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口径内窥镜的研制和镜下关节手术技术的成熟,腕关节镜目前正广泛的应用于桡腕关节和腕中关节及腕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02年9月~2003年6月我院腕关节镜下治疗腕部疾病8例,我们对其实施良好的术前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饶世鸣 刊期: 2004年第15期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ve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无创性局部高温治疗肿瘤的新技术.随着HIFU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完善,对一些肿瘤治疗是确切有效的,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同样至关重要,2002年10月~2003年2月,我院对9例患者实施HIFU,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雪梅;张菁;李全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开展以及各种器械的开发应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正在逐步开展.2002年5月~2003年9月,我科成功应用腹腔镜完成低位直肠癌腹会阴根治术1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邵礼仙;金璐;郑春兰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在人体癌肿中却相对少见,不足1%.它具有广泛的恶性病谱,并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预后不同,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后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它常可累及腺外组织,发生远处转移,发生颅骨转移者则较少见.但应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如将原发灶与转移灶一并彻底切除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本院在近20年中收治25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病例,其中有3例为颅骨转移,均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缪建平;祝鸣兰 刊期: 2004年第15期
1997~2002年,我院采用带主干血管段的胎儿睾丸移植术,为9例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施行了胎儿睾丸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质量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田青;匡远凤;姚利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已用于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暂时取代严重病变的肝脏,使部分患者过度至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赢得时间[1].2002年12月~2004年3月,我院分别为15例肝衰竭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肝移植术,因患者病情较重,其术中辅助应用了人工肝持续血液滤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俞守霞;谢海英;叶丽明;江艺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扩张型心肌病为原发性心肌病中为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特征为左/右心室或双心室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损害,产生心力衰竭,80%~90%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有各种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是本病患者常见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等[1,2],但长期药物治疗,面临较重的经济负担和依从性等问题.近,国外有人作了自体骨髓干细胞(h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3,4].我院借鉴国外的经验,对2003年6月~2004年1月1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全身监护,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金金花;沈富玉;马金琦;张红英;虞雪琴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H)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基础上,由于甲状旁腺受到持久性刺激,过度甲状旁腺增生转变成能自主分泌甲状旁腺素(PTH)的腺瘤,常导致肾性骨病和异位钙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表现为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需手术切除甲状旁腺.2002年以来,我院共施行了4例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由于长期透析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护理亦有其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梅晓蓉;王绿萍;邱雪慧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方案中,急诊直接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具备心脏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接诊病人90 min内首选的治疗方案.其再梗死率、卒中发生率比溶栓治疗明显减少,尤其对溶栓有禁忌者,在直接PCI中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的再灌注损伤[1]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需严密的监护护理.准备相关的急救护理预案及对策,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急救介入任务.
作者:曲丽敏;冯文兰;崔雅铃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焦丽;崔朝勃;高秀玲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为全面提高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我们将1998年2月~2003年4月41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PDCA组,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振莉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我院护理部从2001年起对ICU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经过3年实践,得到较好评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力群 刊期: 2004年第15期
门诊输液是门诊病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门诊输液病人密度大,时间紧,工作忙闲不均,难以做到计划安排,给查对带来一定的困难,是差错的多发场所.我院就门诊输液病人的查对加强了管理,现介绍如下.
作者:黎小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我院护理部为保证对患者护理过程和病情转归记录具有科学、简明、真实、客观性,结合<规范>要求,自2003年7月,对一般患者、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重新制订后应用于临床并逐步完善,使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基本符合<规范>的总体要求,现将我院护理部对<规范>落实的具体做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美福;齐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留置尿管是全麻手术前的常规准备之一,目的是解决手术中、手术后患者不能自解小便的问题.临床上为了减轻患者手术前的焦虑程度及留置尿管带来的不适,从人文角度考虑,大都采取在进手术室麻醉后留置尿管.然而,我们在近1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回病房后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有些患者因无法忍受只好即刻拔出尿管,有些患者还需再次导尿.为此,我们对2003年7~12月100例全麻留置尿管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芬 刊期: 2004年第15期
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我科对100例胃肠手术病人采用探测鼻腔位置置胃管,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敏;周慧洁;舒少飞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为深化护理改革,探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模式,我科护理人员全方位实施对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手术配合让手术医生100%满意.2003年5~12月,对50例骨科手术病人在全麻下行俯卧位的安置方法采用2种方式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文英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剂,对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均有抑制作用.有报道,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致畸、致癌、诱变及刺激性等毒副反应[1],不但使化疗病人出现毒性反应,而且护士在操作中反复接触,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吞食等途径受到污染[2].本次调查旨在观察自制简易层流柜对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时的防护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应海珍;杨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微量泵的广泛应用,为临床护士的准确用药提供了方便.微量泵注药速率的单位是ml/h,而临床特殊药物医嘱剂量的单位是μg/kg体重*min、μg/min或mg/min.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呢?笔者结合临床心血管内、外科用药情况,总结出盐酸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鲁南欣康、硝普钠、利多卡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规范配制的剂量与微量泵的速率关系,设计成换算盘,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丰;曾桂英;史秀卿 刊期: 2004年第15期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解决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1~4],目前静脉穿刺拔针仍以快速拔出为通行[5], 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快速拔针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为减轻静脉穿刺针快速拔出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拔针,我们试用缓慢拔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吉爱平;郜晓红;武国涛;梁文红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脑室体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为快速抢救颅内压增高病人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往所用的引流管及引流瓶为护士自行制作高压消毒后备用,消毒有效期短,引流瓶不宜固定,易倾倒污染,使用不便[1].本装置在原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将引流管、连接管、引流瓶做成一次性、密闭、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整套装置, 外加床头引流瓶固定架,为临床使用带来了便利,增加了脑室体外引流的无菌性和安全性,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春兰;郝霞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运用肝胰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较少见,在亚洲国家尚未见报道.我院于2003年9月4日成功地为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了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手术,人/移植物存活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总结如下.
作者:叶桂荣;杨晓燕;姚琳;赵代红;张玉兰;胡婉珍;白玲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勒雪氏病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一类[1],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在新生儿期发病极为少见,主要以内脏和皮肤、肺和骨骼等多脏器浸润为主,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我院2003年4月收治1例勒雪氏综合征(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患儿,经过9 d的抢救治疗,后需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未得到家属的同意,抢救无效死亡,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些经验及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少燕;卢燕君;陈凯平;郑映芝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如饮食行为、服药、躯体活动和社会心理行为等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饮食的不依从行为、漏过或缩短透析治疗、抑郁和缺少社会支持等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1~3].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为自我管理行为干涉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本研究中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是指血液透析患者为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和提升健康而采取的行为,包括饮食行为、躯体活动、社会心理行为和治疗行为.
作者:王爱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实施,使护士的职业紧张因素增加,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为了探讨该制度对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002年3月~2003年6月,我们对四川省和重庆市12所医院的护士进行了职业紧张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龙霖;王永玲;胡定伟;吴玉琼;李泉清;李健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辅助生育技术及促排卵药物的临床应用,4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有许多4胎妊娠经妊娠早期或中期减胎而变为双胎或单胎,但晚期4胎妊娠仍时有发生.4胎妊娠母体并发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1].1990年6月~2003年10月,我科通过对10例4胎妊娠孕妇的综合管理,减少或减轻了孕产妇的并发症,明显延长了孕周,显著改善了围产儿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燕霞;高文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何时开始取随意卧位对促进乳汁分泌、肛门排气、提高产妇舒适度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7月~2004年2月本院120例行剖宫产的产妇,根据入院号为单号者60例产妇为观察组,在产妇剖宫产术后入病房头垫枕头平卧后早期采取随意卧位,即侧卧、平卧、左右半侧卧位、低半卧位,术后产妇意愿选择.同时以入院号为双号者60例产妇为对照组,常规术后去枕平卧6~8 h后随意体位.观察2组产妇主观舒适度、肛门排气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泌乳时间.结果观察组主观舒适度、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随意卧位使产妇更舒适,肠蠕动恢复更快,乳汁分泌更早.
作者:陈凌莹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精神分裂症病人是以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精神病,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不能主动叙述病情,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而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因此,对病情的了解主要靠护理人员的观察,与病人的接触、沟通,以及与家属的配合.这就构成精神分裂症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特殊性.1999年5月~2003年3月,我科对12例精神分裂症的妇科病人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瑾;钱小芳;林国珍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口咽部恶性肿瘤切除患者的佳护理程序.方法回顾分析1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并不断进行改进.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做好病情观察和口腔护理,细致观察皮瓣生长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饮食护理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作者:肖健香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因肿瘤、外伤或炎症病变切除后致下颌骨骨质不同程度缺损,而钛是金属中已知组织相容性好、重量轻、耐腐蚀的金属材料[1],已成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首选人工材料,成功率高达73%~93%[2].1998年7月~2001年7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以钛金属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庄爱琴;南福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2003年,我院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一物多用,能取代现有输液架的可调式、可储藏、可与医用床连为一体的多功能架,有利于多种治疗操作集中进行,省时、省力,达到治疗、护理的佳效果,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已获专利),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林风 刊期: 2004年第15期
以往护士在进行加压静脉输液时,常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空气后,向输液瓶内注入,同时夹紧输液器通气管道使瓶内压力增高而达到快速输液的目的.其缺点是操作复杂,反复注入空气容易造成液体外流和微粒污染.为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液体外流和微粒污染,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于1999年6月设计了静脉输液加压装置,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娟;谭新玲;包新华;王雪艳 刊期: 2004年第15期
ICU危重患者入院后,为了快速序贯进行各项监测、医疗、护理操作,常需要脱掉患者上衣,甚至剪开患者衣袖,使患者上半身尤其是肩部长时间裸露,易受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自2003年1月以来,经临床实践制作了披肩上衣,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赞扬与认可.
作者:侯俭;张荣泽;尹艳玲;马艳红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铺床法存在一定弊端,为缩短铺床时间,节省护士体力,并随时保持床单平整、紧绷,我们将床单制作进行了革新,并且与传统床单的铺床效果进行比较,提示新床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先进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晓敏;朱云霞;万敏雀;段艳侠;李谧宁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护理人员医疗职业伤害问题倍受护理人员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姜华等调查显示,玻璃伤与针刺伤占医疗锐器损伤种类的前2位,分别为54.5%和39.6%.不同级别医院玻璃伤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1].医务人员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自2002年5月我院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安瓿折断器以来,在预防玻璃伤方面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玲;王顺英;杨隽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在临床手术中,固定病人平卧体位时,常用长方形的布或皮革制成固定带,固定带拉得太松,病人烦躁时,小腿和脚易从固定带下挣脱出来,影响手术顺利进行;拉得太紧,病人下肢处于过伸状态,长时间后,病人会感下肢僵直、酸痛,因此,我们将固定带做以下改进,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梁建红;秦二英;陈志兰;张敏霞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心、脑缺氧则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缺氧、血氧含量不足时,必须给予氧气吸入.目前在临床上对吸氧的收费多数是以时间来计算的.由于没有一个准确的计时装置,常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制了吸氧自动计时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淑艳;姜玉芝;马福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2004年3月以来,我们尝试使用石蜡油为患者清理胶布印86人次,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操作方法:将石蜡油涂抹在残留胶布印迹的皮肤上,保留约20 s,再用纱布或棉球轻轻将胶布印迹擦拭掉.
作者:孙婷婷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肾脏及腰椎手术常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穿刺部位往往用3 cm2大小的4层小纱布覆盖后再用一次性纸制胶带固定.由于麻醉穿刺部位大都在手术消毒范围内,术前消毒手术区皮肤时,往往会把小纱布及胶带浸湿,易造成硬膜外导管脱出,导致麻醉失败.由于其体位常为侧卧及俯卧,给麻醉医师工作造成被动.为此,1990年1月~1997年1月我科在硬膜外麻醉中使用了无菌塑料粘贴膜,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荣娟 刊期: 2004年第15期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早期干预及社区随访指导能增添患者的康复信心,降低社会功能残疾,对预防复发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1].因此,目前各大精神病医院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早期干预手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2,3].我院自2001年开始实施院内康复和院外随访指导相结合的系统早期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青;陈冬云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现将我院精神科新毕业护士上岗前的培训内容及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吴燕妮;郑爱清 刊期: 2004年第15期
1998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00例,其中术后并发精神障碍2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姚永芳;聂海英;李岩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我院于2003年1月起实行新护士长在ICU轮流锻炼的尝试,实现了护理部的预期目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黄丽娟 刊期: 200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气的影响,以选择佳的气管切开给氧方式,提高氧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式,于气管切开后给氧.在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盐水湿纱布,6 h后测定血气分析变化,然后改用自制气管切开罩给氧6 h,再次测定其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2组比较显示其血气分析,在酸碱代谢平衡(χ2值=7.778,P值=0.020 )、氧分压(t值=-5.651,P值=0.000)及碱剩余(t值=-3.408,P值=0.003)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在二氧化碳分压(t值=-2.584,P值=0.017)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气管切开后,气管切开罩能有效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提高氧含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呼吸性碱中毒和呼碱代酸中毒,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作者:黄燕萍;曹文峰;雷鹏;韩莉;王玉珍 刊期: 2004年第15期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1],适用于双侧肺部均有严重病变、肺功能进行性减退、内外科措施无法进一步治疗的终末期肺病患者.为确保人体肺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展,先期动物实验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4~9月,我院成功地进行了18次单肺移植动物实验,现将手术配合的有关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媛;陈素兰;李渭军;卫艳娥 刊期: 2004年第15期
我们根据临床工作需要研制了腰椎穿刺束缚带,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了它可以确保腰椎穿刺的顺利完成,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鸿雁;李洁;金海珍;杜小红;刘爱斌 刊期: 200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