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瓿折断器的制作

周玲;王顺英;杨隽

关键词:安瓿, 折断, 护理人员, 血液传播性疾病, 玻璃, 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 医疗, 损伤种类, 设计制作, 高危人群, 调查显示, 针刺伤, 面效果, 预防, 医院, 同级, 锐器
摘要:护理人员医疗职业伤害问题倍受护理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姜华等调查显示,玻璃伤与针刺伤占医疗锐器损伤种类的前2位,分别为54.5%和39.6%.不同级别医院玻璃伤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1].医务人员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自2002年5月我院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安瓿折断器以来,在预防玻璃伤方面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10例4胎妊娠围产期管理及妊娠结局分析

    近年来,由于辅助生育技术及促排卵药物的临床应用,4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有许多4胎妊娠经妊娠早期或中期减胎而变为双胎或单胎,但晚期4胎妊娠仍时有发生.4胎妊娠母体并发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1].1990年6月~2003年10月,我科通过对10例4胎妊娠孕妇的综合管理,减少或减轻了孕产妇的并发症,明显延长了孕周,显著改善了围产儿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燕霞;高文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腰椎穿刺束缚带的研制及应用

    我们根据临床工作需要研制了腰椎穿刺束缚带,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了它可以确保腰椎穿刺的顺利完成,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鸿雁;李洁;金海珍;杜小红;刘爱斌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弹性排班与人力资源在中心ICU中的应用

    我院护理部从2001年起对ICU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经过3年实践,得到较好评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力群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下颌骨外旋口咽部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护理10例

    目的探讨口咽部恶性肿瘤切除患者的佳护理程序.方法回顾分析1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并不断进行改进.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做好病情观察和口腔护理,细致观察皮瓣生长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饮食护理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作者:肖健香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安瓿折断器的制作

    护理人员医疗职业伤害问题倍受护理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姜华等调查显示,玻璃伤与针刺伤占医疗锐器损伤种类的前2位,分别为54.5%和39.6%.不同级别医院玻璃伤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1].医务人员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自2002年5月我院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安瓿折断器以来,在预防玻璃伤方面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玲;王顺英;杨隽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门诊输液病人的查对管理

    门诊输液是门诊病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门诊输液病人密度大,时间紧,工作忙闲不均,难以做到计划安排,给查对带来一定的困难,是差错的多发场所.我院就门诊输液病人的查对加强了管理,现介绍如下.

    作者:黎小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精神科新护士上岗前培训的内容及方法

    现将我院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上岗前的培训内容及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吴燕妮;郑爱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简易层流柜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对护士的防护作用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剂,对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均有抑制作用.有报道,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致畸、致癌、诱变及刺激性等毒副反应[1],不但使化疗病人出现毒性反应,而且护士在操作中反复接触,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吞食等途径受到污染[2].本次调查旨在观察自制简易层流柜对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时的防护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应海珍;杨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带主干血管段胎儿睾丸移植术的护理9例

    1997~2002年,我院采用带主干血管段的胎儿睾丸移植术,为9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施行了胎儿睾丸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质量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田青;匡远凤;姚利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护理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H)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基础上,由于甲状旁腺受到持久性刺激,过度甲状旁腺增生转变成能自主分泌甲状旁腺素(PTH)的腺瘤,常导致肾性骨病和异位钙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表现为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需手术切除甲状旁腺.2002年以来,我院共施行了4例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由于长期透析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护理亦有其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梅晓蓉;王绿萍;邱雪慧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护理部对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做法与体会

    我院护理部为保证对患者护理过程和病情转归记录具有科学、简明、真实、客观性,结合<规范>要求,自2003年7月,对一般患者、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重新制订后应用于临床并逐步完善,使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基本符合<规范>的总体要求,现将我院护理部对<规范>落实的具体做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美福;齐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巧除胶布印迹

    2004年3月以来,我们尝试使用石蜡油为患者清理胶布印86人次,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操作方法:将石蜡油涂抹在残留胶布印迹的皮肤上,保留约20 s,再用纱布或棉球轻轻将胶布印迹擦拭掉.

    作者:孙婷婷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实用型多功能架的研制及应用

    2003年,我院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一物多用,能取代现有输液架的可调式、可储藏、可与医用床连为一体的多功能架,有利于多种治疗操作集中进行,省时、省力,达到治疗、护理的佳效果,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已获专利),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林风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低氧的干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焦丽;崔朝勃;高秀玲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鼻腔位置对提高置胃管成功率的效果观察

    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我科对100例胃肠手术病人采用探测鼻腔位置置胃管,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敏;周慧洁;舒少飞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患者血气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气的影响,以选择佳的气管切开给氧方式,提高氧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式,于气管切开后给氧.在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6 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然后改用自制气管切开罩给氧6 h,再次测定其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2组比较显示其血气分析,在酸碱代谢平衡(χ2值=7.778,P值=0.020 )、氧分压(t值=-5.651,P值=0.000)及碱剩余(t值=-3.408,P值=0.003)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在二氧化碳分压(t值=-2.584,P值=0.017)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罩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含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呼吸性碱中毒和呼碱代酸中毒,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作者:黄燕萍;曹文峰;雷鹏;韩莉;王玉珍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系统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早期干预及社区随访指导能增添患者的康复信心,降低社会功能残疾,对预防复发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1].因此,目前各大精神病医院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早期干预手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2,3].我院自2001年开始实施院内康复和院外随访指导相结合的系统早期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青;陈冬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举证责任倒置实施后护士职业紧张的调查研究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实施,使护士的职业紧张因素增加,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为了探讨该制度对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002年3月~2003年6月,我们对四川省和重庆市12所医院的护士进行了职业紧张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龙霖;王永玲;胡定伟;吴玉琼;李泉清;李健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PDCA循环管理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观察

    为全面提高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我们将1998年2月~2003年4月41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PDCA组,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振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 全麻俯卧位2种操作方法效能的比较

    为深化护理改革,探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模式,我科护理人员全方位实施对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手术配合让手术医生100%满意.2003年5~12月,对50例骨科手术病人在全麻下行俯卧位的安置方法采用2种方式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文英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