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鱼博浪;张明
目的:通过正常颅脑CT扫描图像,对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进行研究.方法:选择3000例正常颅脑CT图像,男女各1500例,分9个年龄组,在骨窗上观察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存在、数目、形态和分布,并对其深径和横径进行测量统计.结果: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早见于8个月,3岁后明显增多,总发生率为43.1%,压迹多数为1个,少数为2个,以单侧出现常见,压迹横径和深径平均值分别为10.5mm和4.5mm,压迹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压迹外侧缘与中线距离平均为10.7mm,远可达27mm.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在CT上表现为半圆形、半卵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缺损,深达板障或外板.结论: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常见,认识其CT表现对与枕骨破坏性病变的鉴别非常重要.
作者:罗琳;鱼博浪;张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有关脑肿瘤研究的MRI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以及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脑功能成像研究在脑肿瘤的影像评价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男,15岁.因右膝部疼痛来院就诊.1天前上体育课时扭伤右腿后出现右膝关节剧烈疼痛,肿胀明显.
作者:崔鑫;徐美花;尹香玉;朴莲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FDG PET显像及胸部CT对肺部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能力.资料和方法:88例肺部肿块患者行FDG PET全身或胸部显像,以目测法和SUV值相结合判定病灶的良恶性,并与CT对照分析.结果:PET显像诊断肺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65/70)和72%(13/18),而CT分别为61%(43/70)和17%(3/18).结论:同CT相比,FDG PET能更准确地鉴别肺部病灶的良恶性,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王昆;刘自来;张书文;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室管膜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进行77例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光镜、电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结果:位于脑室32例,脑内45例.CT显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混合密度肿块或稍高密度肿块伴斑点状钙化,境界清楚,边缘分叶状.MRI显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选择乳头型室管膜瘤的电镜显示:在胞质见微绒毛呈直棒状或形成菊形团,常见胶质丝.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显示阳性;Cytokeratin、EMA显示阴性.结论:进行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CT及MRI诊断及鉴别.
作者:关长群;刘雪虹;杨本强;刘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 女,25岁,第一胎.曾于孕23周来我院做常规超声检查,当时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好田;曲素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ARS胸部影像的早期变化.方法:观察24例符合SARS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发病3天之内的胸部平片及CT扫描结果.回顾性分析这些胸部平片及CT图像,观察、对比平片及CT图像1~3天内异常征象的发展,并对异常改变包括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和分布加以分析.结果:发病当天就诊并摄胸部平片的患者,胸部改变均为阴性,而CT扫描显示均为阳性改变.第二天摄片,大部分胸片为阳性改变,部分为可疑,少数仍为阴性改变.而CT改变较当日明显增大、增多.第三日摄片,胸片大部分为阳性改变.早期SARS病变胸部影像改变为小斑片状阴影,密度小而淡,约1~2cm,极易漏诊,随病变发展,CT出现棉团样改变.结论:根据SARS病情发展快、变化快的特点,早期诊断要定期复查胸片,时间不宜过长,好每天复查,有条件应做胸部CT扫描.
作者:冯素臣;程晓光;赵涛;顾翔;屈辉;夏国光;赵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作者:谭华桥;周晓峻;章士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胆道结石是国人常见病、多发病,超声检查可以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而肝外胆管结石由于受肠道气体干扰,超声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陆明园;赵幼冰;杨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3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20例健康人的咽部进行螺旋CT扫描,比较两者的上气道截面积,以及比较OSAS患者在清醒与睡眠状态下的上气道截面积,客观评价螺旋CT检查OSAS患者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螺旋CT在扫描咽部后,用螺旋CT的随机软件对上气道进行测量和重建,观测OSAS患者上气道狭窄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发现OSAS患者的上气道截面积明显小于健康人,且OSAS患者在睡眠状态下上气道截面积进一步缩小甚至闭塞,这种狭窄主要是由于口咽部周围软组织增生及软腭肥厚引起.结论:咽部螺旋CT检查可确定OSAS患者局部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高航翔;陈彬;苗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行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了解子宫动脉近端开口及走行,用PVA颗粒与表柔比星混悬剂超选择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随访3~12个月,观察栓后症状缓解情况及子宫与肌瘤体积缩小程度.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全部病例症状改善率92.8%,其中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占88%,下腹部、腰腿胀痛80%消失,轻中度贫血全部恢复正常,重度贫血明显改善.栓后3、6、12个月瘤体平均缩小47.2%,61.7%,78.4%,有3例粘膜下小肌瘤完全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上安全、有效.
作者:栾绍余;刘兆玉;卢再鸣;林爱军;王心田;杨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SARS病例发病过程中胸部X线平片表现的变化过程,探讨SARS疾病在X线影像学上的特点.方法:按照<广东省SARS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筛选出我院收治的41例确诊SARS病例,对其发病前后胸部X线平片表现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SARS胸部X线表现以肺内大面积明显浸润为多见(85.4%,35/41),可见于单侧肺(56.1%,23/41)或双肺(43.9%,18/41).双肺病灶出现及发展可不平衡,病灶变化快.SARS影像表现可分为出现期、加重期和吸收期.结论:SARS虽然特征性胸部X线表现较少,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早期预警诊断.
作者:刘雪峰;江雯;凌毅泰;胡亚涛;傅家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 女,68岁,右侧颌面部渐进性增大包块4月余.查体:右侧颌面部肿胀,可触及3.5cm×4.0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压痛明显,右侧鼻腔外侧壁向内隆起,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睥肋下未及.
作者:胡兴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MCT)肝癌的声像图改变及疗效.资料与方法: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25例,共32个结节,进行单次或分点多次凝固治疗,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的声像图改变、病理、AFP及ALT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结节回声增强,直至覆盖整个病灶.术后结节以不均质低回声为主.MCT后有20个结节进行病理检查,80%(16/20)完全坏死,其中直径<3.5cm的结节坏死率100%(5/5).随访半年,71.9%结节缩小.CDFI显示治疗后肿瘤血供消失68.8%,减少31.2%.治疗后AFP 81.3%(13/16)降低或恢复正常.ALT呈一过性升高,3周内96%(24/25)恢复术前水平.结论: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可以有效灭活单发、直径<3.5cm的肝癌结节,对直径≥3.5cm的结节,多次凝固可不同程度控制肿瘤增长.声像图表现有助于判断微波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学梅;刘艳君;欧国成;周旭;李平;董鲜普;陶春梅;杨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地中海贫血骨骼改变较少见,现将我院遇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汪珍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R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 dimension-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SPGR)冠状位快速动态增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B超、CT未明确诊断的不同大小肝占位性病变病例进行常规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SS-FSE)定位、轴位自旋回波(SE)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平扫后,用3D-SPGR序列冠状位对病灶定位,行冠状位3D-SPGR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描出病灶和正常旰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其强化特征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肿块,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后的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不同.结论:3D-SPGR冠状位动态增强对肝脏不同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刘于宝;胡道予;夏黎明;王承缘;李震;邹明丽;曾引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 女,57岁,以腰部不适及血尿2月余就诊.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未查及抗酸染色杆菌及肿瘤细胞.余化验检查未见异常.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左侧肾区叩痛.
作者:范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关闭不全(PDVI)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紧密关闭,造成深静脉血液返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为PDVI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伤、可定量的检查方法.
作者:吴立文;喻晓娜;富博;唐力;任卫东;吴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例 女,65岁,1996年9月行卵巢癌根治术.近来患者自觉腹胀,时有腹部不适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身体略瘦,心肺未见异常.左上腹部膨隆,左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张洪峰;孙春煜;于海龙;周秀丽;孙长理;王凤英;姜泰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CT和MRI应用临床以来,脑室出血诊断率明显提高.相应的对症治疗,特别是CT定位下以侧脑室引流为主,结合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块和(或)腰穿置管间断放液为辅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60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上述方法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献;岳恒志;李树栋;孙传顺;段建航;聂方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