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颖
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病因和精神症状产生的机制仍然未明,给临床工作带来困惑.本文根据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和精神药理学等方面的有关进展,结合临床体会,试图对阳性精神症状产生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概述如下.
作者:林良栋;许维森;翟书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采取个别心理咨询、集体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对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中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进行综合干预.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干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因子及总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的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干预对藏族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明显提高.
作者: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16PF问卷测查350名在职幼儿教师.结果①幼儿教师与一般女性之间在乐群性等8种因素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公办、民办幼儿教师之间在敏感性等4种因素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农村与城市幼儿教师之间在稳定性等10种因素有显著性差异.②幼儿教师大多数属于适应型、外倾型、安详机警型和果断型.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女性,成就希望、创造能力、成长能力都强于一般女性.结论应为幼儿教师能力的发挥和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邱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家庭教育方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43名私立学校初中生及284名普通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私立学校学生认为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过度保护方面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低者在惩罚、严厉方面高.私立学校学生父母关系差者明显多于公立学校.结论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而公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私立学校学生的家庭存在更多的问题.
作者:杨晓东;赵玉萍;唐济生;赵贵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首次调查哈尔滨铁路局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方法于1999年在哈尔滨铁路局范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1993年全国调查方法相同,使用相同调查工具、诊断标准及流程.结果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5.57‰,终生患病率6.46‰,与1993年全国七地区比较略降低(P>0.05),收入低者、不在业者、离婚者、小学文化及以下者患病率升高(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应列为重点治疗和预防疾病.
作者:于海燕;王群松;陈善东;韩雨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的临床现象学特征.方法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现象学比较.结果 GAD组病程长于PA组;脑力劳动者中PA组显著高于GAD组,PA组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显著高于GAD组;PA组急性发病、急诊史、自杀、伴发忧郁症、躯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神经功能及工作能力受损显著高于GAD组,而GAD组肯定诱因显著高于PA组.结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在临床现象学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别.
作者:谢健;吴爱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对143名血液病患者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分为3个维度:人际支持、支持源广泛性和支持利用度.结果男性的社会支持情况要低于女性.结论社会支持状况与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管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幼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来自河南南阳一师、洛阳一师、郑州幼师3所学校的580名幼师女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数据经t检验,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幼师在校生中有63.81%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1.43%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提示幼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卫生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进行干预.
作者:邱亚锋;马丽霞;李玉峰;郭东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民办幼儿园园长心理卫生状况.方法应用SCL-90量表对粤西125名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测评.同时与全国成人常模和公办幼儿园园长对照.结果民办园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各因子与公办幼儿园园长有显著差异.结论民办幼儿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群体.
作者:邱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日本的青年心理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沿袭德国青年心理的框架,二战后受美国青年心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作者:阎晓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与安坦联合应用的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嘱进行调查,同时对治疗者询问合用安坦的原因,采用一日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安坦比例较高,氟哌啶醇占100%,奋乃静占89.4%,氯丙嗪占85.29%.合用安坦原因依次是治疗锥体外系副反应占58.73%,预防性用药占18.25%,治疗氯氮平的流涎占15.87%,不明原因的占7.15%.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占第1位46.60%,维思通占16.18%.结论安坦在临床中有不合理的使用倾向,建议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消除精神症状,改善认知功能的同时,必须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药源性的损害.
作者:黄朝红;杨蜀云;姚坚;张轶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生的吸烟状况及吸烟的心理.方法采用自拟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了深圳市960名7~12岁小学生.结果本次调查小学生的吸烟率为3.5%,有10%的学生曾尝试过吸烟;吸烟的初诱因以好奇、好玩占首位;学校对吸烟方面的教育尚不够深入和普及.结论针对深圳市烟民年龄普遍下降的趋势,学校、家庭、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部门需共同合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烟草对少年儿童健康的危害.
作者:何定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考察私立学校教师心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SCL-90、社会支持、简易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等量表测量私立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程度、应对方式和自信心.结果私立学校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除了人际关系以外)都高出国内常模,而且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消极的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年龄相关显著.结论私立学校的教师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学校与教师应自觉维护和提高.
作者:钟向阳;张玉芳;范国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环境量表(FES)及生活事件量表(LES),对12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126人中有22人(17.46%)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轻度12人(9.52%),中度7人(5.56%),重度3人(2.38%).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和应激事件.结论高校贫困生存在一定的抑郁症状,且与家庭环境和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夜班护士不同特质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康奈尔医学指数(CM1)调查62名夜班护士,按消极应对(NC)高/低分和积极应对(PC)高/低分进行分组比较,其身心(A-RR)及心理健康问题(M-R)得分.结果 NC高分组A-R、M-R得分均高于NC低分组,PC高/低分组之间A-R、M-R得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消极应对态度对身心健康影响较明显,尤其对心理健康影响更突出.
作者:朱珠;卢文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及与父母文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父母文化程度问卷(自制)对犯罪青少年240人和正常青少年240人进行了集体测查和对照研究,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文化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FF1和MF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FF2和MF4)、父母过分偏爱(FF4和MF5)和父亲拒绝否认(FF5)明显高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高文化程度的父母给予子女高情感温暖、理解,低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子女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和过分偏爱.结论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存在较多缺陷,父母文化程度过低是造成其养育方式失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李慧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尝试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通过采用卡特尔16PF、SCL-90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对由首都经贸大学二年级选修<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学生组成的实验组和以随机方式抽取的同期学生组成的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人格心理学>课程教育对于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则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人格心理学教育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对154名某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利用度有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关系.
作者:彭欣;马绍斌;范存欣;武晓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铁路工人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对186名铁路工人进行评定并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铁路工人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除总分、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之外均较全国常模高.结论铁路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
作者: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572名来自三类家庭(完整、离异、组合)初中生的家庭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完整家庭社会支持明显优于离异和组合家庭;与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和组合家庭初中生较多采用发泄、幻想、忍耐等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朱卫红;李明富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