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欠;常克;韩志敏;陈佳;郭军军
目的 探讨辨证施护在泄泻患儿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156例泄泻患儿进行辨证施护,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经补液、推拿等治疗并配合辨证施护,显效13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对泄泻患儿给予辨证施护,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田立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口服小剂量红霉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疗程10~14 d.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时间、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患儿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广泛开展.
作者:闫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哮喘患儿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年龄常规给予普米克令舒泵吸.喘息者联合万托林泵吸.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山葡健脾颗粒口服,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治疗后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的变化、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45/50),高于对照组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和哮喘发作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而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轻哮喘严重程度,安全可靠.
作者:王红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分析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方法 分析8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 临床表现:发热78例(89.7%).呕吐67例(77.0%),头痛63例(72.4%).嗜睡和精神差17例(19.5%),抽搐5例(5.7%),意识恍惚1例(1.1%).87例患儿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17例(19.5%);9例(10.3%)腰椎穿刺有损伤,脑脊液外观呈现微混,淡红色,其余外观均呈无色透明状.蛋白质呈轻度增高者33例(37.9%),有核细胞增多者64例(73.6%),均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未见细菌.2/86例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实质低密度影.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轻重不一.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腰椎穿刺检查前,常规检查头颅CT,尽早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有条件的尽量同时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提高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袁长亮;黄玉柱;周征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71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混合型22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71例脑瘫患儿家长SCL-90评分结果除人际关系因子与偏执因子外,其他项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患儿家长除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脑瘫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及表现存在差异.
作者:周雪;李晓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伤寒杂病论》中论及黄疸病条文30余处,病因病机证治详实深入,为后世治黄之法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转归三方面,对其中条文进行剖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
作者:黄伟;王雪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尤其以小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为常见.更昔洛韦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因此应用中成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践.
作者: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起源于美国,且越来越受到护理学界的重视,在国外已运行多年.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它突出强调了家庭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概念简单概括为尊重、支持、灵活性、选择、合作、信息、授权及力量.FCC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护理,如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脑性瘫痪等,也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等.实施FCC可起到更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作者:蔺萃;许凤霞;张永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患儿按入院时间次序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连用14 d.两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黄疸、肝脾增大等临床表现;血巨细胞病毒抗体1gM、尿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肝功: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TBIL与DBIL、ALT与AST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尿CMV-DNA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MV-IgM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菌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CMV肝炎在退黄、降酶、保肝、病毒转阴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美玲;刘颖;吴红敏;王雪峰;穆亚萍;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6例小儿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大叶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68例;病原学上感染率高是肺炎支原体68例(64.2%),其次分别为:肺炎链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血液链球菌、粪肠球菌、嗜血流感杆菌.X线全部可见到节段或大叶分布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影.106例治疗2~4周达到临床治愈,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7~14 d.结论 自2006年以来大叶性肺炎明显增多.对于发热和(或)咳嗽1周以上者,不论有无肺部体征应常规做X线胸片检查及痰培养.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贾占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金诃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3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口服安儿宁颗粒,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疗程5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113/118),优于对照组57.9%0(5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诃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显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于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戊二酸尿症Ⅰ型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在感染尤其是腹泻后出现发育倒退、惊厥发作等,并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张力低下、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等表现[2].
作者:郑宏;冯士梅;张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应用甲强龙的疗效.方法 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88例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均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根据是否早期应用甲强龙(每次1~2 mg/kg,每日2次,疗程3~7 d)分为激素组和非激素组,对比两组的退热时间、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激素组退热时间(4.3±1.9)d、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11.2±2.6)d和住院时间(12.2±2.8)d均明显短于非激素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使用小剂量甲强龙可以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王凯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国内外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儿童肥胖已成为保健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中国儿童少年肥胖检出率明显增高,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儿童少年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并增高成人慢性病的患病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情况做一综述,指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因素,防治重点,望引起关注.
作者:夏楠;杨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呕吐为儿童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多为外感邪气或食滞中焦,治疗以降逆和胃止呕为总则,实证重在祛邪,虚证重在扶正,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辨证基础上施以疏解表邪、消食导滞、温化痰饮、清热化湿、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和胃等方法.总结林季文教授多年经验,自拟平胃止呕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翁泽林;陈浪;林季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敷胸散外用治疗小儿肺炎皮肤反应,总结皮肤护理要点.方法 60例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敷胸散外敷于肺部罗音明显处,每日1次.观察贴敷部位皮肤反应.结果 皮肤潮红无痒感6例,皮肤潮红伴瘙痒2例,轻度皮疹1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敷胸散外敷治疗小儿肺炎安全、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但治疗时应注意皮肤护理.
作者:李晓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性早熟是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种内分泌疾病,由于儿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所致.此病的西医治疗多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能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腺发育,延缓骨龄成熟;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而肾常不足,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或由情志因素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疏泄失调,导致天癸萌发过早,即发为此病.治疗多采用滋阴降火等法,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激素水平,延缓第二性征过早发育,且安全性高.
作者:杨丽珍;侯冠楠;高丽娟;陈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婴儿CMV肝炎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黄疸期予清肝利胆汤口服,黄疸消退,转氨酶升高期予益肝降酶汤口服;同时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前2周剂量为5 mg/kg.12h 1次;3~8周每周静脉滴注5d,剂量为5mg/k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剂量及方法同治疗组)及口服肝泰乐50 mg,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后2、4、8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服中药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疗法,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案.
作者:胡艳;陈黎;舒静;幺远;闫慧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6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组与足月组各32例,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 d后;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早产组有30例(93.75%)患儿表现为CRP增高,足月组29例(90.63%)表现为CRP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18例(56.25%)新生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足月组9例新生儿(28.12%)中性粒细胞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阻止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
作者:丁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早期早产儿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36例出生胎龄<35周、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根据发育商程度分为3组,正常组21例,轻度异常组10例,迟缓组5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 <1 500 g)19例,出生低体重儿(1 500~2 500 g)17例.分别抽取脐血、出生7、14 d桡动脉血2mL,用ELISA法进行检测EPO.结果 (1)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与脐血EPO水平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2)体质量<1 500 g与1 500~2 500 g早产儿EPO脐血、出生7、14 d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迟缓组、轻度异常组、正常组脐血EPO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7d迟缓组E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轻度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4 d迟缓组EP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早产儿脐血EPO水平可能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的细胞因子.早产儿出生7、14 d持续的血浆EPO水平升高,可能与早产儿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作者:黄惠娟;郑铠军;杨秀芳;陈敬国;张汉奎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