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产妇和早产新生儿的临床影响分析

卫伟

关键词:早产, 胎膜早破, 产妇, 新生儿, 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产妇和早产新生儿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某院收治的50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早产但未胎膜早破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并监测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74.0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42.00%)、新生儿肺炎(12.00%)、新生儿窒息(12.00%)、低体质量发生率(1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2.00%、2.00%、2.00%),组间差异P<0.05.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产妇和早产新生儿均存负性影响,可明显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数理医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以便临床工作的更好开展.方法:选择某社区医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接收并进行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本次相关研究的对象,将其根据综合干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的肺功能变化及COPD急性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情况差异显著,治疗组肺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OPD急性发作次数差异明显,治疗组为(0.62±0.88)次,对照组为(1.87±1.23)次,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银烛;陈春兰;邓丽;张慕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例(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例.对照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单一使用西医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加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尿素氮(BUN)、尿蛋白(24hUTP)、血肌酐(Scr)水平.结果:观察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总有效率(90.91%)优于对照组(59.09%),且观察组治疗后BUN、24hUTP、Scr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更为可观,安全性高.

    作者:李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运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针对冠心病患者展开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24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122例,参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高密度蛋白胆固醇含量指标和内皮舒张生理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其他生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收治的经确诊冠心病患者实施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能够获取到较好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作者:李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肾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

    目的:总结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某院收治的并施行肾部分切除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后48h发生肾损伤的患者划为肾损伤组,将术后48h未发生肾损伤的患者划为非肾损伤组,比较两组术中液体负平衡、手术时间、术后尿量、Cys-C(胱抑素C)、BUN(血清尿素氮)、尿 β2 MG(β2微球蛋白)、尿MALB(微量白蛋白)的差异.结果:肾损伤组液体负平衡量(512.5±6.8)ml、术后6h尿量(56.2±0.6)ml/h、MALB(152.2±2.6)mg/L明显低于非肾损伤组,而Cys-C(1.4±0.2)mg/L明显高于非肾损伤组,组间差异具体以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 Cys-C水平对早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高于液体负平衡量预测价值及术后6h平均尿量的预测价值.结论:术后Cys-C水平急剧升高是灵敏的肾损伤早期监测指标,可推广使用.

    作者:赵立新;胡树培;黄庆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均数对应分析的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目的:通过对某医院2015年度各临床科室工作报表中主要6项指标的科学合理分析,为医院管理者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及各项工作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均数对应分析综合评价6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结果:入院人数、病床周转次数二者关系密切,病床周转次数是影响住院人数的首要因素,这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入院人数 ≈37.151×病床周转次数-244.511);儿科治愈人数多且平均住院日远远低于全院平均水平,医疗质量好;肿瘤内科死亡人数多,其他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医疗质量差.结论:均数对应分析不仅简单直观的揭示了指标与科室之间的联系,比较了各科室在指标之间的差异,更有助于各临床科室良性竞争,提升工作水平,达到医疗服务高效率及高效益,在医院综合评价中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作者:赵娜;张喜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9月某科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后的69例急诊抢救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6年2月~2016年5月实施常规护理的69例急诊抢救患者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护患矛盾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黎彩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

    目的: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定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9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2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相比于其他年龄段,>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采用其他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静脉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给药方式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类西药,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监督指导,有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徐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甲状腺不同切除方式及再次手术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 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对甲状腺不同切除方式以及再次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共收治的45例甲状腺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不同切除方式及再次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护理要点.结果:观察组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4%要远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时,对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雷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输血前评估对临床合理用血的价值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输血评估前后合理用血情况,探讨临床合理化用血.方法:对输血评估前后2年的输血病历进行对比,观察开展输血评估后临床不合理输血情况变化.结果:通过开展输血评估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不合理用血分别由输血评估前的31.51%、34.62%、32.65%下降到18.48%、19.03%、19.83%.结论:开展输血评估,能合理控制临床合理用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楚填;李裕葵;李文忠;尹艳丹;方焕仪;张少丰;章小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TRPSl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TRPSl表达与NSCLC分型与分期之间的关系,为NSCLC的诊断、预后提供更多的生物标志物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TPRS1的表达,并且分析其分型、分期之间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NSCLC组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5(54~127)和0.27(0.22~0.71),正常肺组织中TRPS1表达为阴性;(2)NSCLC中高分化组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3.07±4.22)和0.26(0.22~0.30),低分化组分别为110(96~127)和(0.65±0.03),两组之间对比,其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NSCLC中0~1期TRPS1表达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分别为(62.00±3.31)和0.26(0.22~0.28),2~3期分别为109(67~127)和0.63(0.28~0.71),两组之间对比,其阳性细胞数、光密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RPS1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分型及分期均有阳性表达.根据分期和分型的不同,TRPS1也均有表达差异.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吴迪;谈新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析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辅助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某院收治的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有创组和无创组.有创组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无创组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观测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压的变化等,记录对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等指标,以评估两种通气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h、4h、24h后,PaCO 2较上机前显著降低(P<0.05),PaO 2较上机前显著升高(P<0.05);有创组机械通气时间[(8±4),d]显著少于无创组[(10±3),d](P<0.05),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创组;无创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有创组(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相较于无创机械通气有效性更高,致死率显著低于无创机械通气.建议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春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提高助产士岗前培训效果的教学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岗前培训对助产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某院实习和新上岗的20名助产士,通过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教学方法,强化培训助产士.结果:助产士经岗前培训后,理论知识评分(91.78±2.32)分、操作技能评分(90.32±2.87)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5),取得母婴保健资格证书19名,合格率95.00%,14名助产士成为科室技术骨干.结论:经岗前强化培训教学后,提高了新助产士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高尚的道德品德及创新意识,使其达到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所需的要求,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田玉清;臧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骨转移是肺癌的一个常见转移部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预后也比较差.肺癌一旦出现骨转移,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肺癌患者骨转移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双膦盐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依然不尽人意,且亟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评估,此外,针对肺癌骨转移的其他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镇痛药治疗等.当前,肺癌骨转移在中医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在治疗肺癌骨转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包括减轻疼痛、改善体能状况、延长生存期等.本文将系统综述近些年来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程程;季青;王中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呋塞米与托拉塞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性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呋塞米与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钠、血钾水平低于对照组,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起效快,不良反应小,较呋塞米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文娟;沈秋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品管圈活动联合集束化护理在提高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质量中的 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联合基束化护理在提高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某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护理方案分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联合基束化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遵医行为、主动咨询、情绪稳定以及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联合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健康教育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冬梅;陈泳仪;钟艳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效果影响分析

    目的:探析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1月某院产科112例产妇随机分组,各56例.在第二产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仰卧截石位,观察组产妇行自由体位,对两组分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中采用自由体位干预,可提高顺产成功率,缩短产程,提升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质量,具备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许佩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膈肌训练在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膈肌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某院收治的80例PSF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常规护理辅以膈肌功能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0d后选用肺功能检查评定患者呼吸功能、FMA评定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以及M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于治疗30d后,干预组患者FEVl、VC、MVV及FVC等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提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中MVV的提升幅度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30d后,患者FMA及MBI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肌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在基层医院中广泛推广.

    作者:李范强;吴巧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因肿瘤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通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护理满意度率这5个指标作为评价,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率优于对照组,而导管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和科研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应用于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堵塞率有明显降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陈红梅;金思佚;陈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胶囊内镜诊断慢性腹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诊断慢性腹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某院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慢性腹痛30例、无消化道症状体检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检查中均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发生,所有胶囊均正常工作;5d内排出胶囊1例,其余均在3d内排出;两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与小肠转运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腹痛组小肠病变的发生率为40%(12/30),无消化道症状体检组小肠病变的发生率为15%(3/20),两组的小肠病变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慢性腹痛诊断治疗中胶囊内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功能性胃肠病治疗成效性不高或者不知发病原因的患者来说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找出病症的主导因素.

    作者:梁晓铭;林华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粗糙集技术的乙肝中医临床症候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目的:采用粗糙集技术与关联规则结合的数据挖掘方法对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乙肝患者中医临床资料,采用粗糙集方法建立中医证候决策信息表,提取与乙肝证型有密切关联的症状、体征,然后利用关联规则找出不同证型下的中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口苦、舌苔薄和脉弦等对肝胆湿热证判定以及舌胖、舌荣等对肝郁脾虚证的诊断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结论: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揭示中医临床症状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乙肝中医临床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对其他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孙继佳;王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数理医药学杂志

数理医药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医药数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