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芳亚
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 TCT )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它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我院近4年对3250例宫颈糜烂妇女进行宫颈TCT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秀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我院为提高外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 VSD),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血吸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我国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1]。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的西汉男尸(公元前163年)体内发现典型的日本血吸虫虫卵,由此推算,远在2160多年前我国已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记载“蛊毒和蛊胀”,从流行地区、季节、感染方式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似为血吸虫病。1904年日本学者桂田氏首先在猫体内发现血吸虫成虫。我国于1905年在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第一例病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阻碍疫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当前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张丽君;沈定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笔者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门诊接治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幼儿27例,均采用推拿手法整复,复位成功率100%。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贻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颈椎病临床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等,除脊髓型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下肢无力者需尽早手术,其他类型颈椎病均可行保守治疗。我们自2008年以来使用颈舒颗粒联合电脑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孝雷;蒋亚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开塞通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缺血后检测脑组织中的丙二醛( MDA)值、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ATP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结果缺血组MDA明显升高(P<0.01),SOD、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结论开塞通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ATP 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组织缺血损伤。
作者:吴平路;孟继民;彭少华;欧阳昌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了解我县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为我县儿童龋齿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对本县城关幼儿园儿童患龋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江汉;徐婷;程文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师通常认为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变异及误差都源于实验室本身的分析和操作。实际上,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随着各种类型先进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各种高品质检验试剂广泛应用,检验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及质量控制意识的增强,标本在分析过程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和完善,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却无法保证。文献报道,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5%~70%[1],这是由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如患者的情绪、状态、饮食、药物、采集标本的时间等;②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较明显的溶血、乳糜血、采错标本等;③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可以控制。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需要各临床医师、护士甚至患者的密切配合。
作者:程瑞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发病,以关节滑膜侵蚀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侵蚀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高,及时、规范的临床干预是治疗的关键[1]。我们应用云克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DMARDs)联合治疗RA,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吉芳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病毒性脑炎( VE )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肠道病毒感染多见,3岁以内小儿发病率高。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来进行诊断,易出现漏诊误诊而延缓治疗,遗留下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急性期主要是支持和对症处理。由于3岁以内小儿大脑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一旦患病若治疗不及时将造成脑细胞严重受损,脑组织功能无法恢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3例小儿VE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小儿VE的诊断方法。
作者:程首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 intense pulsed light , IPL)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3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强脉冲光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2周;对照组75例,单纯使用强脉冲光治疗。两组患者强脉冲光3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治疗3、6周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3周和6周时有效率分别为61.54%和87.1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5.33%和70.67%),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优于单纯强脉冲光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黎超;张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血清尿酸水平不仅是反映痛风等关节病变及肾脏损伤的指标,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发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近来发现高尿酸血症常常发生在心力衰竭患者,证实血清尿酸水平是心力衰竭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1]。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本文对血尿酸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血尿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光瑞;王江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截瘫患者多因脊髓损伤而导致控制膀胱功能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排尿功能障碍,属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目前公认科学有效的尿路管理办法是间歇性导尿[1,2]。理想的间歇性导尿应该以容量为基础,即在患者膀胱的安全容量范围内,尽可能使尿液达到大膀胱容量[3]。便携式B超可以准确的测量出患者膀胱内尿量,操作简单、安全,准确性和效率均较高。笔者在11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便携式B超对截瘫患者进行膀胱训练,找到佳导尿时机,降低了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自主膀胱功能建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马绍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醋酸地塞米松搽剂中醋酸地塞米松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醋酸地塞米松搽剂中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选用C18(200mm ×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0∶
作者:骆维;刘永飞;吴长雄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是整个疾控管理系统中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区域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政府对疾控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疾控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疾病谱的变化,新传染病的不断产生,困难也越来越多,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加强县级疾控中心管理显得尤为急迫[1~3]。在2004年,嘉鱼县率先在湖北省内实行县、镇疾控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并且实施8年多来,县、镇疾控工作一体化管理的运作已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在此对该县县、镇疾控工作一体化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范杉;蒋汝刚;詹季红;阮芳;刘富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伪膜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我院眼科中西医结合治疗伪膜性结膜炎患者4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妍丽;张艳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常见并发症,高者达13.3%[1]。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是有效的保护方法[2],尤其是从事甲状腺外科的医师应当熟练掌握显露喉返神经这一技术,为预防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提供安全的可靠保障。
作者:唐宗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比较繁重,危险系数高,多数是病情危急的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不能自理的病人多,基础护理工作重,多数伴有意识障碍,这些都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1],也是护理安全隐患的高发科室[1~3]。为了使护理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本院自2011年1月开展人性化安全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元青;凌珏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脊柱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等原因,常发生便秘。为了避免术中因麻醉后肛门括约肌松弛发生粪便污染以及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对于术前有便秘的择期手术患者,较简便的肠道准备方法是采用酚酞片口服,开塞露塞肛通便治疗,效果不佳者则采用肥皂水灌肠。鉴此,笔者对骨科手术前便秘患者给予中药制剂清肠饮口服作肠道准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春;张爱英;吕秀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绿茶提取物EGCG对口腔鳞癌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5周龄的BALB/c裸鼠,利用人舌癌细胞株Tca8113制备实验性口腔鳞癌移植瘤。随机分成3组,分别喂食含有0(1组)、0.01%(2组)、0.1%(3组)EGCG的自来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结果EGCG能明显抑制移植瘤中VEGF-C的表达,显著减少微淋巴管的密度,并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能减少实验性口腔鳞癌移植瘤中淋巴管的形成,有望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研究基础。
作者:陈秀兰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