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应菊;熊启艳
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既达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又不引起病情变化较为理想的有效吸痰效果,现将2000年7月~200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A、B 2组(在吸痰时间、压力、吸痰管大小、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采用使病人轻度咳嗽、剧烈咳嗽的方法进行吸痰,对血压(IBP)、动脉血气、痰量、听诊肺部情况变化进行对照观察.
作者:林伟芬;韦柳青;李丽菊;石萍;韦春开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癌痛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癌痛护理是肿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疼痛,对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配合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实施,提高癌痛的护理质量,根据止痛药剂量的个体滴定,止痛用药剂量调整的要求,以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NRS)为基础,设计疼痛曲线表,通过临床应用,可直观、准确地为医生提供病人的疼痛信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明芝;李双兰;张秀凡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如何客观公正、妥善合理地处理好患者投诉,缓解护患矛盾,一直是护理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多年来,在处理护理投诉过程中,我院护理部严把受理接待、查实整改、信息反馈、事前预防4个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目前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其镇痛效果好,但也有发生并发症的报道,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血压下降等.对于并发症的护理报道较多,但针对血压下降的预防护理报道少.本文对骨科手术后使用镇痛泵的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发生低血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金萍;文新华;褚华秀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张力性气胸为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观察抢救不及时可致患者死亡.我院2000年3月~2001年3月共治疗食管贲门癌患者587例,发现张力性气胸1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锐瑾;周丽华;姜曙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血气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可以了解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酸碱度及血氧饱和度(SaO2),可协助临床诊断,是重要的治疗、抢救依据.临床上常用的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对不适于采上述部位动脉血的患者,我科首选足背动脉穿刺.2003年1月~2004年2月,我科共采血7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华;王慧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静脉化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四大手段之一,2001年11月~2004年1月,我科对收治的34例恶性肿瘤行表阿霉素静脉化疗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清雪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非接触眼压(NCT)是利用气体脉冲力将恒定的面积3~6 mm直径压平,由光电压压平检测系统测定压平此面积所需的时间,经计标计调节,汇总各系统的反应,并处理数据得出眼压值.该仪器自动程度高,不与角膜直接接触,可避免角膜擦伤、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而且操作简便、省时,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刚开始操作时,因为焦距不易对准,常常浪费较多的时间,或操作失败,现将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蒋丽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1].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作者:黄红健;彭南海;柏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手术是一项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复杂工作,不论哪一个人出了失误,都可能影响手术的成功,以至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1].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统计各种手术9 486例次中发生手术室护理缺陷6例,并对此6例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为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吸取教训,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制订了防范措施,2年多来未发生护理缺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秀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肌内注射(IM)在护理技术操作中是一项为基本的操作,每位护生掌握好肌内注射的方法是必须的.历年来在基护教学中使用的定位法为十字法和联线法[1](下称传统法),但传统法定位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让护生能快速准确地得到注射部位,笔者2001年9月~2003年7月对176名护生进行研究,得出一种新的定位法--扇形法来进行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丽霞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肿缺损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肿术后缺损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严格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采取合适的体位,严密观察移植皮瓣的情况以尽早发现血管危象,做好呼吸道、口腔及饮食护理.结果本组11例移植皮瓣全部成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对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肿缺损的病人采取有效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谭雁红;朱宝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鼻饲管是当前医院对植物人患者、脑昏迷患者等喂送流食的主要医用工具,使用十分广泛.但是现实医疗中使用的鼻饲管只是一根光滑的胶管,从鼻腔插入患者胃内后,没有固定装置,极易发生滑出、滑入,且经常发生昏迷的脑病患者无知觉地将插好的鼻饲管从胃内或鼻腔内拔出,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负担和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病人反复插管的痛苦.针对临床中已有鼻饲管结构设计上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鼻饲管固定带,当鼻饲管插入到位后,可用固定带将鼻饲管固定定位,以提高治疗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红艳;孙秀英;孙丽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冠心病介入诊治术主要有经股动脉和桡动脉2种穿刺途径.经股动脉穿刺主要缺陷是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需砂袋压迫和术侧下肢制动较长时间,带给患者诸多不适和不便[1,2].经桡动脉途径虽可减少上述问题,但需桡动脉条件较好者才能采用,不适宜情况较多[3].为此,2003年7月,我院开展了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时置入Angio-seal封堵器技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庚;郭秀琴;德爱军;刘艳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长期卧床病人或由于疾病的限制不能或禁止翻身的病人,其基础生活护理一直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此,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简易床架(见图1),将其应用于此类病人,通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金英花;朱文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2000年10月至今,我科采用一次性空针针头护帽制作的连接头替代玻璃连接头用于各管道连接,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用一次性空针针头时留取针头护帽,放入备用容器.(2)方法.将针头护帽密闭端用剪刀剪去后即成一个两端一大一小的类似玻璃连接头的连接头,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运用时方法同玻璃连接头.
作者:欧少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癌症患者的影响,探讨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社区癌症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运作机制.方法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将自愿加入的社区癌症患者按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各120例,对实验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为传统家庭疗养,不施加干预.结果实验组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功能、自护能力、遵医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和改善(P<0.01),而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结论城市社区癌症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切实可行,能有效推进癌症人群的社区护理服务.
作者:高铭云;谭海梅;陈秀强;何伟民;余金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按传统方法戴无菌手套,突出、难克服的问题是:戴第2只手套时,手套外面(无菌面)内卷造成无菌手套污染.笔者通过不断的观察、尝试、实践,根据物理力学知识找出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良了无菌手套的戴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极佳效果.
作者:沈慧;李活青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使肢端输液针尖固定良好,免受衣被碰压,同时给患者创造一个自我护理的条件,我们研制了一种透明的围裙式输液护罩,经临床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制作要点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恽菊香;胡维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临床护理操作中,我们在抽吸某些药液如破伤风抗毒素、鱼腥草注射液等时易产生泡沫,造成药液的浪费以及注射剂量的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在抽吸药液时泡沫的产生,大大地提高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保证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冷兰群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