疗不理想者进行了夜间血糖的检验,其中33例存在夜间凌晨时出现高血糖,即黎明现象.通过血糖监控护理及相关中效胰岛素的治疗,达到临床空腹血糖满意的程度,为控制感染、围手术期的要求及常规治疗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曲丽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纠治的护理配合. 方法全组均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微流量(DHLF)方法,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并发的心内畸形.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46~24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69 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0~62 min;术后15例上下肢无压力阶差,下肢血压低于上肢2例,下肢血压高于上肢2例;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5.26%.结论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和并发心内畸形,可同时纠治发育不良的主动脉弓,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术中建立上下肢测压,维持循环稳定;精确监测鼻咽温、肛温,使用温控垫同步复温等深低温护理是促使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双梅;谢庆;韩盖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患者于化疗当日行PICC置管,并给予观察与护理.结果 416例患者中1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3.4%;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3例2~10 d症状逐渐缓解,1例溶栓治疗中发生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在抗凝和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
作者:刁永书;李虹;许辉琼;汪秀云;易琼;袁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自从1987年Senanayake首次报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IMS)以来,医务人员对IMS已越来越认识清楚,其诊断率也在提高.我院1999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3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