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昌
目的:探讨肌电图震颤分析对于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某院收治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归入PD组,同时期收治的3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归入E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测,比较其肌电图特点.结果:(1)PD组姿势性震颤比例为90%,ET组静止性震颤比例为33.3%;(2)PD组两种震颤的频率均显著低于ET组;(3)出现震颤潜伏期的比例中,PD组为67%,而ET组无潜伏期出现;(4)两组患者负重后,震颤振幅均显著升高;(5)转移注意力时PD组振幅上升,集中注意力时有60%的ET患者出现振幅上升.结论:肌电图震颤分析可用于帕金森病震颤与其它类型震颤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进;艾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某院7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10min采用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行持续静脉微量泵入,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等量于观察组),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在T0及T1时的HR、DBP、SBP相似(P>0.05),但T2、T3、T4及T5时的HR、DBP、SBP相比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插管及拔管等应激反应给予抑制,能够提供一定镇静作用,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
作者:毛乐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医患问题是社会话题的热点之一,解决医患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一方面以数学方法研究医患问题中潜在的利益纠纷,从理论上解析由利益矛盾激化医患冲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医患博弈的研究基础上,依托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医患的委托代理模型,设计激励机制,为鼓励医生道德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建议.
作者:吕俊兴;Y.Andrew;吕英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在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依那普利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值、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素-1、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2年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与阿托伐他汀钙在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中能起到有效防治作用,显著降低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改善了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三雄;程蕾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家庭预防与保健应用于小儿哮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哮喘患儿162例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81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家庭预防与保健的81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气道功能指标、再次住院率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各项通气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再次住院率2.46%(2/81)低于对照组12.35%(10/81),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治疗中,家庭预防与保健的应用,对患儿通气功能的改善以及哮喘发作次数的控制,可起到积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刘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药学类学生与临床系类学生之间在合理用药的认知、态度上的差异,为推进基本的用药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特定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方法,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选择药学类专业学生与临床系类专业学生的15年级、14年级、13年级为抽样对象,通过SPSS17.0进行χ2值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药学专业学生比临床系类学生正确率普遍较高,对于合理用药的总体情况,药学专业和临床系专业的学生的认识还是较低,不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度不同对于合理用药的认识有着一定影响.结论:两个专业对于合理用药的个别题目的准确率普遍较低,对于合理用药的知识仍然需要增强宣教.
作者:韩逸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7.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0.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可推广.
作者:董华贞;叶玉云;孔婉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与腹部X线平片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来某院治疗的疑似肠梗阻患者17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急性肠梗阻患者155例,均行X线片、CT检查.比较X线片、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CT诊断的梗阻定位、梗阻原因诊断符合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结果:螺旋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2.26%,假阳性率2.58%,假阴性率5.16%;梗阻原因诊断符合率为90.97%,假阳性率为3.23%,假阴性率为5.81%.螺旋CT的灵敏度为96.13%、特异性为90.00%、准确率为95.43%,与X线片比较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螺旋CT在肠梗阻的定位、梗阻原因均有明显的优势,相较于X线平片,肠梗阻患者用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更高,有利于肠梗阻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王勇;杨喃;李振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TRPSl表达与NSCLC分型与分期之间的关系,为NSCLC的诊断、预后提供更多的生物标志物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TPRS1的表达,并且分析其分型、分期之间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NSCLC组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5(54~127)和0.27(0.22~0.71),正常肺组织中TRPS1表达为阴性;(2)NSCLC中高分化组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3.07±4.22)和0.26(0.22~0.30),低分化组分别为110(96~127)和(0.65±0.03),两组之间对比,其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NSCLC中0~1期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2.00±3.31)和0.26(0.22~0.28),2~3期分别为109(67~127)和0.63(0.28~0.71),两组之间对比,其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RPS1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分型及分期均有阳性表达.根据分期和分型的不同,TRPS1也均有表达差异.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吴迪;谈新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院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及时做好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年龄为60周岁以上有慢性病史的住院患者的痰液作为标本,从中分离出151株鲍曼不动杆菌.应用珠海迪尔细菌鉴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分布在IC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15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除多粘菌素、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外,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为72%,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1.7%,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耐药率高达80%以上.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特别是有慢性病史的重症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临床医生应参考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余华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在胃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2年1月~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66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3例,参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少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异存在意义,即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近,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异无意义,即P>0.05.结论: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更具可行性与安全性,应用前景良好.
作者:张遂峰;郭帅;典辉;孟宝仓;刘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某院接诊的100例急性AMI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96.00%(48/50)vs74.00%(37/50)](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3.76±0.59)分vs(5.81±0.73)分](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73.41±9.45)分vs(54.51±7.11)分,(67.82±8.94)分vs(43.59±6.03)分](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2.00%(1/50)vs14.00%(7/50)](P<0.05).结论:在AMI患者中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楚艳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整体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9月来某院接受乳腺癌手术的共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1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将另外31例接受整体护理的患者定为观察组.对相关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再记录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查与随访结果,分两次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癌症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QOL Scale-FAMILY对两组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观察组的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对于提升乳腺癌手术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具有突出的正面影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琳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输血评估前后合理用血情况,探讨临床合理化用血.方法:对输血评估前后2年的输血病历进行对比,观察开展输血评估后临床不合理输血情况变化.结果:通过开展输血评估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不合理用血分别由输血评估前的31.51%、34.62%、32.65%下降到18.48%、19.03%、19.83%.结论:开展输血评估,能合理控制临床合理用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楚填;李裕葵;李文忠;尹艳丹;方焕仪;张少丰;章小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以便临床工作的更好开展.方法:选择某社区医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接收并进行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本次相关研究的对象,将其根据综合干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的肺功能变化及COPD急性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情况差异显著,治疗组肺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OPD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明显,治疗组为(0.62±0.88)次,对照组为(1.87±1.23)次,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银烛;陈春兰;邓丽;张慕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行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孕激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成功保胎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E2、P水平越高,保胎成功率也会相应的越高.结论: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行雌激素、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陈翠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中医治未病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药理作用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40例,按编号单双号进行分组,两组各7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未病干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其尽早康复.
作者:黄波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骨转移是肺癌的一个常见转移部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预后也比较差.肺癌一旦出现骨转移,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肺癌患者骨转移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双膦盐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依然不尽人意,且亟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评估,此外,针对肺癌骨转移的其他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镇痛药治疗等.当前,肺癌骨转移在中医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在治疗肺癌骨转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包括减轻疼痛、改善体能状况、延长生存期等.本文将系统综述近些年来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程程;季青;王中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岗前培训对助产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某院实习和新上岗的20名助产士,通过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教学方法,强化培训助产士.结果:助产士经岗前培训后,理论知识评分(91.78±2.32)分、操作技能评分(90.32±2.87)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取得母婴保健资格证书19名,合格率95.00%,14名助产士成为科室技术骨干.结论:经岗前强化培训教学后,提高了新助产士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高尚的道德品德及创新意识,使其达到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所需的要求,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田玉清;臧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定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9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2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相比于其他年龄段,>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采用其他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静脉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给药方式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类西药,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监督指导,有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徐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