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王全利;贾春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氯丙嗪
摘要:目的评价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5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利培酮(4mg/d)1组(19例)、利培酮(6mg/d)2组(20例)和氯丙嗪组(20例),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BPR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利培酮两个剂量组与氯丙嗪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认知因子、阴性因子、PANSS总分减分率方面,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的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头昏等.结论利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方面,利培酮优于氯丙嗪,少数病例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5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利培酮(4mg/d)1组(19例)、利培酮(6mg/d)2组(20例)和氯丙嗪组(20例),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BPR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利培酮两个剂量组与氯丙嗪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认知因子、阴性因子、PANSS总分减分率方面,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的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头昏等.结论利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方面,利培酮优于氯丙嗪,少数病例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作者:王全利;贾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父母文化程度与高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的了解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父母文化程度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省部分高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大部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和比较好的;15.13%的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教师、咨询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结论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作者:王小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本文以222名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初中生孤独感量表、父母教养子女方式调查表及应对方式调查表,对影响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的强弱与性别、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相关,而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者:崔光成;姚齐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师范大专生心理健康研究

    运用UPI对一年级师范大专生222人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现:①14%的大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30.2%,可能有心理障碍;55.9%无心理问题;②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为此,建议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入列适应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

    作者:殷丽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氯氮平、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84例对照分析

    本文对84例躁狂症分别以氯氮平,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治疗.对照其疗效及副作用.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氯氮平有效率97.0%;丙戊酸纳有效率80.7%;卡马西平有效率54.1%;3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氯氮平的副作用主要为心血管及血液系统较多,丙戊酸纳和卡马西平主要为消化道的副作用.

    作者:刘海英;宫翠风;马增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健康心理学研究与数据挖掘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的基本概念和处理过程,然后对数据挖掘这一新兴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后对怎样利用DM进行健康心理学研究作了初步设想.

    作者:郝丽;刘乐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个性特征的配对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与正常人子女的个性特征差异,并从中找出有关影响其个性的因素.方法用自编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试.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EPQ P(psychoticism)分、N(neuroticism)分高于对照组,精神病质、神经病质和内倾型人数多于对照组,两组家庭环境及对子女教育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子女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穆朝娟;王延祜;翟静;刘金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军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军校医学各专业的学员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军队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项因子分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外均显著高于军队常模;与地方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结论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调查

    目的了解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指导脱毒后的身心康复工作,防止复吸.方法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6例脱毒成功者进行测评.结果阿片类依赖者脱毒成功后,仍普遍存在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稽延性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问题、烦躁、疼痛;焦虑情绪以睡眠障碍、静坐不能、不幸预感、多汗、呼吸困难为严重.结论缓解脱毒后病人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及控制其焦虑心理不仅可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还有助于预防复吸.

    作者:贾伟;向东;张秋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2及sIL-2R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分别为951.2±110.5ngl/L、(389.6±211.1)U/ml,高于对照组的384.1±72.5ng/L、283.6±146.7U/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水平增高.

    作者:冯砚国;郭新胜;郭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水利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水利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对326名某水利院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水利院校大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分、总分、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常模并与应付方式各因子呈高度相关,差异显著;男、女阳性项目数以及在应付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敌对、焦虑和恐怖方面与其他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大学生在焦虑、敌对和恐惧3个因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水利院校大学生同样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与相应的应付方式有密切联系.

    作者:赵勇;高武胜;郭玉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70名普通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在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上都存在性别差异.②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高中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消极的养育方式与高中生的不良人格特征有关.③创造性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没有表现显著的相关.④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同样重要.

    作者:孙铃;王永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DRD3)Ser-9-Gly多态性是否关联.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123例家族史阴性、113例家族史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8例家族史阴性患者父母和47例正常老年人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并对多巴胺D3受体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相关分析,DRD3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及家族史均无关联(P>0.05).提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没有关联.

    作者:赵振环;施佳军;戴俊平;黄煜坤;邝如意;韩海英;麦桂英;阳琼;李烜;陆欣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方法将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痊愈或显进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亲属实行家庭教育,对照组单纯服药治疗,研究期1年.结果研究结束时,研究组疾病痊愈率77.78%,复发率22.22%,对照组则分别为39.53%和60.47%,研究组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服药依从性,亲属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基本了解及BPRS评分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对其亲属进行家庭教育,可巩固治疗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作者:祝英禄;祝强;孙秀珍;秦伟;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2岁儿童1870人,用Rutter儿童行为问题问卷和自制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男性检出率12.4%、A行为占43.6%,女孩7.4%、N行为占47.8%,多元相关分析显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除了儿童疾病史和采用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外,其余都不相同.

    作者:叶文宣;章殷捷;王珍珍;章月影;丁振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管理人员个性特征及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运用卡特尔个性测验测量98名管理者,用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心理健康得分,经统计,分析了解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管理人员心理基本上是健康的,少数不健康者C、F因素在4分以下,O、Q4因素在8分以上,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兴奋性低,不活泼,忧虑抑郁,烦恼多端,紧张困扰等.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行政级别和年龄.

    作者:翟洪昌;蔡玉琢;魏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CPI-RC人格分析

    目的探讨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126例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CPI-RC测查,将CPI-RC各量表T分,对Ⅰ、Ⅱ型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型So、Sc、Wb、To、V1有显著差异(P<0.05),Ⅰ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So、Sc、To、Ac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Re、So、Sc、To、Ac、Ai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明显较Ⅰ型差.

    作者:郑忠烈;陈小郧;孙全新;周益辉;程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对人格互动、家庭规则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思考

    目的探索人格互动与家庭规则及系统式家庭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系统治疗理论对人格及家庭规则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①对某一个人的人格描述,取决于观察者或观察系统对被描述人本身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期待理解和解释.②家庭成员之间人格互动的结果形成家庭规则,而行为的变化会引起规则的改变,从而导致问题的变化.结论心理治疗师用系统的眼光去理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有助发现观察系统是怎样制造和维持家庭问题,找出可变方向,引导治疗.

    作者:陈一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

    为探讨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在降低大学生考试焦虑方面的作用,以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CBEMGT)方式对7名有考试焦虑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治疗,CBEMGT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此研究结果对降低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的研究和应用有参考价值.

    作者:杨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06例警察院校男生MMPI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警察院校男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106名警察院校男生入学、毕业时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修订的MMPI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显示,与入学时相比,毕业时L、F、Pa、Sc(P<0.01),D(P<0.05)均值降低,且差异显著.结论警察院校男生经过3年学习,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有所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注重实际、做事认真、人际关系融洽、自信心强及情绪稳定等.

    作者:耿勇;姜晓明;曾恒;孔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