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妮;肖计划;贾艳滨
目的了解影响儿童学习障碍(L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4例LD儿童的影响学习障碍发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母孕期营养状况差,父母亲职业层次低,父母亲上学时成绩不好,父亲文化水平低,父母关系差,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低及智商等因素为儿童L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D的发生与家庭相关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振寰;李红宇;李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对策.方法对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综合护理,结果患者的生活能力,情感表现、主动性、体质状况4个方面,在实施护理对策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
作者:李秋军;杨世平;陈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对52名小学教师进行评定,同时与全国常模和58名大学教师对照.结果小学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全国常模低,除恐怖因子分高于大学教师外,总分和其他各因子分与大学教师比较无差异.结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一般人群.
作者:陈静芳;陈丽辉;林勇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2001年1~6月住院的2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单一用药到出院者114例,因用药后疗效不好致换药者24例,合并用药者68例;单一用药频度排列前4位的是氯氮平、氯丙嗪、舒比利、维思通;联用抗胆碱药物者63例.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仍是一线抗精神病药物,我院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减少联合用药.
作者:赵晶媛;石玉中;赵新喜;吕路线;郭素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126例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CPI-RC测查,将CPI-RC各量表T分,对Ⅰ、Ⅱ型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型So、Sc、Wb、To、V1有显著差异(P<0.05),Ⅰ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So、Sc、To、Ac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Re、So、Sc、To、Ac、Ai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明显较Ⅰ型差.
作者:郑忠烈;陈小郧;孙全新;周益辉;程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欺侮行为的方式与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欺侮问卷对11~16岁6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1~16岁学生主要以直接欺侮尤其是直接言语欺侮为主,间接欺侮的方式应用较少;教室、上学与回家途中等地点极易发生欺侮行为;男生欺侮女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身体欺侮的方式;而女生欺侮男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言语欺侮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受欺侮和欺侮他人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比初中要高,卷入欺侮行为的程度也更严重.男生卷入欺侮他人的程度比女生严重,而在受欺侮程度上,男生和女生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欺侮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作者:何进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水利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对326名某水利院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水利院校大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分、总分、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常模并与应付方式各因子呈高度相关,差异显著;男、女阳性项目数以及在应付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敌对、焦虑和恐怖方面与其他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城乡大学生在焦虑、敌对和恐惧3个因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水利院校大学生同样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与相应的应付方式有密切联系.
作者:赵勇;高武胜;郭玉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父母文化程度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省部分高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大部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和比较好的;15.13%的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教师、咨询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结论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作者:王小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剖析性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为矫正不良性行为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对402名性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性病患者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尤其是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等因子,其次各项因子分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从自编问卷分析看,个体经营者占比例较高,已婚者多于离异者及未婚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性病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白影梅;刘志慧;黄廷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军校医学各专业的学员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军队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项因子分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外均显著高于军队常模;与地方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结论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2及sIL-2R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分别为951.2±110.5ngl/L、(389.6±211.1)U/ml,高于对照组的384.1±72.5ng/L、283.6±146.7U/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水平增高.
作者:冯砚国;郭新胜;郭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的基本概念和处理过程,然后对数据挖掘这一新兴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后对怎样利用DM进行健康心理学研究作了初步设想.
作者:郝丽;刘乐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损伤可致躯体伤残,也可致精神的伤残[1].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即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结果,不仅涉及到损伤赔偿问题,有的还涉及到刑事责任[1].
作者:袁尚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2岁儿童1870人,用Rutter儿童行为问题问卷和自制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男性检出率12.4%、A行为占43.6%,女孩7.4%、N行为占47.8%,多元相关分析显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除了儿童疾病史和采用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外,其余都不相同.
作者:叶文宣;章殷捷;王珍珍;章月影;丁振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结论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台政策加以保障.②开展咨询人员培训,提高咨询人员业务水平.③保证经费使用,加强硬件建设.
作者:李艺敏;李永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自我意识水平.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尤其在行为、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等方面.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信心低和不合群等问题.
作者:杨荷叶;赵幸福;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的情绪障碍.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的调查表对5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并与53名健康自愿者进行配比对照分析,患者中有肯定的焦虑占49.06%,有肯定的抑郁占47.17%.结论部分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作者:牛福来;李社会;郑钺琦;吉明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指导脱毒后的身心康复工作,防止复吸.方法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6例脱毒成功者进行测评.结果阿片类依赖者脱毒成功后,仍普遍存在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稽延性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问题、烦躁、疼痛;焦虑情绪以睡眠障碍、静坐不能、不幸预感、多汗、呼吸困难为严重.结论缓解脱毒后病人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及控制其焦虑心理不仅可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还有助于预防复吸.
作者:贾伟;向东;张秋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方法将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痊愈或显进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亲属实行家庭教育,对照组单纯服药治疗,研究期1年.结果研究结束时,研究组疾病痊愈率77.78%,复发率22.22%,对照组则分别为39.53%和60.47%,研究组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服药依从性,亲属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基本了解及BPRS评分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对其亲属进行家庭教育,可巩固治疗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作者:祝英禄;祝强;孙秀珍;秦伟;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运用卡特尔个性测验测量98名管理者,用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心理健康得分,经统计,分析了解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管理人员心理基本上是健康的,少数不健康者C、F因素在4分以下,O、Q4因素在8分以上,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兴奋性低,不活泼,忧虑抑郁,烦恼多端,紧张困扰等.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行政级别和年龄.
作者:翟洪昌;蔡玉琢;魏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