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辉;罗云峰;苏峰;周先进;叶冠雄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前瞻性研究,将66例发病36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3例(剂量6.25~12.5nlg)和培哚普利组(剂量2~4mg)33例治疗48小时,监测给药前2小时及给药后48小时的无创血压及心率.结果 给药48小时后两组血压、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大血压下降值较培哚普利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小时内使用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是安全的,但培哚普利血压波动幅度较小,更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作者:龚铭;匡永东;叶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组(45例)和盐酸舍曲林对照组(44例),疗程均为12周.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rl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6个月复发率.结果 治疗12周后,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有效率为8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有效率为45.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HAMD、CSS和MBI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6个月复发率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6个月复发率36.4%,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为37.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盐酸舍曲林联合治疗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盐酸舍曲林对照组,且安全性好.
作者:连妙芬;贾震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4~2007年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本院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方法 采用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和低抑菌浓度琼脂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分析结果.结果 本院以痰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高,其次是尿液、胆汁引流液、腹腔引流液等;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等抗生索的耐药性总体呈升高趋势;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由2%上升到18%,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则由2%上升到25%;2004年至2007年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9.5%、28.2%、26.5%、42.8%;除抗生索氨苄西林外,K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K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P<0.01).结论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呈现快速增加态势,可能与部分肺炎克雷伯菌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类有关.
作者:李亚清;严建平;吕火祥;胡庆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表现、生化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等特点.方法 对52例35岁以下的PHC病例和178例60岁以上的PHC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两组问的比较研究.结果 青年组HBsAg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老年组TBIL、ALB、ALT、AKP、r-GT均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组以巨块性、弥漫性为主,而老年组以结节多见,且青年组较老年组更易发生门静脉癌栓;青年组血AFP可持续大于1000 ng/mL,而老年组血AFP值多在400~1000 ng/mL;青年组的手术切除率、术后1年复发率、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 青年人PHC与老年人PHC比较,其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手术及预后均有差异,应重视各自特点,对青年HBV感染者应定期监测,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兴龙;吴育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牛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IDC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乳腺IDC组织和12例乳腺腺病组织中AQP1、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AQP1、HIF-1α和VEGF在乳腺IDC中的表达比在乳腺腺病中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乳腺IDC的肿块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坏死有关.结论 AQP1、HIF-1α在乳腺IDC中相互作用,通过诱导VEGF参与乳腺IDC的血管生成,共同促进乳腺IDC的进展.
作者:薛洪燕;施红旗;陈志梅;王瑞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Pauwel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DHS固定技术和空心螺钉固定技术进行对比评价,判断何种技术牛物力学更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PauwellsⅢ型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情况,对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分别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 DHS系统固定时,其抗张力性能和抗扭性能与空心螺钉系统相当,而抗压性能明显差于空心螺钉系统,其结构稳定性较差.结论 DHS系统固定时,其结构稳定性比空心螺钉系统要差.建议临床考虑使用空心螺钉系统.
作者:金亚平;徐刚;万曲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胆总管结石109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109例采用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治疗均获成功,术后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残留结石、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全部治愈,且创伤少、恢复快.结论 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及优良手术器械的基础上,应用内镜完全能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胆管缝合的手术治疗.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值得推广.
作者:潘英辉;罗云峰;苏峰;周先进;叶冠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特殊的以CD117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来源于Cajal 细胞(ICC)或具有向ICC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干细胞)[1].现就GIST基因突变有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品南;刘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生大黄粉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中对胃肠道残存农药的排泄效果,并与甘露醇、硫酸镁及恒康正清三种导泻药作比较.方法 36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生大黄粉组、甘露醇组、硫酸镁组及恒康正清组,比较生大黄粉与其他三种导泻药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用药后首次排便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中毒反跳发生率、阿托品用量、住院天数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生大黄粉组用药后首次排便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中毒反跳发生率、阿托品用量、住院天数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大黄粉导泻有利于加快急性有机磷农药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减少中毒反跳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阿托品用量,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淑芬;陈朝晖;陈秀英;方伟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的差异.方法 选择11例非典型再障与15例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及染色体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再障与低危MDS血象中WBC、Hb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典型再障的MCV,RDW及MPV均低于MD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骨髓象均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但前者的淋巴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比后者增多,骨髓活检中造血细胞减少例数也多于后者;2例MDS可见染色体异常.结论 MCV、MPV及RDW可作为区别非典型再障与低危MDS初步鉴别诊断的依据;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及染色体检查也是区别两者的重要手段,多部位骨髓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双重特征及在疾病的发展中可相互转化的病例需考虑AA-MDS或MDS-AA综合征.
作者:彭来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因创伤、肿瘤所致的骨缺损、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自体骨移植由于其来源有限且增加创伤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则有成骨能力受限、费用高等缺点[1].
作者:姚旺祥;马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改良隧道式充填在后牙邻面龋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邻面龋所致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患牙200颗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00颗.治疗组在根管治疗后行改良隧道式充填,对照组则行普通Ⅱ类洞充填.对两组治疗过程中充填物的脱落情况和治疗后牙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改良后的隧道式充填无论在防止治疗过程中充填物的脱落还是防止牙折上均优于普通Ⅱ类洞充填(P<0.01及P<0.05).结论 改良后的隧道式充填作为治疗后牙邻面龋是一种好方法.
作者:童锦发;杜珊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的毛母质瘤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 9例为不均质强回声光点,局部强光点密集,伴弱声影;4例为中等尚均匀回声,中央可见不规则强光斑,伴或不伴声影;2例仅见强回声弧形光带;其余2例回声强弱不均,以低回声为主.15例肿块周边见低回声边缘,2例肿块周边可见彩色血流.肿块内部除1例见少许血流外,其余均未见明显血流.结论 毛母质瘤具有一定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熟悉其表现可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莫清清;韩运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LPHP钢板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5例麻醉后清除骨折端软组织和血肿,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再用LPHP钢板固定,用C臂机透视确定镙钉不在关节腔内、骨折位置佳后冲冼逐层缝合创口,术后康复锻炼遵循Neer的康复原则.结果 Neer评分标准: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 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用LPHP治疗能达到坚强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避免术后骨折移位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的目的.
作者:赵胜春;赵钢生;陈红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蕈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RIFLE分级、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6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一标准对ARF的RIFLE正分级、病因、发病时间(分两组.A组:0~2天,B组:≥3天)与预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APF67例,死亡44例,死亡率高达65.67%.按RIFLE分层标准,ICU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以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多,占41.79%(28例).ICU中导致ARF的常见原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脑卒中、重度颅脑损伤、心源性疾病和肺源性疾病.A组死亡率为53.33%,B组为75.68%.结论 ARF是ICU中常见危重症,ARF患者的死亡率随RIFLE分层的增高而升高.入ICU 3天以后发生ARF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但ARF发生的早晚不能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朱宇;蔡继明;杨玉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75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次术后复发者65例,2次术后复发者8例,3次术后复发者2例.术中有52例显露喉返神经.行双侧全切2例,一侧全切+对侧近全切或大部切除15例,双侧大部切除29例,一侧次全切18例,一侧大部切除11例.结果 术后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3例出现喉七神经损伤,7例出现一过性四肢麻木.再次手术后病理结果: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6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4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伴局部滤泡上皮增生6例.5例2~4年后再次出现结节.结论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术中应仔细解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避免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术后应定期随访,行甲状腺素规范化治疗.
作者:王震宇;李锋;张伟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婴儿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进一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择心力衰竭婴儿、肺炎婴儿和正常健康婴儿各25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心衰婴儿心功能参数变化,并与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心衰组婴儿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心衰婴儿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有助于婴儿心衰诊断和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徐海滨;姜毅;黄建亭;徐茜茜;邵山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中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糖仪血红蛋白>8.5%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35例采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每餐前口服那格列奈唐力片,每晚10时注射甘精胰岛素针.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仅2例发生低血糖.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胰岛素治疗中,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使用简便,安全性好,住院率低,有利于门诊早期开展.
作者:朱岚;傅莉萍;魏燕;洪郁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联合产后应用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产科出生的早产儿126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与观察3组,每组各42例.观察1组给予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观察2组仅给予地塞米松,观察3组仪给予盐酸氨溴索.观察三组早产儿RDS发生率.结果 观察1组NRDS发生率4.76%,明显低于观察2组(23.81%)及观察3组(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观察2组与观察3组的NR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联合产后立即应用盐酸氨溴索(静脉输注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两种给药方式合用)是预防NRDS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婉玉;陈莉亚;陈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膈下脓肿CT表现及其特征,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和提高其CT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引流证实的17例膈下脓肿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13例(76%)位于肝周间隙,4例(24%)位于脾周间隙,CT平扫表现为局限性液性低密度区,形态椭圆形或不规则;6例(35%)脓肿内积气,其中2个伴较大液平.增强后扫描14例(82%)脓肿显示有较明确的脓肿壁,部分病灶内分隔明显.所有膈下脓肿术前定位全部正确,患者定性诊断正确9例,高度怀疑5例.结论 膈下脓肿CT表现有其特征性,CT诊断价值高.但由于膈下解剖结构复杂性及本症脓肿CT表现多样性,需与多种膈下病变相鉴别.
作者:王华;王伯胤;文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