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抚触后延续效应的研究

谭燕萍;蔺桂芳

关键词:婴儿, 抚触, 生长发育, 延续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抚触停止后3个月内各项生长指标的延续效应.方法选择360例婴儿随机分成2组:抚触组与对照组.给抚触组婴儿从出生后1d~3个月进行抚触,抚触停止后观察2组婴儿在3、4、6个月内各项生长指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抚触组婴儿的睡眠状况、免疫功能、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2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抚触能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人口素质,抚触停止后仍有良好的延续效应,为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高剂量时辰化疗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护理

    近10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增加了50%,而我国的NHL中绝大多数为弥漫型、高度恶性、预后差的病理类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仍有50%患者不能达到长期生存、治愈[1],而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此类NHL显示了肯定疗效[1,2].1994年11月~2000年11月,我院采用高剂量时辰化疗联合ABMT治疗11例预后差的NHL患者,并随访至2003年5月,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徐岩;赵立平;王兰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2例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误诊原因分析与护理

    肾小管酸中毒(RTA)是指一组由于肾小管远端排泌H+或近端重吸收HCO-3障碍引起的机体血中碳酸氢盐水平降低,高血氯性酸中毒的代谢性疾病.是成人肾脏病中较少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有时以某一症状突出,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但RTA并非不治之症,大部分病例经确诊后治愈.我院1995年5月-2002年7月收治22例RTA的患者,其中有12例开始误诊为其他疾病,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与护理,10例治愈,2例症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雷;周玲丽;徐春兰;杨浩瑾;叶江嫔;徐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氨茶碱的快速口算法

    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氨茶碱,常见剂型规格分别是:250mg/2ml和500mg/2ml.小儿一般用量小,计算复杂、费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本人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计算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廖建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四肢手术清创车的研制与应用

    我们自行研制了一台手术清创车,患者经过3年的临床使用,手术患者62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月英;林凤英;梁少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治疗及家庭干预效果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精神疾病,其病程迁延,复发率和病残率较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对来自外部环境刺激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2].有文献报道,家庭教育和家庭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3].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院对入院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家庭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的围产期护理12例

    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开展,双胎妊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是一种少见妊娠并发症,对母体和存活胎儿带来很大危害[1].因此,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的护理具有很多特殊性,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2例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的围产期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杨凌艳;张宏;王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护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的进展,心脏外科向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以成人后天性心脏病为治疗对象的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外科;另一个是以婴幼儿为代表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占出生婴儿的0.7%~1.0%,每年大约15万名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其中1/3出生后6~12个月夭折.另有1/3虽然度过了婴幼儿期,但逐渐发展为中、重度肺小动脉梗阻性病变,大多数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即使可以治疗,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现将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护进展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16例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重,术后易发生呼吸衰竭,术后护理至关重要.1998年6月-2004年6月,我科通过16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国军;张志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基础理论考核分析与应对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医疗模式和新的护理观念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我院护理部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各级临床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基础理论考试,并对767份不同层次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基础理论考试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玲;石丽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自制大棉签在采血后针眼按压中的应用

    我们自制了一种大头松软的大棉签,于2003年应用于临床近10万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材料与制作(1)材料.市售小竹签(或竹牙签)、医用脱脂棉、纸等.(2)制作.把能卷成棉球大小(1.5 cm×1.5cm)的医用脱脂棉摆成宽2 cm、长10 cm的棉片,把小竹签放在棉片的一边下1/3处,沿一个方向把棉片卷成大棉签,把约20个左右的大棉签用纸包成包,经高压消毒即可使用.

    作者:王桂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多酶液在内镜活检钳保养中的效果观察

    多酶液是多酶清洗剂与水配成的溶液,使用多酶液浸泡清洗内镜及附件能增强消毒效果已有报道[1,2],然而这种清洗方法对延长内镜及附件的使用寿命有无作用尚无人探讨,为了进行这种效果观察,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2月以内镜附件之一的活检钳为代表,使用多酶液对活检钳进行浸泡清洗来观察多酶液在内镜附件保养中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雪梅;金海燕;张锦萍;廖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应用PICC化疗时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我科2002年6月率先在东北三省及沈阳军区开展了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进行化疗,至2004年12月已完成176例,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敏;乔峰;刘洪岩;陈雪;李佳;曾伟;谢晓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在常规创伤治疗中,通过选择敷料减轻疼痛的重要性:MAPP研究

    目的阐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伤口患者,除去敷料时疼痛的发生率和改用新型抗粘连敷料的效果.方法共有656名主治医生,报告了在研究期间、常规随访时所观察到的全部急性或慢性伤口的有关详细情况,对换药时感到的疼痛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对于中到重度患者,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并且请他们完成一个自我评估调查问卷.如果患者参加了随后的随访,将重新评估.结果在全部5850名患者中,2914名患者有急性伤口,2936名患者有慢性伤口.在筛查访问期间,报告换药时存在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急性和慢性伤口的患者数量差不多(79.9%和79.7%),在家完成的自我评估调查问卷中报告存在重度疼痛的急性和慢性伤口的患者数量也差不多(分别为47%和59%).当敷料和伤口床存在粘连时,取下敷料时非常疼痛.在88%的慢性伤口和95%的急性伤口患者中,改用新型的抗粘连敷料能够降低换药时的疼痛.结论本研究表明,不论创伤的病因如何,患者对治疗的可接受性均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疼痛是一个大问题,常常与敷料选择有关,选择合适的抗粘连敷料能够提高患者的可接受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术后易发生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且术后需卧床制动,常导致患者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烦躁不安,难以入睡而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术后康复[1].如何预防这些并发症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现将其预防策略总结如下.

    作者:臧小英;王克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警示性标志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警示性标志在门、急诊输液患者实施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对输液中易发ADR的药物、人群进行警示性标志和分区管理,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在输液过程中实施用药预防性、警示性告知制度,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用药的情况和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护士有针对性地加强巡视观察,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ADR.结果实施警示性标志管理后,密切了护患关系,扩大了患者的用药知识和对ADR的宣传,提高了ADR的监测率和用药的安全性.结论警示性标志是将门诊输液患者的用药监护与人文关怀服务融合的有效措施,达到了护患双赢的目的.

    作者:黄霜霞;杨嘉丽;陈燕群;唐志敏;李奎开;温文利;李婷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脐带结扎保护带在新生儿脐残端早期修剪中的作用

    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我们探索脐残端修剪已8年多,以往效果不很理想.2002年我科改用威海村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脐带结扎保护带结扎断脐,脐残端修剪收到显著效果,现将护理方法和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林瑶珠;李瑛;杜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静脉留置针205例,从卧床与非卧床、高渗与低渗、不同封管液及不同部位留置时间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留置时间不受体位及穿刺部位的影响(P>0.05);留置时间与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液有关(P<0.05);肿胀发生与液体渗透压及体位有关(P<0.05);静脉炎的发生与渗透压有关(P<0.01),与体位无关(P>0.05),且肿胀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炎发生率(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不受体位及活动影响,只要治疗及病情需要可随时选择静脉留置;输入高渗液体应3 d更换留置部位1次,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田春梅;靳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42例脑卒中患者进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恢复期,经常遇到进食、吞咽障碍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窒息死亡.笔者于2001年8月-2002年11月对42例脑卒中合并进食、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桂玲;刘梅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鼻腔异物取出器械的改进

    鼻腔异物多发生于儿童在玩耍时将豆类、果核、玻璃球、橡胶塞、纸卷、钮扣等塞入鼻孔内难以取出,一般常用钩状器械将异物钩出,因钩状器械尖端锐利,在操作时由于儿童哭闹、躁动,易损伤鼻腔黏膜,甚至出血.因此,更加重患儿情绪紧张及恐惧感.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操作中我们根据实际需要用曲别针制作了一种取出鼻腔异物的专用器械,临床应用58例,无一例发生鼻腔黏膜损伤,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雪萍;马建英;王媛;范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护理51例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对2002年1月-2004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51例VV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此类疾病的一般护理及防范处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丰娥;吕晓娜;赵宜军;邴义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