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敏;诸纪华;金陈娣;韩玉;马月星
目的 研究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和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心内科收治的176例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他汀组(89例),常规他汀组(87例).在联合水化治疗的基础上,强化他汀组PCI术前1d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3d内口服40 mg/d,之后20mg/d;常规他汀组PCI术前1d及术后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于术后24、48 h分别测定血清肌酐水平并统计CI-AKI的发生率.分别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CI-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短期大剂量他汀治疗与PCI术后CI-AKI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对象PCI术后24、48h血肌酐水平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强化他汀组△Cr 24~0h(术后24h较术前肌酐增加值)、△Cr 48~0h、△Cr 48~24h均比常规他汀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他汀组术后24h CI-AKI发生率为4.6%,常规他汀组为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P>0.05);强化他汀组术后48h CI-AKI发生率仍为4.6%,常规他汀术为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短期大剂量他汀治疗与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矫正高龄、冠脉病变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功能不全以及大剂量使用对比剂等混杂因素后,短期大剂量他汀治疗仍为术后CI-AKI的保护因素(P=0.010).结论 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CI-AKI的发生率.
作者:孙加斌;叶红华;江隆福;沈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导管消融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并探讨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药物治疗无效而首次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532例,随访12个月,评估导管消融术的疗效,探讨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5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均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即刻消融成功率100%.随访12个月,416例(78.2%)维持窦性心律(未复发组),116例(21.8%)复发(复发组).空白期内早期复发有94例,随访12个月,其中64例(68.1%)远期复发,30例(31.9%)维持窦性心律.20例(3.8%)发生导管消融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手术穿刺部位血肿13例(2.4%),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0.8%),股动静脉瘘3例(0.6%),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左心房内径扩大、早期复发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危险因素(均P<O.0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左心房内径扩大、早期复发是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建伟;蒋汝红;刘强;张培;于路;盛夏;傅国胜;蒋晨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的疗效.方法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对5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患者采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患者的游离肌皮瓣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与胸背或颈横血管间断吻合给肌皮瓣提供血供,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治疗,观察皮瓣成活、创面愈合及脓胸、窦道消失情况.结果 术后游离肌皮瓣均成活,随访(20.04±6.20)个月,均未见原疾病复发,胸部CT或MRI显示脓胸和窦道消失,游离肌皮瓣活性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刘志军;何忠良;沈立峰;郭峭峰;张春;陈国兴;何雪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猜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存在间接或直接地调控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而目前研究比较多的趋化因子19(CCL19)与趋化因子21(CCL21)及其受体7(CCR7)已经被证实参与膀胱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并且CCR7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本文旨在对CCR7结构、功能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郑焱焱;林一均;缪一艇;杨晓国;谢璟;姚琼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持续视网膜下积液(PSF)的相关因素以及PS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的累及黄斑的RRD患者66例66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SF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SF,分为无PSF组、局限性PSF组和弥漫性PSF组3组,并比较3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 性别、眼别、病程、术前屈光度、RRD范围、裂孔形态、裂孔数量、裂孔大小、是否环扎、玻璃体腔是否注气与PSF的发生均无关(均P>0.05),而年龄、裂孔位置、术中是否放液与PSF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3组患者术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限性PSF组和弥漫PSF组BCVA均低于无PSF组(均P<0.05),弥漫性PSF组BCVA均低于局限性PSF组(均P<O.05).结论 PSF虽不会影响终的视力恢复,但会延缓患者的视力恢复.本研究提倡巩膜扣带术中尽可能行较为彻底的巩膜外放液,以减少PSF的发生.
作者:刘辉;吴苗琴;徐海铭;贺金晶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宫颈微波治疗术后足月孕妇促宫颈成熟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有引产指征的既往宫颈微波治疗史的足月产妇66例,分为球囊组30例和药物组36例,比较两组孕妇促宫颈成熟前后的宫颈Bishop评分,评价两组促宫颈成熟前后的宫颈Bishop评分,记录两组分娩方式,比较两组(阴道分娩)孕妇总产程、产后出血、宫颈裂伤例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Bishop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功阴道分娩的产妇比较,球囊组总产程大于药物组,宫颈裂伤明显少于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出血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宫颈微波术后需促宫颈成熟的孕妇,宫颈球囊以及欣普贝生均有效,宫颈球囊相对安全稳妥.
作者:沈军;刘燕;邹竞慧 刊期: 2019年第04期
总结15例新生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的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监测循环功能,及早发现和处理低心排综合征;早期预防和处理肺动脉高压危象;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出入量平衡;加强呼吸功能的监护;做好延迟关胸护理;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发生.本组患儿有1 2例术后延迟关胸,1 0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9例发生房性早搏,4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4例保留房间隔缺损.除2例患儿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其余13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年,经心脏超声、×线胸片、心电图检查等提示13例患儿均心功能良好,心胸比例较术前明显缩小,肺瘀血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生长发育良好.
作者:唐晓敏;诸纪华;金陈娣;韩玉;马月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吻合口痿的危险因素,尤其术前营养风险筛查2002(N RS2002)评分对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369例的临床资料,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后血糖情况、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方法(开腹/腹腔镜)、吻合方法(手工/吻合器)、术后有无腹腔感染、术前有无消化道梗阻、肿瘤分期、术前NRS2002评分.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2例(5.9%),术前NRS2002评分≥3分(存在营养风险)87例(23.5%),术后血糖(P=0.014)、消化道重建方式(P=0.036)、术后腹腔感染(P=0.001)、术前NRS2002评分(P=0.024)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非常重要,术前NRS2002评分能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风险,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应予以重视.
作者:陈伟克;肖荣耀;蔡皎皓;郑梦梦;陈传志;吴林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冠心病进展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以及其在斑块进展中的作用,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斑块破裂和出血等,这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斑块内血管新生可以由诸如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如果可以抑制或减缓斑块内血管新生来稳定斑块,有望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新策略.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因素、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徐添添;周建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IL-23与IL-17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OSAHS患者与非OSAHS患者各98例,分别设为OSAH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多导睡眠监测完成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的IL-23与IL-17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23、IL-17及PBMCs培养上清液IL-23、IL-17水平;比较经韩式悬雍垂鄂咽成形术治疗后2年随访期内OSAHS组死亡与存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结果 OSAHS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BMCs培养上清液IL-23、IL-17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年随访期内OSAHS组死亡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均P<0.05).结论 IL-23、IL-17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参与OSAHS的发生、发展,高血清IL-23、IL-17水平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叶华富;李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腹股沟斜疝患儿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6至11月收治的38例患儿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为对照组;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患儿在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由专业小儿外科护理小组护理,根据患儿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术前访视,医护患三方协同麻醉诱导,家属参与术后复苏期管理),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焦虑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清醒时间、家属与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在术前访视时焦虑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在手术交接时、麻醉诱导时焦虑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除术中出血量外,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与家属的术前焦虑程度,缩短患儿手术时间与麻醉清醒时间,提高家属、医护满意度,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仿琴;颜伟;陆丽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DCM患者3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监测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VEF、Scr、eGF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左西孟旦可改善老年DCM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同时肾功能也得到改善;左西孟旦治疗老年DCM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何浪;陈志平;陈宇宁;许峥贵;欣明花;钟诚;沈法荣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长期右室间隔起搏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至2013年行起搏器植入治疗并将心室电极置入右室间隔的患者13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6例)和非冠心病组(76例),对比两组起搏器植入5年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l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射血分数(EF)及各瓣膜病变发病率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心室起搏比例(VP%)和心脏彩超结果 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起搏器植入5年后,冠心病患者的LA、IVSd、LVPWd均大于植入前(均P<0.01);EF低于植入前(P<0.01);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植入前(均P<0.01).起搏器植入5年后,非冠心病患者的LA大于植入前(P<0.01);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高于植入前[P<0.01).VP%与LVlDd(P=0.001)、IVSd(P<0.001)、EF(P=0.005)、二尖瓣反流(P=0.006)均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右室间隔起搏5年后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均有明显改变,且与右室间隔起搏的比例明显相关.
作者:林丛;林媛媛;邹贺;林加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脾动脉瘤是腹腔脏器动脉瘤中发病率高的,一旦破裂,病死率很高.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瘤腔压力,消除破裂风险.腔内栓塞是目前脾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手段.InterlockTM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是临床上常用的栓塞材料,安全有效.对靠近动脉瘤体的近远端完全栓塞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操作需动作轻柔,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术前需详细计划,控制费用,全盘考量.
作者:吴子衡;何杨燕;李栋林;王晓辉;张鸿坤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男性性伴侣外生殖器HPV感染及其基因分型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7月因女性性伴侣宫颈HPV阳性就诊于妇科的579例男性资料,用HPV拭子对其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取材,检测HPV高危和低危共27种亚型的感染情况.结果 共229例男性感染HPV,总体感染率为39.55%.21~30岁为59.18%,31 ~40岁为36.61%,41~50岁为35.47%,>51岁为44.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检出频率由高到低前5位分别为:53、16、43、52、51.在229例感染者中,单重感染占58.5%,其次为双重感染达26.2%,高达六重感染.结论 宫颈HPV阳性者男性性伴侣的外生殖器HPV感染率较高,其中亚型53、16、43、52、51为常见,以单重感染为主.发现女性宫颈HPV感染时,建议对其男性性伴侣进行外生殖器HPV检测及治疗.
作者:王光演;周清;赵红琴;胡燕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合适的临床前模型对于肿瘤学转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肿瘤细胞系建立的异种移植模型方便易用,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中,但在临床前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存在明显局限性.而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模型直接将患者的肿瘤组织或细胞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根据植入部位可分为异位植入和原位植入两类,从而保留其供体肿瘤的主要组织学和遗传特征,在肿瘤研究领域中显示出优势.本文介绍PDX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特征,并就其在筛选抗肿瘤药物、鉴定生物标志物、共临床试验、个性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
作者:傅佳琦;滕理送;王浩浩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浙江省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现状,并探讨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浙江省正在开展《中医药与健康》课程的4所小学,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4所小学五年级学生并发放问卷,专人负责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023份.B小学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度高,C小学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高,但课程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师资缺乏等问题.结论 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教育成果明显,但课程内容和形式仍需改革.建议从重视顶层设计、改良教学内容及方式、解决师资问题等方面入手,促进小学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作者:许思佳;苏景阳;陈晓玲;吴昊;姚心怡;孙金权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点,随着介入手段的不断更新,如何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血管再狭窄率及血栓风险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不同解剖结构的分叉病变,所采用的介入手段也有所不同,主要有单支架技术、双支架技术以及药物球囊对吻扩张技术.本文主要围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特点,对这几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方方;陈铁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SRT1720抗老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建立一种可行的预处理方案.方法 以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通过过氧化应激模型,确定SRT1720预处理方案.之后采用SRT1720预处理和溶剂DMSO预处理,以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显示细胞衰老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衰老相关的p16、p2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衰老相关的p16、p21蛋白表达水平.管腔形成试验分析预处理的细胞上清液重悬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管腔形成情况.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MSCs内活性氧类物质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MSCs细胞内DNA损伤情况.结果 适宜的SRT1720预处理方案为1μM SRT1720预处理老年MSC 24h,在此条件下,细胞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生存率高,48h后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下降,细胞衰老相关的p16、p2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促HUVEC管腔形成能力增强,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含量减少,DNA损伤反应减弱.结论 SRT1720预处理可通过减轻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的产生及DNA损伤而改善老年MSC衰老表型及旁分泌功能.
作者:朱美飞;江荣林;雷澍;吴建浓 刊期: 2019年第04期
郑树教授的办公室就布置在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内,除了被医学书籍塞得满满当当的两个书柜以外,里面陈设非常简单,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副题字“郑人高义树木树人郑树院长仁心仁术”.这幅字是2001年金庸先生所题,熟悉郑教授的人都说,这就是她的真实写照,而郑教授却说:“这是对我的鼓励.”
作者:沈昱平 刊期: 201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