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DP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研究

冯清;李敏;石巨恩

关键词:SDP, ESR, 循环伏安法
摘要:合成N,N,N′,N′-四-[2-(2-吡啶基)乙基]丁二酰胺(SDP)双核铜(Ⅱ)配合物,并用红外光谱(IR)、电子光谱、电导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3种配合物的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表明g∥>g⊥,故均为典型Cu(Ⅱ)四方配位.在DMF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3种配合物均为2步1电子准可逆电子转移过程.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蓝舌病毒HbC株体外增殖和基因组特征

    利用Vero细胞研究了蓝舌病毒HbC株在单层细胞上的增殖特点.证实了:按1 PFU的感染复数接种该病毒于Vero细胞,16 h后即可出现CPE;22 h CPE达95%以上,并在电镜下可见到胞浆中聚集着大量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颗粒和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成熟病毒粒子;24 h后细胞出现破碎和大片脱落.结合我室特点,用改良热酚法提取病毒全基因组作凝胶电泳分析,揭示了HbC株基因组图谱基本复合已报道的国际标准蓝舌病毒株基因组图谱特征.但是,HbC株有两个编码非主要结构多肽的基因M4和S10似与标准株有较明显的差异,故推测HbC株可能是一个新的基因型蓝舌病毒.

    作者:董长垣;陈晓;严银钫;董新民;刘运海;曹正慧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1例腹透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腹透管移位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采用X线临床分析,诱导钢丝矫正及导尿等.结果:285例腹透患者,11例发生腹透管移位,发生率为4%,原因与大网膜包裹、尿潴留、体位及置管方法等有关.11例移位患者10例矫正成功(9例采用诱导钢丝矫正,1例采用导尿),近远期成功率为9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透管移位的原因有多种,应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处理,诱导钢丝矫正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方法.

    作者:杨定平;贾汝汉;邵进;胡海云;王学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食管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对照研究

    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同时进行多平面经食管(M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MTEE和TTE的赘生物检出率分别为93.8%和62.5%(P<0.005);对赘生物分级评分显示MTEE法的赘生物大小和病变范围大于TTE法,活动度和回声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提示MTEE对IE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病情评估均优于TTE.

    作者:陈孝义;孙彬;杨莲花;郭瑞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伪彩色处理86例法乐氏四联症造影图像分析

    目的:通过改良伪彩色实时处理方法,对法乐氏四联症造影图像进行处理,以其处理前后图像质量的改变,评价改良伪彩色实时处理系统对心血管造影图像的处理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改良伪彩色实时处理系统,对86例法乐氏四联症造影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由3位高年资医师以图像质量分级方法评价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86例影像资料经处理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率达91.6%(P<0.01).结论:改良伪彩色实时处理系统能提高心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水平.

    作者:江迅;胡佑伦;郭玉鑫;尹丽娅;江钟炎;唐新桥;徐艳萍;杨新红;吴小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妇科腹腔镜检100例分析

    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施行妇科诊断手术100例,包括不孕症、腹痛原因不明、盆腔包块性质不明、宫外孕的诊断和治疗、绝育手术及术后评估等.结果表明,利用电视腹腔镜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具有时间短、损伤小,尤其是在不孕症病因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李萍;周春;胡伦颖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肺癌源性上腔静脉综合征治疗方法及评价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患者15例,右侧中央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13例,右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14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抗癌药1~4次,1例行BAI及上腔静脉支架治疗.结果:BAI后所有患者上腔静脉综合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远期均有复发;1例行BAI及上腔静脉支架治疗病例术后随访11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BAI可以有效地缓解肺癌源性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但远期易发,结合血管内支架治疗,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甘万崇;邓小容;王巧兮;刘晋新;杨新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代人胚肺、肾细胞成功培养方法的改进

    目的:培养出广泛适合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原代人胚肺、人胚肾细胞.方法:分别用不同的培养基及不同浓度的血清,以改进的方法对原代人胚肺、肾细胞进行培养.结果:经水囊引产的3月大小的胚胎肺及肾,用MEM及1640加上20%的牛血清,对细胞的贴附及增殖十分有利,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结论:经改进后的对人胚肺细胞和人胚肾细胞的原代培养,用含20%的小牛血清的MEM和1640的培养液对细胞的生长极为有利.

    作者:郭淑芳;鲁德银;陈晓;侯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介入栓塞术和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

    为探讨颌面部血管瘤非手术治疗新途径,采用介入栓塞术和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法治疗3例海绵状血管瘤和2例蔓状血管瘤,结果表明:该法可延缓药物吸收时间,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加快瘤体纤维化和吸收过程.同时讨论介入导管和栓塞剂选择等问题,介绍介入法+腔内注药的优点,提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蔓状血管瘤的新方法.

    作者:陈建钢;万智勇;铁朝荣;刘俊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恩施土家族人的体质与体型特征研究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选择598名恩施土家族人进行了体质测量、体质指数计算和体型分析.该族人基本为中等偏矮身材,中等体质,窄胸廓,中等偏长躯干,腿略长,头顶面观中头型稍圆,前面观高而宽,面窄长,眼裂中等偏窄,鼻狭长,中厚唇,中型耳廓.体质指数一般女大于男,其中形态面指数、唇指数、骨盆指数和涉及胸围、体重的指数出现了高度显著差异性,男性相对瘦长,女性矮小充实.恩施土家人体质体型基本介于南北方民族之间,可能为南北方民族间的过渡型.

    作者:朱世柱;董德慧;朱育璋;田恒汉;王东川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0例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分析

    为了研究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了10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男7例,女3例,病程3 d~4 a.完整切除9例,部分切除1例,无1例死亡.8例获随访,无1例复发.临床特点以腹部包块和腹胀为主,强调彩超对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诊断明确,一律及早手术,争取全切.

    作者:李小玲;童鹤翔;李毓秀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腮腺良性肿瘤5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987~1997年55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随访资料分析.手术方法:(1)局部肿瘤切除20例,(2)腮腺浅叶切除28例,(3)全腮腺切除7例,(4)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35例.结果:肿瘤复发8例(14.5%),术后可恢复面瘫6例(10.9%),不能恢复面瘫2例(3.6%),腮腺瘘4例(7.3%),Frey综合征4例(7.3%).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或全腮腺切除,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可减少肿瘤复发和持久性面瘫.

    作者:江孝清;孙炳炎;刘元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Lewis肺癌浸润淋巴细胞的进一步纯化及体外抗癌特点的研究

    为探索进一步纯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方法及其体外抗瘤作用特点,为临床应用TIL治疗肺癌提供依据,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接种于C57BL/6小鼠体内的Lewis肺癌(LLC)瘤体中分离提取TIL,过夜贴壁,剔除贴壁细胞后,可明显提高TIL的纯度.纯化的TIL在含1 000 U/ml IL-2的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免疫荧光表型分析发现,TIL中、初为0.91±0.12,培养后为0.83±0.07,体外TIL对NK敏感的L929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效靶比为200∶1和100∶1时的杀伤率高于50∶1(P<0.05),表明LLC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的杀伤活性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

    作者:唐华;陈德基;刘铭球;刘晓翌;徐惠琴;周洁;张华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鼠心脏腺苷预处理-ATP酶活性及梗塞范围变化的图像分析

    目的:应用注入腺苷的前质-硫酸腺嘌呤复制的大鼠心脏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的对比观察,探讨腺苷预处理效应.方法:实验采用体重为250~300 g雄性SD大鼠48只,分4组,每组12只,即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组(I/R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硫酸腺嘌呤预处理组(ASPC组).通过图像分析测算Ca2+.Mg2+-ATPase活性及心肌梗塞范围.结果:IPC、ASPC组Ca2+.Mg2+-ATPase活性较I/R组明显升高(P<0.01),梗塞面积较I/R组明显缩小(P<0.01).结论:硫酸腺嘌呤注入大鼠可显示出经典预处理的类似效应.

    作者:董峰;郑汉巧;汪燕;雷岳山;胡成俊;张友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TS1基因产物P1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16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P16阳性表达率为48.38%,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P16在膀胱肿瘤发生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中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杨志伟;郑新民;李世文;曾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8例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后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休克患者输血后出现的病情变化与再灌注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3年1月~1997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前后临床表现比较.结果:18例患者均发生病情突然恶化,其中66.7%(12/18)发生在输血4~24 h内,13例死亡,5例恢复正常.结论:休克患者输血后病情恶化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提出对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应持慎重态度,若必须输血,则应在休克早期进行,同时注意预防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Nd-YAG激光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囊性疾患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囊性改变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54例口腔颌面部囊性疾患的激光手术治疗经验.结果:本组单纯激光手术治疗134例,激光加外科切开术20例,成浅疤痕5例.结论:Nd-YAG激光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囊性疾患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于推广.

    作者:段春枝;李俊;王培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胸腹水中腺癌细胞的图像分析研究

    目的:探索胸腹水中腺癌细胞由人工经验诊断走向计算机自动识别的新方法.方法:用胸腹水中腺癌细胞、增生和正常间皮细胞各300个,每个细胞用图像分析仪测5项指标制定数学模型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即可识别上述三种细胞.结果:用该数学模型检查18例性质不明的胸腹水,计算机自动识别结果均与细胞病理学专家诊断相符.结论:计算机自动识别胸腹水中腺癌细胞是可行的,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善友;黎辉;汪艳;王则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周围型肺鳞癌的CT诊断

    分析39例周围型肺鳞癌的CT表现,其中16例做了薄层高分辨CT扫描(HRCT),6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显示:不规则厚壁空洞4例,短或长毛刺征象32例,病灶分叶28例.HRCT显示11例瘤体密度不均,9例见多发低密度灶.5例增强扫描提示低密度区不强化,说明坏死区是无血管的.26例病灶显示有明确的胸膜或胸壁侵犯.全面综合分析肿块的CT表现有助于周围型肺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宋华军;李茂进;陈靖;魏文洲;郭莉;郑小华;刘昌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SDP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研究

    合成N,N,N′,N′-四-[2-(2-吡啶基)乙基]丁二酰胺(SDP)双核铜(Ⅱ)配合物,并用红外光谱(IR)、电子光谱、电导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3种配合物的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表明g∥>g⊥,故均为典型Cu(Ⅱ)四方配位.在DMF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3种配合物均为2步1电子准可逆电子转移过程.

    作者:冯清;李敏;石巨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泪囊肿瘤临床分析与研究

    对7例泪囊肿瘤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本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其中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2例;原发于泪囊4例,继发于邻近组织3例.临床上以内眦部包块、溢泪及泪点有血性分泌物溢出为本病主要特征.5例泪囊恶性肿瘤4例出现血性分泌物.结果表明:本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切除,术后酌情辅以放疗,预后良好.

    作者:范寒桂;严若华;杨大珍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