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增生与临床病理分析

曹敏丽;王怀禄;吕建红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超声检查
摘要: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经直肠超声检查,对诊断前列腺增生(PSH)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经直肠超声检查PSH的声像分析及临床病理对照,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PS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发病率占乳腺癌的1%[1-2].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晚期,预后较女性乳腺癌差.现将我院从1989年4月~2002年8月间收治的11例男性乳腺癌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谷青;王金洲;张玲;谢军;高庆梅;宋丹绯;宁廷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CT表现及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分级间对应关系,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报道8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手术、病理分级对照资料,并将病理分级分为3组:良性组(Ⅰ~Ⅱ级)16例,交界组(Ⅱ级)31例,恶性组(Ⅱ~Ⅳ级)35例,对3组间肿瘤大小、密度、水肿、强化程度、钙化、出血、囊变坏死等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的大小、钙化、血供、边界情况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瘤内囊变坏死、肿瘤硬度等3组间或两组间(良性组与交界组合并为一组)则存在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恶性组趋向于呈混杂密度、中/重度混杂强化、中/重度瘤周水肿、瘤内多见坏死囊变、肿瘤硬度偏软等特征,良性组则相反.结论: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可作为肿瘤分级提示性诊断的依据.

    作者:吴恩福;郑祥武;吴秀玲;郑伟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移植肾超声研究进展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但肾移植术后排异和各种并发症常导致移植肾功能障碍和丧失,移植肾排异和与移植有关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形态改变、血供缺失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作者:叶艺;龚渭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双体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关闭不全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关闭不全(PDVI)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紧密关闭,造成深静脉血液返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为PDVI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伤、可定量的检查方法.

    作者:吴立文;喻晓娜;富博;唐力;任卫东;吴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增生与临床病理分析

    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经直肠超声检查,对诊断前列腺增生(PSH)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经直肠超声检查PSH的声像分析及临床病理对照,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PS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敏丽;王怀禄;吕建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能量图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本文对82例乳腺肿块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其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高频彩色能量图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任艳;于芳;李贵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附20例分析)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CTPI)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缺血性疾病的应用.方法:对20例缺血性中风发作2~24小时的患者行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结果:20例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3例,CT平扫均未发现病灶.急性期有2例在CT平扫时出现缺血灶;CT灌注成像共检出23个病灶,均经随访CT、MRI证实.23个病灶表现为大峰值时间(PT)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对侧延长,相对血流量(RF)明显减低(P<0.001).结论:结合常规CT及MRI扫描,CT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缺血性疾病性脑卒中病灶,区分可逆性(半喑带)与不可逆性缺血区,为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患者溶栓和其他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代景儒;韩帮成;郑书刚;庞军;张兆福;王福海;杨庆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X线征象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SARS病例发病过程中胸部X线平片表现的变化过程,探讨SARS疾病在X线影像学上的特点.方法:按照<广东省SARS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筛选出我院收治的41例确诊SARS病例,对其发病前后胸部X线平片表现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SARS胸部X线表现以肺内大面积明显浸润为多见(85.4%,35/41),可见于单侧肺(56.1%,23/41)或双肺(43.9%,18/41).双肺病灶出现及发展可不平衡,病灶变化快.SARS影像表现可分为出现期、加重期和吸收期.结论:SARS虽然特征性胸部X线表现较少,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早期预警诊断.

    作者:刘雪峰;江雯;凌毅泰;胡亚涛;傅家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对照研究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作者:谭华桥;周晓峻;章士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FDG PET和CT对肺内病灶鉴别诊断的比较

    目的:评价FDG PET显像及胸部CT对肺部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能力.资料和方法:88例肺部肿块患者行FDG PET全身或胸部显像,以目测法和SUV值相结合判定病灶的良恶性,并与CT对照分析.结果:PET显像诊断肺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65/70)和72%(13/18),而CT分别为61%(43/70)和17%(3/18).结论:同CT相比,FDG PET能更准确地鉴别肺部病灶的良恶性,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王昆;刘自来;张书文;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MR扩散张力成像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有关脑肿瘤研究的MRI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以及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脑功能成像研究在脑肿瘤的影像评价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目的:探讨MR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 dimension-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SPGR)冠状位快速动态增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B超、CT未明确诊断的不同大小肝占位性病变病例进行常规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SS-FSE)定位、轴位自旋回波(SE)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平扫后,用3D-SPGR序列冠状位对病灶定位,行冠状位3D-SPGR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描出病灶和正常旰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其强化特征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肿块,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后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不同.结论: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对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刘于宝;胡道予;夏黎明;王承缘;李震;邹明丽;曾引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原发性四肢、躯干恶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四肢、躯干恶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诊断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42例原发性四肢、躯干恶性软组织肿瘤MRI资料与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肿瘤T1WI、T2WI上分别以中等信号(47.6%)和高信号(81%)为主,边界不清楚为73.8%.脂肪肉瘤11例(26.2%),滑膜肉瘤8例(19%),恶性神经鞘瘤7例(16.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16.7%),纤维肉瘤6例(14.3%),横纹肌肉瘤3例(7.1%).结论:MRI能反映原发性四肢、躯干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边界、累及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判断肿瘤复发和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华;郝秉香;范清宇;马保安;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彩超诊断胎儿真性腹壁缺损1例

    病例孕妇,30岁,孕2产1,孕36周.平素健康,非近亲结婚.孕早期无感冒史,无药物及放射性接触史.

    作者:高琳琳;安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地中海贫血骨骼改变2例

    地中海贫血骨骼改变较少见,现将我院遇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汪珍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巨大脾脏转移瘤1例

    病例 女,65岁,1996年9月行卵巢癌根治术.近来患者自觉腹胀,时有腹部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身体略瘦,心肺未见异常.左上腹部膨隆,左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张洪峰;孙春煜;于海龙;周秀丽;孙长理;王凤英;姜泰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肌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骨骼肌肉系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骼肌肉系统病变319例.结果:273例获得病理诊断,占85.6%(273/319),29例穿刺取得的病理组织不足,占9.1%(29/319),17例穿刺活检不成功,占5.3%(17/319).257例具手术病理结果的病例中,212例穿刺结果和手术结果相符,45例不相符,其组织学定性的准确率为82.5%(212/257).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骨骼肌肉系统病变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使大多数患者避免切开活检;诊断的准确性和病变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少见病和取材的局限性是病理确诊困难甚至误诊的主要原因,而囊性和硬化性病灶是活检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丁晓毅;陆勇;吴达明;金晓龙;张伟滨;潘自来;吴振芳;江浩;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螺旋CT咽部动态扫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3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20例健康人的咽部进行螺旋CT扫描,比较两者的上气道截面积,以及比较OSAS患者在清醒与睡眠状态下的上气道截面积,客观评价螺旋CT检查OSAS患者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螺旋CT在扫描咽部后,用螺旋CT的随机软件对上气道进行测量和重建,观测OSAS患者上气道狭窄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发现OSAS患者的上气道截面积明显小于健康人,且OSAS患者在睡眠状态下上气道截面积进一步缩小甚至闭塞,这种狭窄主要是由于口咽部周围软组织增生及软腭肥厚引起.结论:咽部螺旋CT检查可确定OSAS患者局部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高航翔;陈彬;苗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CT研究

    目的:通过正常颅脑CT扫描图像,对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进行研究.方法:选择3000例正常颅脑CT图像,男女各1500例,分9个年龄组,在骨窗上观察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存在、数目、形态和分布,并对其深径和横径进行测量统计.结果: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早见于8个月,3岁后明显增多,总发生率为43.1%,压迹多数为1个,少数为2个,以单侧出现常见,压迹横径和深径平均值分别为10.5mm和4.5mm,压迹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压迹外侧缘与中线距离平均为10.7mm,远可达27mm.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在CT上表现为半圆形、半卵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缺损,深达板障或外板.结论: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常见,认识其CT表现对与枕骨破坏性病变的鉴别非常重要.

    作者:罗琳;鱼博浪;张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T定位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注入治疗脑室出血60例临床分析

    自CT和MRI应用临床以来,脑室出血诊断率明显提高.相应的对症治疗,特别是CT定位下以侧脑室引流为主,结合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块和(或)腰穿置管间断放液为辅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60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上述方法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献;岳恒志;李树栋;孙传顺;段建航;聂方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