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万兴松;宋晨霞;龚桂平;陈大年

关键词:高血压病, SCL-90, SDS
摘要:对36例高血压病人(Ⅰ期)运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精神症状的分布和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结果提示,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SDS也提示大部分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高血压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1 儿童行为问题的概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已累及学龄儿童的5~15%[1].行为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如退缩行为、过度焦虑和恐惧、不服从、脾气暴发和不良习惯等,是一些普通名称,描述不像精神病、神经症和发育迟滞等那样明确[2].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定义是: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适合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儿童病专家Rutter把行为问题分为A行为(即违法行为)和N行为(即神经症性行为)两类,A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1].

    作者:闫芳;孙秀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发病与生活事件城乡差异比较

    作者使用生活事件量表,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389例进行城乡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组生活事件发生率为57.9%、农村组为55.3%.城市的中年组、农村的更年期组生活事件更为严重.城市生活事件排列前三位的是个人方面、工作及人际关系,农村是个人方面、人际关系及家庭.提示应对城乡人群加强心理卫生宣传教育,以避免或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作者:朱惠民;洪云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284名护士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护士生活满意度,更好为护士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问卷,对3个不同地区(单位)的护士进行生活满意度对比研究.结果:生活满意度总分14.51,低于教师LSIB16.42[1],接近电力工人LSIB14.88[3];生活、工作在矿区的护士LSIB显著高于生活工作在市区的护士(分别为15.18、15.03、13.69);50岁以上护士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工作环境、期望值是影响LSIB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建明;李凌;檀立;金晓华;袁爱珍;张金凤;王淑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留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分析

    目的:评估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男性留学生的个性特征.方法:应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3名进行测查,同时抽取年龄、性别、文化相匹配的121名蚕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作正常对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E、N、L4个量表维度均有明显差异;35岁以下年龄组仅L量表两组间存在差异、36~45岁年龄组和46岁以上年龄组,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印度男性留学生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作者:王金文;姜厚璧;徐斌;欧阳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对慢性抑郁的再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慢性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将42例慢性抑郁症与60例非慢性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结果:二者在抑郁症状、妄想出现的时间及内容、应激评分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抑郁症除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外,与妄想在抑郁疗程中出现的时间、妄想的类别及应激强度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一云;陈德沂;季建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况调查

    为了解心肌梗塞患者的情绪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测查,并与健康人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心肌梗塞后焦虑抑郁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73.02%、抑郁66.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肌梗塞后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作者:唐振坤;陈德彩;杨永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症疗效观察

    对34例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症状比较,除恐怖、记忆力下降症状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差异均非常明显,提示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症疗效明显.

    作者:黄箭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45例阿尔采末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45例阿尔采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94~1998年阿尔采末病患者,诊断标准严格按CCMD-2执行,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和其它原因所致痴呆除外.由医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精神检查取得资料.结果:痴呆症状患者有记忆障碍,先为近记忆不良,发展为远近记忆缺陷及严重的遗忘症.精神症状包括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摸索征、掌颏反射阳性等.脑电图检查有轻、中、重弥漫性异常,呈α节律减慢;脑CT检查示不同积蓄的脑萎缩.结论:阿尔采末病是发生在老年及老年前期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大脑退行性疾病,并表现有精神方面和神经系统症状及脑电图、脑CT的异常.

    作者:傅超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糖尿病为慢性终生性疾病,其危害在于高血糖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尤其心、脑、肾的并发症是危害患者健康并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治疗除加强医疗护理外,健康教育是重要环节.我们对住院病人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缪进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乳房整形术患者心理行为分析

    本文仅就1例双乳巨大并下垂的女性患者做双乳缩短缩小手术,讨论了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行为反应与刺激情景相一致,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评价,医师娴熟的工作能力,医务人员言谈举止以病人利益为准则,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反应.

    作者:徐军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

    作者应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对医学本科新生来自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个性特点总体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但在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紧张性个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具有非趋同性.

    作者:姚齐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SCL-90评价武警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为了解武警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照分析.

    作者:蔡丽萍;刘少壮;王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个体心理辅导中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区别及调适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在高等学校开设心理卫生课与专题讲座,开展团体训练与个体心理辅导使一些学生走出了心理误区,改变了心理行为,适应了生活环境.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往往容易出现学生对辅导老师的移情和心理依赖现象,本文结合个体心理辅导的工作实践,对移情与心理依赖的基本特征、正确地对待移情与心理依赖者、认清移情与心理依赖的正负效应等进行论述.

    作者:崔建华;韩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儿童多动症遗传方式探讨

    为探讨儿童多动症的遗传方式,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结果显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分离率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未见父亲专门传递给儿子或女儿的规律,也未见母亲专门传递给儿子的规律;一级亲属预期与实际患病率比较无差异.提示多动症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作者:孙亚琴;祁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调查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1998年住院超过4周的77例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排列前4位的疾病是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神经症.73例使用精神药物,单一用药51例,联用二种药物22例.按单一药物使用频度排列前5位是奋乃静、阿米替林、麦普替林、氯氮平、氟哌啶醇.联用抗胆碱能药物19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9例.结论:我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无明显滥用现象.建议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应选用副作用小的精神药物.

    作者:石玉中;娄百玉;王传升;张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酒中毒病人脑CT与记忆和智力关系的研究

    为探讨慢性酒中毒病人脑CT改变与记忆和智力的关系,选取慢性酒中毒及非饮酒者进行记忆、智力测定和脑CT检查,结果提示,慢性酒中毒组记忆和智力各项均显著低于正常组;脑CT异常组记忆成绩除指向记忆外,其它各分测验、总分和MQ均低于正常组;该组智力测验属于语言智商分4项、属于操作智商分3项及语言智商和IQ均低于正常组.提示慢性酒中毒导致的脑结构的异常改变,可显著表现记忆和智力障碍.

    作者:孙九伶;泰颖洁;柳宗元;楚更五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对策

    中国的心理卫生工作,在本世纪30年代发端,从一开始便以实践干预为特点.所以, 几十年来,它与临床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这一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中国处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战乱时期.心理卫生工作也像其它学科一样,是在崎岖的道路上缓慢行进,有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声音.50年代末,心理卫生工作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共同努力下 ,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为主题,创建了心理卫生工作的新开端.80年代中期, 心理卫生事业绽开新的花朵.

    作者:郭念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综合科住院病人情绪障碍研究

    本文应用HAMD、HAMA、SDS和综合科病人情绪障碍调查问卷,对200例病人进行抑郁情绪发生率与诊治情况调查,发现抑郁、焦虑情绪十分常见,综合科医生对其识别率较低,往往未作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因此,十分需要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综合医疗机构.

    作者:梁文贞;舒放;陆林;黄明生;朱昌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解企业下岗职工的心理状况,采用SCL-90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5~17.3%,比较高的为抑郁、强迫、焦虑、敌意.女性分值较高,在各年龄组中以强迫、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明显,以20~29岁年龄组突出.提示下岗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女性尤为突出.

    作者:李业平;何思忠;凌云熹;朱剑云;查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

    就常见精神症状(如性色彩症状、幻觉、妄想、情绪不稳、意志行为障碍等)从心理学角度上进行分析,提示心理结构稳定、心理抵抗力增强对预防心理障碍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和矫正心理倾斜、心理偏差,对预防精神症状出现有重大价值.

    作者:李从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