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福来;李社会;郑钺琦;吉明安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欺侮行为的方式与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欺侮问卷对11~16岁6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1~16岁学生主要以直接欺侮尤其是直接言语欺侮为主,间接欺侮的方式应用较少;教室、上学与回家途中等地点极易发生欺侮行为;男生欺侮女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身体欺侮的方式;而女生欺侮男生较多地采用直接言语欺侮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受欺侮和欺侮他人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比初中要高,卷入欺侮行为的程度也更严重.男生卷入欺侮他人的程度比女生严重,而在受欺侮程度上,男生和女生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欺侮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作者:何进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军校医学各专业的学员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军队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项因子分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外均显著高于军队常模;与地方常模相比,军校医学生的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结论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父母文化程度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省部分高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大部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和比较好的;15.13%的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教师、咨询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正确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结论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作者:王小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SDS、SAS和自编<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表>.对某一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进行情绪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中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且随年级升高而增大,在抑郁的学生中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自尊心伤害与校方不理解之间、朋友少与经济拮据之间明显相关.提示医学生的情绪障碍受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等因素影响,医学院校应更多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作者:蔡春岚;李晓驷;曹晓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dopamine D3 receptor gene,DRD3)Ser-9-Gly多态性是否关联.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123例家族史阴性、113例家族史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8例家族史阴性患者父母和47例正常老年人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并对多巴胺D3受体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相关分析,DRD3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及家族史均无关联(P>0.05).提示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没有关联.
作者:赵振环;施佳军;戴俊平;黄煜坤;邝如意;韩海英;麦桂英;阳琼;李烜;陆欣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运用卡特尔个性测验测量98名管理者,用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心理健康得分,经统计,分析了解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管理人员心理基本上是健康的,少数不健康者C、F因素在4分以下,O、Q4因素在8分以上,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兴奋性低,不活泼,忧虑抑郁,烦恼多端,紧张困扰等.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行政级别和年龄.
作者:翟洪昌;蔡玉琢;魏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的基本概念和处理过程,然后对数据挖掘这一新兴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后对怎样利用DM进行健康心理学研究作了初步设想.
作者:郝丽;刘乐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对52名小学教师进行评定,同时与全国常模和58名大学教师对照.结果小学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比全国常模低,除恐怖因子分高于大学教师外,总分和其他各因子分与大学教师比较无差异.结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一般人群.
作者:陈静芳;陈丽辉;林勇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与P300电位之间的联系,为诊疗本病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3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与40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P300测定和智商测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患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电位成份中N2、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智商测定中11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P300电位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认知功能及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永彬;穆俊林;王东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剖析性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为矫正不良性行为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对402名性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性病患者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尤其是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等因子,其次各项因子分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从自编问卷分析看,个体经营者占比例较高,已婚者多于离异者及未婚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性病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白影梅;刘志慧;黄廷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运用UPI对一年级师范大专生222人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现:①14%的大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30.2%,可能有心理障碍;55.9%无心理问题;②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为此,建议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入列适应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
作者:殷丽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指导脱毒后的身心康复工作,防止复吸.方法采用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6例脱毒成功者进行测评.结果阿片类依赖者脱毒成功后,仍普遍存在稽延性戒断症状和焦虑情绪.稽延性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问题、烦躁、疼痛;焦虑情绪以睡眠障碍、静坐不能、不幸预感、多汗、呼吸困难为严重.结论缓解脱毒后病人的稽延性戒断症状及控制其焦虑心理不仅可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还有助于预防复吸.
作者:贾伟;向东;张秋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影响儿童学习障碍(L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4例LD儿童的影响学习障碍发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母孕期营养状况差,父母亲职业层次低,父母亲上学时成绩不好,父亲文化水平低,父母关系差,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低及智商等因素为儿童L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D的发生与家庭相关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振寰;李红宇;李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126例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CPI-RC测查,将CPI-RC各量表T分,对Ⅰ、Ⅱ型及病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型So、Sc、Wb、To、V1有显著差异(P<0.05),Ⅰ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So、Sc、To、Ac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Re、So、Sc、To、Ac、Ai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Ⅱ型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明显较Ⅰ型差.
作者:郑忠烈;陈小郧;孙全新;周益辉;程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舒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行双盲对照研究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估病人生活质量.结果利培酮组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分值明显高于舒必利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优于舒必利.
作者:任清涛;路英智;蔡大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自编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结论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台政策加以保障.②开展咨询人员培训,提高咨询人员业务水平.③保证经费使用,加强硬件建设.
作者:李艺敏;李永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人格互动与家庭规则及系统式家庭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系统治疗理论对人格及家庭规则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①对某一个人的人格描述,取决于观察者或观察系统对被描述人本身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期待理解和解释.②家庭成员之间人格互动的结果形成家庭规则,而行为的变化会引起规则的改变,从而导致问题的变化.结论心理治疗师用系统的眼光去理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有助发现观察系统是怎样制造和维持家庭问题,找出可变方向,引导治疗.
作者:陈一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2及sIL-2R水平,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分别为951.2±110.5ngl/L、(389.6±211.1)U/ml,高于对照组的384.1±72.5ng/L、283.6±146.7U/ml,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IL-2及sIL-2R水平增高.
作者:冯砚国;郭新胜;郭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Zung氏自评量表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医学院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88名医学生中10.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其中专科生的SAS得分高于国内正常成人.专科生SAS得分显著高于本科生.男女S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SAS得分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SAS得分与EPQ的相关分析表明,情绪越不稳定者,倾向于有更严重的焦虑.
作者:范妮;肖计划;贾艳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血清钾的影响.方法单一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8例观察3个月,每周测定血清钾、心电图、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1次.结果发生低血钾121例,多发生在治疗第七周至第十周,部分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其中2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氯氮平对血清钾的影响临床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朱宏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