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厚璧;严善明;陈德沂;俞俊洪;祁曙光;孙建华;夏友春;田志宏;张震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1998年住院超过4周的77例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排列前4位的疾病是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神经症.73例使用精神药物,单一用药51例,联用二种药物22例.按单一药物使用频度排列前5位是奋乃静、阿米替林、麦普替林、氯氮平、氟哌啶醇.联用抗胆碱能药物19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9例.结论:我院精神病老年患者精神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无明显滥用现象.建议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应选用副作用小的精神药物.
作者:石玉中;娄百玉;王传升;张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是指小儿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本文收集本院1996~1997年门诊初诊为ADHD66例,均行脑电图及智力检测.
作者:栾习云;柴立军;薛继芳;蒋燕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科学不仅要积累事实,而且还要安排事实.本文以既往研究结果为事实,推测人脑功能的稳定性(包括兴奋稳定性、抑制稳定性以及兴奋与抑制的内稳态),发现生物钟的调节并不影响这种稳定性.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确诊为焦虑性神经症的患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MMPI)[1],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2]测试,发现MMPI量表中Hs、Hg、D、Pd、Pa、Pt、Sc、Si等分显著高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疑病、精神衰弱、抑郁、精神过度紧张、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缺陷.16PF中C、G、Q3分明显低于正常人,而O、I、Q4分高于正常人,显示患者具有情绪不稳定、忧郁、紧张不安等个性特点,表明焦虑症的发生有其个性基础.
作者:胡坚强;薛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男性留学生的个性特征.方法:应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3名进行测查,同时抽取年龄、性别、文化相匹配的121名蚕业研究所技术人员作正常对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P、E、N、L4个量表维度均有明显差异;35岁以下年龄组仅L量表两组间存在差异、36~45岁年龄组和46岁以上年龄组,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印度男性留学生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作者:王金文;姜厚璧;徐斌;欧阳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对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高利他行为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低利他行为的人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项目上与高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利他行为的人在敌对性因子上得分低于低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邵贵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仅就1例双乳巨大并下垂的女性患者做双乳缩短缩小手术,讨论了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行为反应与刺激情景相一致,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评价,医师娴熟的工作能力,医务人员言谈举止以病人利益为准则,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反应.
作者:徐军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癔症患者间的临床差异,对住院的44 例异性癔症患者和195例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男性癔症患者性格内向77.3%,精神诱发因素以工作适应失调、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行为障碍、幻觉妄想为常见;女性癔症患者性格外向53.3%,精神诱发因素以家庭失和与纠纷、人际关系冲突、宗教迷信,临床征象以情感爆发、转换性症状、朦胧状态和附体体验为常见.结论:针对男女癔症患者的不同特点,搞好心理卫生,改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创伤,对癔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作者:苏中华;高建英;张金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探讨慢性酒中毒病人脑CT改变与记忆和智力的关系,选取慢性酒中毒及非饮酒者进行记忆、智力测定和脑CT检查,结果提示,慢性酒中毒组记忆和智力各项均显著低于正常组;脑CT异常组记忆成绩除指向记忆外,其它各分测验、总分和MQ均低于正常组;该组智力测验属于语言智商分4项、属于操作智商分3项及语言智商和IQ均低于正常组.提示慢性酒中毒导致的脑结构的异常改变,可显著表现记忆和智力障碍.
作者:孙九伶;泰颖洁;柳宗元;楚更五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探讨精神压力能否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比离婚妇女和现婚妇女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离婚组乳腺癌ER和PR表达率均高于现婚组.说明精神因素与ER表达之间存在着一定内在关系.
作者:马杰;石智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何为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而必须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的年会上又发出宣言,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身体的健康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后三者的维护和提高是心理卫生的任务.此外,心理卫生还在于对若干重要心理疾病的预防.后三者的水平表现在人格是否健全.人格为性格、气质、习惯、创造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现.
作者:陈学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家庭、核心家庭、特殊家庭三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传统家庭以人际关系敏感(19.5%)为主,核心家庭以强迫(12.5%)为主,特殊家庭以抑郁(18.2%)为主.提示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对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将家庭结构不同这一特点考虑进去,以提高心理干预的有效程度.
作者:赖文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育妇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不育组SCL-90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主要症状为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支持的影响,不育妇女中农妇心理健康状况较城市妇女差.
作者:程凤先;贾全芬;懂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海军离退休干部疗养员的心理卫生水平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与常模老年前期组比较.结果显示,疗养员SCL-90总分为116.53±14.59、总均分为1.36±0.17、阳性项目数为23.86±11.57、阳性症状均分为2.38±0.23,部分项目恐怖、敌对、强迫、偏执显著高于老年前期组.提示离退休干部疗养员的心理卫生水平较常模低,存在以上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作者:王强;裘江宇;许贞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个性、社会心理因素,与正常人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病人和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病人EPQ中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分明显比对照组高;负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及刺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比对照组高.SCL-90评定,显示病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诸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与正常人在个性、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王相立;陈广华;杜加胜;麻爱华;刘西俊;孙仕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癫痫性精神障碍在临床并非少见.我们发现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为进一步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本文专题进行了调查.
作者:梁兆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采用前列腺素E1阴茎海绵体注射治疗45例阴茎勃起障碍,对一组20例病人夫妻协同进行性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比另一组单对男性性心理治疗的勃起能力和完成性生活有显著提高,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
作者:苏仲宁;沈倚天;曾明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干预焦虑情绪,增加降压药物的效果.方法: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3组,第1组与第2组经测定均为具有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第3组为不具有焦虑的高血压对照组;三组病例均用洛丁新降压治疗8周,第1组同步加用抗焦虑药物--黛安神.结果 :降压有效率分别为86.67%、58.33%、83.33%.结论:有焦虑的第2组降压效果明显低于不伴焦虑的第3组,而经过抗焦虑治疗的第1组降压疗效有显著提高.
作者:杨菊贤;陈启稚;叶志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孤独不同于孤立.产生于个体实际的人际交往的质量与个体所期望的不一致.尽管孤独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人本主义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孤独感有相当稳定的感受性,并提出了引起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即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以及缺乏基本的社会技能;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摆脱孤独感.
作者:黄洁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考试对小学生情绪的影响及情绪与考试成绩的关系.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期末考试前和后1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并比较不同考试成绩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考前1周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焦虑发生率为30.33%、抑郁为25%,二者均有者为12.33%.男女学生间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差异不显著.考前SAS、SDS评分与考试成绩呈负相关.结论:考试应激明显影响情绪,情绪变化对考试成绩有影响.
作者:杜静丽;麻爱华;王相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