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娟;张余光;章一新;杨军;王丹茹;汪希;刘天一;濮哲铭;杨群;钱云良
1991年9月至今,我们先后修复各种鼻部缺损26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4~48岁.缺损原因:各种外伤所致的缺损18例;血管瘤、黑毛痣、基底细胞癌等病灶切除造成的缺损8例.17例为含软骨组织全层缺损.修复方式:皮管修复2例,皮肤扩张器4例,皮下蒂皮瓣5例,邻位皮瓣11例,游离组织移植4例.
作者:高东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小耳畸形综合征是耳郭先天性发育不良,常伴有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和颌面部畸形.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我科为67例患者施行分期法耳郭再造术,均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杜翠珍;罗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乳头内陷是一种较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既影响乳房外观,又影响女性的正常哺乳功能.轻度内陷可用手法牵引和负压吸引进行纠正,较严重者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1].迄今为止,国内外有数十种术式被采用,但所有这些术式均未考虑对乳腺哺乳功能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对乳腺导管的损伤,保留哺乳的功能.自2003年始,我们采用定向标记乳腺导管,直视下剖开矫正的方法,对18例(34侧)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段波;白伶珉;王忠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美丽有约--一位美容外科医生的手记>是由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杜太超副主任医师以其所创办的网络杂志<美丽有约>名称命名的一册有关美容外科的通俗读物,并非学术著作,所以是美容外科医生和美容外科就医者皆宜的图书,开卷有益,不可不读.本书为16开本,平装,共185页,由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孔繁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突变型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VEGF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VEGF与突变型P5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均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蔡玉梅;朱世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眉部形态的变化特点,量化眉部年轻化的形态特征,为提、切眉术提供度和量的参考及适当的手术方法.方法 将以眉眼部年轻化为目的 的40例女性患者,分为眉下垂组20例(38~53岁)、上睑皮肤松弛组20例(39~58岁);以非眉眼部年轻化为目的 的女性患者40例(17~33岁)作为对照组.采用计算机辅助照片测量法,拍摄并测量3组患者眉眼部的数据.结果 眉部与水平线的夹角,眉下垂组和上睑皮肤松弛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眉峰到眉头下点距离为9~10 mm,在提眉术中,眉下垂患者的平均上提量约5mm.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眉部的形态特点,不仅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而且还可避免矫正过多或过少导致的眉部外形不协调,提高满意度.
作者:吴敏娟;张余光;章一新;杨军;王丹茹;汪希;刘天一;濮哲铭;杨群;钱云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胚层疗法涉及自然物质的注射治疗和对抗治疗.前者意味着对美国的中胚层疗法者常用的治疗方法的概况,后者将被包含在<美国中胚层疗法杂志>要叙述的问题中.尽管很多人不将卵磷脂的应用列入中胚层疗法范畴,但我还是将其包含在其中.此外,我还将本人未亲自使用过的物质如氨茶碱、L-肉毒碱等列入中胚层疗法中.因其广泛应用,故应对其进行讨论.
作者:张晨;高景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会阴区域的穿支血管定性和定量分析,即确定主要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着重研究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红色乳胶经桡动脉及髂外动脉联合灌注的成年尸体11具(22侧).显微观察,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观察,游标卡尺(精确到0.2mm)测量.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皮瓣内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发现该区穿支血液供应丰富,其中以阴部外浅动脉腹股沟和会阴穿支、阴囊(唇)后动脉外侧穿支、闭孔动脉前皮支穿支四支具临床意义,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分别位于皮瓣上、中、下方.上述四支穿支以及它们的伴行静脉彼此存在广泛的吻合,并在内收肌内侧以上的深筋膜层上方,形成会阴区上方、中间、下方三组链式血管吻合网.另外,还有分布于皮瓣上、中、下的四支重要的皮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皮支、髂腹股沟神经皮支、阴囊(唇)后神经皮支、股后皮神经会阴皮支.结论 会阴穿支皮瓣血供充足,静脉回流丰富,又具有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系统.切取方便,供区隐蔽,修复、重建会阴部外形及神经感觉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乌兰哈斯;白晋;宋建星;杨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Ⅰ期纠正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前唇和瘢痕外侧唇、颊部皮肤软组织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将前唇上移及唇、颊组织向内侧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鼻小柱短小以及鼻孔宽大等畸形.结果 临床治疗1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17个月,唇、鼻部形态显著改善.上唇丰满,红唇稍外翻.两侧鼻翼、鼻孔对称,鼻小柱居中,效果满意.结论 对前唇外侧皮肤软组织丰厚、弹性大且上颌无明显塌陷的患者,充分利用唇颊部组织,可同时对唇、鼻部畸形进行矫治.
作者:金玉丹;王绥江;罗少军;梁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多孔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后成骨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获取BMP-2/bFGF佳比例,将犬的骨髓基质细胞与PCPC/BMP-2/bFGF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以BMSCs/PCPC为对照组,BMSCs/PCPC/BMP-2、BMSCs/PCPC/bFGF、BMSCs/PCPC/BMP-2/bFGF为实验组,植入裸鼠皮下,术后4、8、1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计算新骨形成面积.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BMSCs/PCPC/BMP-2/bFGF吸附了大量BMSCs,BMSCs/PCPC/BMP-2/bFGF组新骨形成较其他组明显增多.结论 PCPC是BMP-2/bFGF较理想的载体材料,复合后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
作者:王磊;潘可风;黄远亮;刘昌胜;蒋欣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并鉴定瘦素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方法 以RT-PER法自人脂肪组织制备目的 基因,应用DNA重组技术,克隆至pMD18T载体与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EcoR I+Xho I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 扩增得到520 bp目的 基因并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leptin.双酶切电泳见520bp目的 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序列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leptin,为leptin功能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条件.
作者:文辉才;柳大烈;巫国辉;单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采用对称单蒂真皮乳腺组织复合瓣对乳头凹陷进行矫正,应用常用简便的测量工具对乳头内陷矫形前后乳头的高度、直径、体积进行测量,客观比较乳头矫形前后的形态变化,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民;杨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隐匿性阴茎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5例先天性隐匿性阴茎患儿采用改良Devine术式手术矫正,平均年龄10.5岁,既往均无阴茎手术史,术中将阴茎包皮脱套至阴茎根部,识别并剔除阴茎体部发育不良的条索状组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复发,无皮肤缺血、血肿、勃起疼痛等并发症,术后阴茎显露及外观满意,发育良好,排尿及勃起功能正常.2例患者术后包皮出现轻度淋巴回流障碍,数月后自然消退.结论 应严格区分真性隐匿性阴茎与埋藏阴茎、小阴茎、包皮过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术式纠正了隐匿性阴茎的病理改变,术后阴茎功能和形态良好,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丁伟;江华;袁湘斌;赵耀忠;朱晓海;林子豪;胡小刚;章建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隆乳术后假体周围纤维包膜挛缩是乳房美容和重建外科手术中为普遍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使乳房变硬、变形,甚至乳房皮肤坏死、假体外露,造成严重的乳房畸形,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国外报道的包膜挛缩率浮动于10%~70%[1].尽管如此,在过去的40年中,虽然对包膜挛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未获得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笔者现对假体周围纤维包膜挛缩的病因、组织学结构、预防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楼晓莉;宋建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颞浅筋膜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岛状颞浅筋膜瓣移植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32侧甲醛固定、16侧新鲜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颞浅筋膜组织结构及其血管分布、分支及走行情况,并在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岛状颞浅筋膜瓣移植到颈部的模拟手术设计.结果 颞浅筋膜是SMAS筋膜的一部分,颞浅动脉是颞浅筋膜的主要血供来源.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舌状颞浅筋膜瓣蒂长达6~8 cm,翻转移植可至颈部胸锁乳突肌的中段区域.结论 颞浅筋膜有恒定的感觉神经和血管分布,岛状颞浅筋膜瓣有足够长度的血管蒂供移植至颈部,是预制颈部轴型皮瓣的良好载体.
作者:汪涌;姜会庆;洪志坚;胡心宝;汪军;周济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科应用小切口皮下修剪结合局部搔刮治疗腋臭患者39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9例,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18~46岁.均为双侧.其中6例曾行激光治疗,21例外用药物治疗,3例曾行小切口腋臭切除手术,效果均不理想.
作者:李春艳;梁英;王彦;梁娜;于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含有TRAD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纤维细胞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TRADD基因转入Adeasy腺病毒载体中,经TNF预处理后,用重组腺病毒转染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对3种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利用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3种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含有TRAD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细胞生长速度变慢,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 在TNF预处理的情况下,TRADD能提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
作者:丁先超;田永静;王丹茹;张余光;钱云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