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细胞周期时相性研究

许培权;龚建平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 细胞分化,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周期变化,进一步揭示细胞分化在细胞周期中的时相特异性.方法以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终浓度为10μmol/L)影响下不同时间点的HL60细胞为检测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大小及细胞表面的分化标志;碘化丙啶(PI)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从而对已分化细胞进行确认;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诱导的细胞周期变化,检测G1期的Ki67表达水平;再应用流式分选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期细胞形态.结果①随着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被诱导的细胞出现髓系细胞表面的分化标志物CD11b.②全反式维甲酸导致HL60细胞周期的G0/G1峰升高,S期水平下降.③随着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G1期的Ki67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④只在G1期细胞中可见到已分化细胞.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以诱导HL60细胞周期的G1早期→G1晚期阻滞,并诱导HL60沿着粒系方向分化,细胞分化完成于细胞周期中的G1早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连接蛋白及整合素β1与人脑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内源性和外源性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整合素β1(β1mtegrm)在人脑胶质瘤侵袭行为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外源性FN和整合素β1对U251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粘附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8例中低度恶性胶质瘤、15例高度恶性胶质瘤及7例正常脑组织中内源性FN和整合素β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U251细胞在外源性FN上的粘附能力呈浓度依赖性,尤其在中低浓度时(<5μg/m/)差异显著(P<0.01);抗FN抗体及抗整合素β1抗体均能完全阻断U251细胞在FN上的粘附.②随外源性FN浓度升高,U251细胞在所观察的不同时间段的迁移距离均显著增加(P<0.01);抗FN抗体几乎完全阻断FN对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抗整合素β1抗体只能部分阻断FN对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③细胞内FN和整合素β1mRNA在正常脑组织不表达或仅少量表达,而在胶质瘤中两者阳性表达率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增高(P<0.05),且FN和整合素β1mR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855,P<0.01).结论①胶质瘤细胞通过其表面整合素β1受体与外源性FN成分相互作用,促进其在颅内的浸润侵袭.②整合素β1诱导的内源性FN合成增加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并可能对其恶性进展起促进作用.

    作者:郭滟;任大宏;杨静;熊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臂丛神经阻滞时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研究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中国人咪达唑仑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方法对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运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镇静深度.采用咪达唑仑TCI行清醒镇静,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确定相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结果深度清醒镇静(OAA/S评分3分)时所需靶控血药浓度为(118.0±l0.8)ng/ml.BIS与TCI血药浓度(C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3.03Cp+352.27(r=-0.8854,P<0.01).结论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清醒镇静可控性良好,镇静深度适宜,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萍;杨钰香;姚尚龙;武宙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融合自杀基因FCU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构建含有融合自杀基因FCU1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FCU1,并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初步探讨FCU1/5-氟胞嘧啶(5-FC)系统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用SmaⅠ,Xho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质粒pEGFP-C1和pCIneoFCU1,所得载体片断和目的基因片断连接后转化,阳性重组子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用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后,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酶切鉴定重组子阳性克隆率约为60%,转染成功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转染的细胞在5-FC作用下其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且旁观者效应显著.结论自杀基因FCU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转染细胞成功并获稳定表达,FCU1/5-FC系统对肝癌细胞SMCC7721具有实验性的基因治疗作用.

    作者:谢娜;林菊生;吴斌文;黎培员;孔心涓;宋东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巢式PCR检测人微小病毒B19非结构蛋白DNA的应用价值

    目的从临床流行病学的角度,对新的人微小病毒B19非结构蛋白DNA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的效度及信度进行评价,探索其运用于临床筛查B19病毒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国内目前常用的结构蛋白DNA巢式PCR检测结果,并结合孕妇的典型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将30例孕妇分为B19病毒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非结构蛋白DNA巢式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效度及信度评价.结果新的检测方法血清标本的灵敏度可达100%,组织标本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清标本,联合试验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或特异度.结论非结构蛋白DNA巢式PCR检测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快速诊断B19病毒感染的新方法.在临床筛查中,血清标本的检测优于组织标本.

    作者:李增庆;黄咏梅;乔福元;李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TNF-α,ox-LDL对人单核细胞株U937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U937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mRNA表达和蛋白质翻译的影响.方法 U937细胞培养到足够数量后,细胞计数传代分组:①对照组:加等量的培养基;②TNF-α组:加入TNF-α,使其终浓度为10 ng/ml;③ox-LDL组:加入ox-LDL,终浓度为100μg/m1.应用RT-PCR检测ACAT1 mRNA表达,蛋白定量应用免疫印迹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ACAT1 mRNA表达显著增加(0.573±0.032 vs 0.990±0.022,P<0.01),而ox-LDL组ACAT1 mRNA表达水平(0.554±0.026)无显著变化.3组之间ACAT1酶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TNF-α能促进ACAT1 mRNA表达,但未见TNF-α和ox-LDL对ACAT1酶蛋白表达有任何影响.

    作者:成蓓;王毅;何平;吴剑萍;狄鸣;王洪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促酰化蛋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克隆增殖

    目的观察促酰化蛋白(ASP)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克隆增殖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ASP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DNA合成量及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分化后细胞周期构成的变化.结果①ASP组在诱导分化24 h时,DNA合成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48 h和72 h时DNA合成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诱导分化24 h时,ASP组细胞增殖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诱导分化48 h、72 h时,ASP组细胞增殖不明显.③ASP组可促进处于生长停滞期的前脂肪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减少,S期的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状态.结论圹诱导分化过程中,ASP可促进3T3-Ll前脂肪细胞发生克隆增殖.ASP促进细胞克隆增殖的作用,可能是其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卢慧玲;王宏伟;林汉华;温宇;胡秀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G-490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抑制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JAK-STAT)途径的磷酸化,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效应.方法不同浓度的JAK2磷酸化抑制剂AG-490处理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半数细胞生长抑制剂量(IC50)和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和TUNEL法观察凋亡形态.结果 AG-490能够抑制PC-3M细胞增殖并表现为剂量依赖性,48 h的IC50为56.8μmol/L;用AG-490处理PC-3M细胞后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结论 JAK-STAT途径磷酸化在支持PC-3M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G-490能够有效抑制前列腺癌PC-3M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陈朝晖;赵军;肖亚军;杜茂信;肖传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岛叶的体表投影

    目的在MRI图像上观测岛叶特征和近岛叶病变的三维坐标参数,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观测30例成人头颅外形,随机抽取100例无病变成人头颅MRI片,30例近岛叶病变,观测头颅外形和耳眦线平面以上100 mm内与其平行的前后正中线的中点以及中点与耳眦线平面中垂线的关系.观测岛叶的特征和近岛叶病变坐标参数.手术细致切除近岛叶病变.结果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岛叶呈倒三角形,前后正中线旁31~40 mm显现.岛阈在外侧裂干的外侧耳眦线平面上(18±11)mm,过外耳道的耳眦线的垂线前(31±2)mm.岛前上点在耳眦线平面上(48±11)mm,过外耳道的耳眦线的垂线前(40±2)mm.上环岛沟后点在耳眦线平面上(55±11)mm,过外耳道的耳 眦线的垂线后(13±7)mm.30例近岛叶病变,体表定位准确率达98%,能安全切除病变.结论每个岛叶和近岛汉叶病变都能被精确定位于以耳眦线为基线的体表.

    作者:韩东华;薛德麟;雷霆;陈劲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鼠胚胎单个心肌细胞自发节律性活动的发育依赖性变化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自律性水平随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而改变的发育依赖性特点.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条件下,记录了不同胚胎发育阶段小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和心房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结果心室肌细胞早期(9.5~10.5 d,early development stage,EDS)、中期(11~14 d,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IDS)、晚期(14~18.5 d,late development stage,LDS)动作电位周期分别为(172.86±26.15)ms、(247.73±1 5.84)ms、(326.67±30.10)ms(P<0.05);中、晚期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周期分别为(204.15±24.14)ms,(226.53±20.28)ms.结论随着胚胎发育成熟,小鼠胚胎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的自律性活动逐渐降低.

    作者:韩林;张树军;杜皓;唐明;刘长金;宋元龙;Jürgen HESCHELER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作用及对肾脏Smad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作用及对肾脏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诱导大鼠糖尿病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比较各组的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肾脏病理改变及Smad7的免疫组化.结果糖尿病大鼠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微量白蛋白(mAlb)排泄量较正常鼠增多,系膜基质增生,Smad7表达明显下降;姜黄素治疗能明显降低Ccr(P<0.05),减少Alb排泄量(P<0.05),抑制系膜基质增生,上调Smad7的表达(P<0.05).结论姜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明显疗效,其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上调Smad7的表达,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的作用,从而抑制肾脏纤维化.

    作者:陈丽;刘晓城;宁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53、VEGF和VEGF-C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胰腺癌组织中P53蛋白、VEGF及VEGF-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53、VEGF与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7%、65.2%和43.5%.P53表达与胰腺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VEGF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P<0.05)和远处转移(P<0.01)显著相关,而与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无关,P53表达与VE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VEGF-C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在胰腺癌中,VEGF与P53表达呈正相关,在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C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在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进;薛新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镜下脑积水的手术治疗(附32例报告)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对脑积水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行不同治疗方式的32例不同类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3月~2年,9例梗阻性脑积水采用内镜下脑室造瘘术(7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即ETV,2例行透明隔造瘘),8例治疗有效,1例ETV后脑积水无明显改善,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23例交通性脑积水采用内镜下引导V-P分流(10例)或内镜下引导V-P分流加内镜下脑室造瘘术(12例行ETV,1例行透明隔造瘘),脑积水均获得改善.结论梗阻性脑积水采用神经内镜脑室造瘘术,交通性脑积水采用内镜引导V-P分流或内镜引导V-P分流加脑室造瘘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蒋太鹏;高永忠;邓志刚;廖宇钦;林恒洲;纪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再生室中的作用,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硅胶导管桥接右侧13 mm的坐骨神经缺损,A组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CM(extracellular matrix,ECM)凝胶;B组植入ECM凝胶;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 A、B两组均有再生神经生成,但A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工程.

    作者:廖文;刘淑红;张玉富;刘慧哲;李章华;赵永歧;范文红;夏仁云;罗永湘;范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irschsprung病肠壁中葡萄糖转运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的变化

    目的观察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在Hirschsprung病(HD)肠壁中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9例HD及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在正常结肠的肌层和粘膜下层内偶见细小的GLUT-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肠壁外的外源性神经纤维呈阳性染色;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相应区域内GLUT-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增粗.在正常结肠肠壁内有大量NOS阳性神经节细胞,环肌层内含有丰富的阳性神经纤维;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肠壁内缺乏NOS阳性神经元,肌层内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结论肠壁内GLUT-1阳性神经可能为外源性神经,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对HD具有诊断价值.NOS阳性神经在病变肠壁中的分布异常可能与H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作者:杨小进;胡道松;林传友;殷光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止痛机制.方法自2003年1月~2003年11月,使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为充填材料,在透视监视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31个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椎体.结果 CPC平均充填量胸椎3.1ml,腰椎4.0 ml;术中CPC渗漏者4例4个椎体,但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根据Huskisson目测疼痛评分法(VAS)评定,并经3~10个月(平均6.6个月)的随访,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P<0.01).结论PVP可安全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

    作者:刘宏建;杜靖远;韩松辉;梁惠民;刘昌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中TNF-α及ICAM-1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中耳粘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40只,于左侧中耳注射脂多糖(LPS),并同时切断同侧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制备大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右耳仅向中耳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实验对照.术后3、7、14、30 d采集中耳粘膜标本,SP法检测中耳粘膜中TNF-α及ICAM-1的表达并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处理,HE染色检查中耳粘膜的病理变化.结果 4个时点组左侧中耳粘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TNF-α及ICAM-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14 d组和30 d组TNF-α及ICAM-1的阳性表达范围扩大,在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也有大量表达.术后3 d组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中TNF-α与I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0.80;均为P<0.05).3 d组及7 d组中ICAM-1在中耳粘膜血管内皮中的表达强度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正性相关.结论 TNF-α通过上调ICAM-1的表达,从而促进炎性细胞的粘附和聚集,二者可能在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粘膜的炎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志强;黄孝文;崔永华;高源;王春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的时相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lβ(IL-1β)和高迁移率族蛋白-l(HMGBl)水平的时相变化,探讨HMGB1在SAP病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胰管逆行灌注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8)、假手术组(Shm组,n=8)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80).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1β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结果SAP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在建模后迅速升高,约在4~6 h达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在建模12 h即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一直维持至24和48 h.SAP组大鼠血清HMGB1水平在建模后12 h开始有明显升高,至24和48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HMGB1可能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了SAP的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杨智勇;王春友;熊炯炘;陶京;许逸卿;刘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O抑制ACHN肾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ACHN肾癌细胞株建立肾癌动物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效应.方法将ACHN肾癌细胞株2.0×106/0.2 ml接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将16只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自第3天起分别给予溶剂(3%无水乙醇+97%生理盐水)0.2 ml和TNP-470(40 mg/kg),隔日给药.第31天断颈处死小鼠,测定两组皮下瘤重、体积、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肺转移率.结果两组皮下瘤重分别为(630.15±123.65)mg和(270.00±62.35)mg(P<0.01),皮下瘤体积分别为(316.16±60.28)mm3和(126.50±45.12)mn3(P<0.01).MVD计数(40倍视野)分别为12.00±3.78和5.65±2.31(P<0.01).两组肺转移率分别为62.5%和0%(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瘤效应.

    作者:黄海鹏;曾进;梅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腐殖酸对鼠关节软骨胶原分子直径的影响

    目的探讨腐殖酸对NMMRI鼠关节软骨胶原分子直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含30 mg/L腐殖酸的饮水饲养二代NMRI鼠,应用形态学、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子代鼠关节软骨胶原的分子直径、糖基化率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关节软骨胶原分子直径明显增粗(P<0.01),糖基化产物GHH明显下降(P<0.01).结论鼠关节软骨胶原分子直径的改变与腐殖酸对胶原分子糖基化率的影响有关.

    作者:朱少华;Peter Paul Fietzek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实时荧光PCR检测癌基因MDM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癌基因MDM2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AML发生、分型及疗效的关系.方法以Sybr GreenI为荧光指示剂,β-actm作内参照,建立检测MDM2 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PCR反应完毕作熔解曲线分析.分析MDM2 mRNA的表达与AML的发病、FAB分型及疗效的关系.结果①通过对实验参数的优化,适宜的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51℃,Mg2+浓度3 m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浓度0.1 mg/ml,循环次数45次.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81%和15.39%.②AML组MDM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L各亚型M1、M2与M3组MDM2mRNA表达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3组之间MDM2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采用Sybr GreenI的Lightcycler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MDM2 mRNA快速、简便、稳定性好.MDM2 mRNA的表达与AML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有重要关系.

    作者:付康;吴蒙;吴健民;周志明;夏淑贞;吕文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