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蔚红;王闽丽;刘志武
做好临终关怀护理,让临终病人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后路程,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宗旨.1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1.1 否认期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严重,认为可能是搞错了,但又总想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证实.
作者:秦小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受香港关怀行动执委会的邀请,赴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骨外科康复技术培训学习近1个月,感受深的是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护士敬业精神很强,护士对病人的护理非常细心、精心、耐心,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她们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工作态度,为病人创造了安静、整洁、温馨、方便、安全的住院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应兰;熊华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输卵管不通是造成不孕的常见的原因.输卵管通液术不仅可初步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而且对输卵管内腔有轻度粘连或部分阻塞,起到治疗作用,以恢复输卵管通畅.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防止受冷刺激所致的输卵管痉挛.
作者:沈珍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新生儿脐部是易感染部位,近年我科对新生儿脐带进行2次剪脐法,大大地减少了脐部感染的发生,但是脐带本身的原因或脐带结扎不当等特殊脐带,按传统方法剪脐极易并发脐出血,或剪脐不彻底,造成潜在的脐部感染的危险.本科1年多来,对特殊脐带采用腹前壁按压下剪脐,配合50%三氯乙酸局部烧灼,减少脐出血和脐残留,进一步降低脐炎的发生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左希秋;陈水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上,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大便由腹部造瘘口排出,需用肛袋接取大便.肛袋分2种:一种是一次性肛袋,另一种是橡胶肛袋.病人使用一次性肛袋,有的粘贴不住,效果不佳,消费也高.使用橡胶肛袋效果虽好,但肛袋每次大便后需洗刷,否则异味难闻,脏而不能再扣在身上.有时吃油腻性食物,很难洗刷干净,必须每次用热水冲洗,晾干才能再用,外出很受限制.
作者:尹爱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门诊就诊难1.1 门诊近40个专业科室,病人从挂号到完成就诊,少则数小时,多则二三天.就诊过程中,由于场所拥挤,病人的要求和咨询问题较多,使得候诊大厅的就诊秩序混乱.
作者:刘瑞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新护士长上任之初存在角色转换困难.为了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传帮带,作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任护士长角色转换困难进行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3名新护士长,年龄25~35岁,护龄8~18 a.学历:本科3名,大专10名;职称:主管护师7名,护师6名.5名为本科室护士骨干提拔,8名为他科调入任命,其中7名由外科或专科调入内科任护士长.
作者:刘玉梅;方玉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洗胃是临床常见的急救护理措施[1],目的是清除胃内容物或刺激物,避免毒物吸收,或为某些手术及检查作准备.洗胃基本的操作方法是胃管洗胃和口服催吐法[2],如何通过正确的洗胃,达到佳洗胃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洗胃方法不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针对人为后果,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计月红;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的佳方法之一.但近年来独生子女增加,异基因骨髓移植寻找HLA相合的供者越来越困难,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脐血移植因脐血易取得,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危险性降低等优点,使得脐血移植在全世界广泛开展[1~5].目前,国内儿童进行脐血移植较多,成人无关脐血移植也已开展但尚少.我科2000年10月成功进行了1例成人无关脐血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英;薛凤珠;艾建红;银慧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3月~2000年12月共收治急性河豚中毒患者70例,其中11例出现呼吸肌麻痹自主呼吸停止,昏迷;2例出现心跳、呼吸停止,70例均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63例,女7例,年龄14~70岁,平均(41.8±9.51)岁.1.2 发病时间.70例患者均为进食河豚鱼中毒,出现临床症状的短时间为进食河豚后10 min,长10 h,其中餐后2~4 h发病者49例,占70%.
作者:常娟;赵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重视健康教育的落实,通过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不断改进措施,以提高质量.1 临床资料1.1 对象.2000年5~12月对我院112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做过特殊检查67例,手术后病人56例,评价当日出院病人30例.1.2 方法.评价者到床旁与病人或家属交谈,根据病情及个体治疗情况对10项教育内容分别提问,让病人复述、解释或示范,了解病人接受掌握程度.评价效果分为3等:A--病人基本掌握;B--病人部分掌握;C--病人未掌握.
作者:张晓雪;田芸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发病第5天已下床活动[1]. 而且有结果表明,这一方案并不增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加快患者体力及心理状态的恢复,提高以后的生活质量[2]. 我国目前多数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AMI患者仍卧床3~4周.本文介绍56例无主要合并症AMI患者于发病第4天下床活动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作者:范巧珍;邱小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自诉3 a前患甲亢,经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现因妊娠36周,近2个月来出现心悸、气促,活动后加剧,夜间难以入眠.于2001年11月1日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8 ℃,P 104次/min,R 24次/min,Bp 128/90 mmHg,甲亢面容,多汗,胎心音正常.入院后给间断吸氧,高氧液及能量合剂静滴.11月2日下午5时30分,改变体位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发绀、三凹征明显,左肺下叶呼吸音消失,心率148次/min,R44次/min,Bp 45/30 mmHg,神志尚清,烦躁,左下肺野区疼痛,经内科会诊确诊为左下肺动脉栓塞,立即给高流量吸氧,镇静止痛,利尿,尿激酶溶栓治疗,晚9时,呼吸明显好转,三凹征消失,心率126次/min,R 26~28次/min,Bp 120/75~128/90 mmHg,胎心音消失.11月3日早8时,孕妇出现规律宫缩,2pm顺娩一男性死婴.产后阴道出血不止,血液不凝,病人出现心慌、气短、头晕、四肢无力,考虑为溶栓后引起的出血并发症.立即按摩子宫,止血药物联合应用,分次输血1 200 ml后,产妇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阴道血性恶露量少,产后第3天,转为浆液性恶露,病情平稳,表明此患者抢救成功.
作者:丁风霞;张玲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循证护理发生、发展在西方,我国护理界正在逐步认识与实践.我科护士于2001年4~12月在6项临床新疗法(肺组织瓣代气管行气管成形术、高渗液注射治疗下肢小隐静脉曲张、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经尿道前列腺剥脱术、一次性经肝动脉可植入性注射)系统化疗方法的改进,对术后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如以胸外科肺组织瓣代气管行气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为例,由于该疗法是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后首次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尚无治疗与护理的经验报道.
作者:宋敏;王鸿雁;王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1.1 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护士通过语言性沟通的技巧,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护士能了解更多有关病人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
作者:赵长云;范宇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常被视为治疗方法之一.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与肠外两大类,肠内营养的大优点是有食物通过肠道,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空肠的功能,特别是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的供给,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黏膜的渗透性,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谭懿;童玛玲;白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介入治疗心脏病可能导致与心脏病相关的并发症,而血管迷走性反射(即临床常称的过度迷走神经反射)是少见却极危险的并发症[1].因此,系统掌握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临床特征,有效的预防和抢救措施尤为重要.
作者:章洁苓;熊晓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应用于儿童肾脏病的诊断已广泛开展[1],现将我院行肾穿刺活检术患儿的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2001年1~8月住院患儿病例共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15岁.其中单纯性血尿30例,紫癜性肾炎5例,难治性肾病3例(激素耐药1例,依赖2例),单纯性蛋白尿2例.所有患儿均予经皮肾活检术.
作者:唐亚玫;孟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污染情况,探讨控制的对策.方法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3组未经过过滤的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均显著增加. 结论应重视小容量静脉推注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静脉推注药液应该滤过,以提高静脉推注的安全性.
作者:谢小华;李立新;郑碧霞;陶金成;吴建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妊娠期伴发子宫肌瘤,国内报道较少,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3%~2.6%,若不手术治疗,肌瘤可变性、扭转或造成产道阻塞,自然流产发生率为40%[1],而手术剜除肌瘤可导致不可控制的出血、流产、宫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险性很大.2001年4月我院成功施行了1例妊娠期子宫肌瘤剜除术,现将手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停经5个月,发现右下腹包块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妊娠22周,子宫肌瘤.2001年4月7日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剜除整个肌瘤,手术历时1 h.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宫缩,胎心正常,1周后康复出院.院后随访,患者于10月13日顺产一女婴,母婴健康.
作者:蹇蔚红;王闽丽;刘志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