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倪俊芝;贾燕屏;刘小娟;刘立

关键词:系统, 家庭, 治疗精神分裂症, 药物治疗, 作业疗法, 重大课题, 治疗配合, 治疗理论, 心理疗法, 临床工作, 康复治疗, 精神衰退, 工娱疗法, 对照研究, 支持性, 症状, 学者, 疗效, 控制, 复发
摘要: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却不能阻止或改善其复发及精神衰退.许多学者采用工娱疗法[1]、作业疗法[2]、支持性心理疗法[3]取得了一定疗效.90年代初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引入我国,并逐渐用于临床收到满意效果[4].我们采用系统家庭治疗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用药对60例精神分裂症进行12个月对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家庭、核心家庭、特殊家庭三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传统家庭以人际关系敏感(19.5%)为主,核心家庭以强迫(12.5%)为主,特殊家庭以抑郁(18.2%)为主.提示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对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将家庭结构不同这一特点考虑进去,以提高心理干预的有效程度.

    作者:赖文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洛阳地区儿童精神卫生调查

    作者根据美国DSM-Ⅲ诊断标准和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制订的儿童精神卫生调查表及儿童智力筛选表,随机抽样调查了我区22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城市中学10140名儿童( 3~6岁1760人,7~12岁7255人,13~14岁1124人).调查结果:①轻微脑功能障碍(MBD)53 人,患病率为5.22%(3~6岁1人,7~12岁47人,13~14岁4人),以学龄初期居多.②智力发育迟滞110人,患病率10.84%.③孤独症3人(0.29%).比较山区、丘陵、平原,以丘陵地区患病率高.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陆平;李蕊;李银宽;李蕴;李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神经症SCL-90结果分析

    为了解老年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卫生状况,应用SCL-90进行测评.同时以中青年神经症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老年患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普遍低于中青年患者,与我国常模比较,明显高于常模,提示老年神经症患者精神卫生状况较中青年神经症稍好,但明显差于常人,应引起关注.

    作者:王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症疗效观察

    对34例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症状比较,除恐怖、记忆力下降症状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差异均非常明显,提示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症疗效明显.

    作者:黄箭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育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育妇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不育组SCL-90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主要症状为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支持的影响,不育妇女中农妇心理健康状况较城市妇女差.

    作者:程凤先;贾全芬;懂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早发和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致病因素比较研究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有否差异,对符合CCMD-2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及DSM-4双相Ⅰ型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按Taylor等划分年龄的方法,以30岁为界划分早发型和晚发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病前有明显生活事件者少,病前性格内相者多,家庭中有精神疾病史及一级亲属中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者多,头颅CT显示脑部有器质性损害者少,与晚发型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者可能系不同的疾病单元.

    作者:完旭东;刘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关于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本文对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高利他行为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低利他行为的人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项目上与高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利他行为的人在敌对性因子上得分低于低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邵贵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SCL-90评价武警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为了解武警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照分析.

    作者:蔡丽萍;刘少壮;王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同性别癔症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癔症患者间的临床差异,对住院的44 例异性癔症患者和195例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男性癔症患者性格内向77.3%,精神诱发因素以工作适应失调、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行为障碍、幻觉妄想为常见;女性癔症患者性格外向53.3%,精神诱发因素以家庭失和与纠纷、人际关系冲突、宗教迷信,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转换性症状、朦胧状态和附体体验为常见.结论:针对男女癔症患者的不同特点,搞好心理卫生,改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创伤,对癔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作者:苏中华;高建英;张金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解企业下岗职工的心理状况,采用SCL-90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5~17.3%,比较高的为抑郁、强迫、焦虑、敌意.女性分值较高,在各年龄组中以强迫、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明显,以20~29岁年龄组突出.提示下岗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女性尤为突出.

    作者:李业平;何思忠;凌云熹;朱剑云;查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儿童多动症脑电图与智力测验分析

    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是指小儿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本文收集本院1996~1997年门诊初诊为ADHD66例,均行脑电图及智力检测.

    作者:栾习云;柴立军;薛继芳;蒋燕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幼师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分析

    为了解职高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青年组常模,一年级新生忧郁因子分高于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躯体化、恐怖因子分高于一年级新生,独生子女强迫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提示职高幼师专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

    作者:姜杨;詹海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浅析封闭式管理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文对山东煤炭卫校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前后的各专业学生,用生活满意指数(LSIB)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护理专业封闭式管理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对封闭后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相对较低的是正当青年期的学生.

    作者:张晓斌;郝清兰;宋敏慧;鲍广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浅谈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

    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问题,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Karnofsky利用行为状态量表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1].从此,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有资料表明,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癌症康复评估方法、癌症功能性生活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36项简短健康调查(MOS)和线性同原语自评量表等是比较满意的[2~7].也有资料认为,Rotterdam症状清单是评估生活质量主要方面的好方法,而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对评估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特别实用[8].

    作者:石智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儿童多动症遗传方式探讨

    为探讨儿童多动症的遗传方式,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结果显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分离率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未见父亲专门传递给儿子或女儿的规律,也未见母亲专门传递给儿子的规律;一级亲属预期与实际患病率比较无差异.提示多动症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作者:孙亚琴;祁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对策

    中国的心理卫生工作,在本世纪30年代发端,从一开始便以实践干预为特点.所以, 几十年来,它与临床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这一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中国处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战乱时期.心理卫生工作也像其它学科一样,是在崎岖的道路上缓慢行进,有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声音.50年代末,心理卫生工作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共同努力下 ,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为主题,创建了心理卫生工作的新开端.80年代中期, 心理卫生事业绽开新的花朵.

    作者:郭念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男性吸毒劳教人员防御方式与个性相关研究

    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男性吸毒劳教人员进行测试,探索其防御方式与个性特性相关以及毒品高依赖和低依赖程度的DSQ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吸毒劳教人员具有不健全的人格特征(E、P、N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动用不成熟和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倾向较明显,不健全的个性形成可能与其动用的防御机制倾向有联系.提示我们对吸毒劳教人员的管理应掌握其特点,以提高解除毒品依赖的成功率.

    作者:傅素芬;王义强;赵卫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孤独不同于孤立.产生于个体实际的人际交往的质量与个体所期望的不一致.尽管孤独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人本主义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孤独感有相当稳定的感受性,并提出了引起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即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以及缺乏基本的社会技能;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摆脱孤独感.

    作者:黄洁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

    痴呆(Dementia)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从临床角度可将痴呆定义为:因脑功能障碍而致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并在记忆、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等)、语言、视空间功能和人格中,至少三项受损.其中Alzheimer病被认为是一种神经退化性改变,约占痴呆的70%.

    作者:陆林;李建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对36例高血压病人(Ⅰ期)运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精神症状的分布和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结果提示,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SDS也提示大部分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高血压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万兴松;宋晨霞;龚桂平;陈大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