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企平
崔× 女 38岁 因双眼视神经萎缩于2003年2月19日到我院治疗.既往史:患者9月前双眼视力下降伴头痛,头晕,有时恶心、呕吐,双腿痛,不能行走.MRI检查诊断为腰椎肿瘤,当时未作脑脊液检查.神经科诊断,①椎管瘤;②脑积水.于2002年4月行椎管瘤切除术,肿瘤位于腰1-2椎管水平,在软脊膜内,7cm×5cm×1.5cm大小,质软脆呈暗红色,烂鱼肉状,无完整包膜.病理诊断:L1-2椎管内神经鞘瘤.未行放化疗,术后视力无好转.眼部检查:视力:右手动,左0.04.均不能矫正.双视神经乳头色泽苍白,境界不清,视网膜小动脉细、狭窄,后极部视网膜反光增强,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射不清.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FFA示双眼视神经萎缩.眼压;右:11.2mmHg,左:10.9mmHg.诊断: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作者:杨薇;童绎;张波;李秀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免疫介导性疾病,病因不明,其发病率约4~250/10万,女性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为1:9[1],其眼部病变发生率约20%,多以表层巩膜炎,干燥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炎为主要并发症[2],发生视网膜脱离者非常少见.本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忠阳;陆志敏;王亚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以噻吗心安滴眼液作对照,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中评价美开朗滴眼液的降眼压、内在拟交感活性作用.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美开朗组和噻吗心安组2组,各25例25眼.美开朗组滴用2%美开朗眼液,噻吗心安组滴用0.5%噻吗心安眼液,一日2次,共12周,比较两种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及局部和全身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眼压均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眼压下降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2周,美开朗组心率平均降低3.6次,噻吗心安组心率平均降低6.5次,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美开朗滴眼液对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和噻吗心安滴眼液局部降眼压作用相同,但对心率的抑制作用比噻吗心安小.
作者:李健;袁志兰;李艳;虞灵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7例49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Verisyse有晶体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况、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曲率、前房、眼压、人工晶体和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27例49眼人工晶体植入一次成功.术后随访4~8月,17眼(34.7%)视力接近(1行之内)术前佳矫正视力,31眼(63.3%)视力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比术前佳矫视力进步1~3行;3眼眼压一过性升高,5眼瞳孔轻度变形,1眼术后1个半月视网膜脱离,1眼术后1月外伤后人工晶体脱位,手术后复位,其余人工晶体位置良好.结论 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臧晶;鲍炯琳;黄加兵;王蓓;林文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活体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各层角膜组织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激光断层扫描仪Ⅱ/Rostock角膜模块(HRT Ⅱ)对20例20眼穿透角膜移植术后40天~2年的患者进行检查,记录并分析其各层角膜图像.结果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早期角膜上皮细胞排列欠规则;Bowman膜和Descemet膜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无细胞结构;所有患者浅基质层细胞均较深基质层密集;稳定角膜植片其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为均一六边形结构;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上皮下神经丛及基质神经;术后植片排斥者有其特殊形态学表现.结论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并在跟踪随访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韩玉萍;李冰;赵炬伟;张明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早期行保存板层角巩膜移植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眼严重碱烧伤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Roper-Hall诊断标准Ⅲ~Ⅳ度的眼部碱烧伤患者共28例32眼在受伤二周内行保存板层角巩膜移植联合干细胞移植术.结果 随访3~36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18眼(56.2%,18/32),未提高者10眼,下降者4眼.角膜植片透明14眼,透明率43.7%(14/32).无一眼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结论 对眼严重碱烧伤的患者行早期清创合并保存板层角巩膜移植联合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减少角膜溃疡穿孔、角膜血管化,提高视力.
作者:孔丽萍;邱翎;蒋自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生情况.方法 用UBM对275例(476只眼),无外伤、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275例(476只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20例(26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5.46%.其中单发性囊肿13例(16只眼)占61.54%,多发性囊肿7例(10只眼)占38.46%.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大的囊肿矢状面面积为1.59mm2,小的囊肿为0.08mm2,平均面积为0.39mm2(以上均为大矢状面面积).26只眼共检出囊肿38个,其中位于颞侧17个,占44.76%;下方15个,占39.47%;鼻侧4个,占10.53%;上方2个,占5.28%.结论 UBM能客观地检测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提供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数量信息.白内障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发生率约为5.46%.囊肿好发于颞侧及下方.
作者:赵欣;李学民;王欣;王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组主要累及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性和增殖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早期无明显的视功能障碍,眼前节炎症轻微或无,加之不同医生对此病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其误诊率达58%~67%[1].本文报道1例伴脑脊液改变的中间葡萄膜炎病例.
作者:李睿琴;唐仁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卵黄样黄斑变性又称Best病,是一种少见的常规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原发性黄斑部变性[1],属黄斑部营养不良性疾病.该病发病隐匿且进展缓慢,患者容易忽视,当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视力下降时多有典型的眼底表现,临床易于诊断.现将我院1例(2眼)报告如下.
作者:钟启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在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中多见.一般患者呈大角度上斜,完全不能下转,甚至不能到达中线.近两年在我科遇到两例,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常峰;兰志辉;钟启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非球面、单焦点及多焦点人工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高阶像差的差别.方法 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Z9001,一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SA60AT,一组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SA40N,共124只眼进入本研究.术后由Allegretto Wave Analyzer(Allegretto,Germany)像差仪测量高阶像差,由CSV-1000E(Vector Vision,USA)测量对比敏感度.结果 术后的佳矫正视力,瞳孔直径,撕囊口直径的大小及角膜高阶像差比较,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高阶像差测量,其中球面像差、4阶高阶像差及总体像差比较中SA40N组大于SA60AT组,SA60AT组大于Z9001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所有的空间频率3、6、12、18cpd,Z9001组大于SA60AT组,SA60AT组大于SA40N组.结论 多焦点人工晶体眼较单焦点人工晶体相比,可以引起眼的高阶像差增加,对比敏感度降低.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减少球面像差、增加对比敏感度.
作者:曾明兵;刘奕志;柳夏林;袁钊辉;罗莉霞;王毓林;刘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行超声乳化及bigbag人工晶体植入术,按类似的眼轴长度及晶体核硬度分级,选择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ACR6D SE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44例(46眼),分别观察术后视力及矫正视力、屈光度及其与术前估计屈光度的差值、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时间1~24月.结果 (1)bigbag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3个月裸眼视力≥0.5者39只眼,占59.3%;ACR6D SE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25只眼,占56.3%,3个月裸眼视力≥0.5者23只眼,占50%.(2)术后3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估计值相差bigbag组≤±1D者43只眼,占66.2%;ACR6D SE组相差≤±1D者22只眼,占47.8%.(3)术后24月,Bigbag组后囊膜混浊者4只眼(6.2%);ACR6D SE组后囊膜混浊者5只眼(10.9%),晶体偏位1只眼(2.2%),黄斑水肿1只眼(2.2%).两组后发障均未行YAG激光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对比敏感曲线均低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像差RMS值bigbag组低于ACR6D SE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特殊设计的人工晶体,具有术后预留度数准确、较好术后视觉质量等优点,但能否减少后发障及眼底并发症等,仍需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
作者:凌宇;朱思泉;陈辉;郁梅;唐思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CYP1B1基因变异在中国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16例PCG患者,对其CYP1B1基因编码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对照组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 在1例PCG患者中发现了一种变异,为8006G>A(R390H).它是位于外显子Ⅲ的错义突变.还发现了五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3793T>G,R48G,A119S,A330S,V432L.结论 CYP1B1基因是导致中国人PCG患者的致病基因,但也有其他变异可能和PCG变异有关.
作者:黄丽娜;姬鹏翔;成洪波;曹玉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 42只眼,一次手术成功37眼,有5眼欠矫,行二次手术后成功.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为疗效满意,对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应首选提上睑肌缩短术.
作者:郭小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各类角膜肿瘤的发病比率、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39例角膜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角膜肿瘤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8例(8只眼).右眼24例,左眼15例.年龄3岁~88岁(平均45.7岁).以鳞状细胞癌常见,占46.15%,其次为色素痣(30.77%)和乳头状瘤(7.69%),而恶性黑色素瘤、瘤样增生、内翻性乳头状瘤、继发性黑病变、淀粉样变性、和炎性假瘤(各占2.56%)等较少见.角膜肿瘤多发于单眼,以角膜缘为好发部位.结论 角膜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和色素痣多见,应尽早手术切除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作者:邱海江;颜建华;吴中耀;李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也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是目前防止DR进一步发展、恶化,保护必要的中心视力的一种有效方法[1],但其并发症应引起医生的重视.为了了解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的并发症,我们对856例1428眼的DR氩激光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欣;张小平;褚利群;陈彬彬;侯勤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 对279例(405眼)弱视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分析.结果 5岁前治愈率95.17%,5-7岁81.03%,7-9岁64%,9-11岁33.33%,轻度弱视治愈率100%,中度弱视治愈率76.92%,重度弱视治愈率27.27%;总有效率95.31%.结论 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高,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弱视应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
作者:苏绍磊;王文荣;马荣庆;丁连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中于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37例(38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同时伴有晶状体混浊病例,术中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切除晶状体、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吸除前囊下上皮细胞、同期或Ⅱ期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35眼前囊膜瞳孔区保持光滑透明、视力接近预期矫正视力.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保留前囊膜,简化手术操做,恢复视功能疗效良好.
作者:马利波;周明波;张志;卢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相干光生物测量法在特殊老年性白内障群体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该方法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用Zeiss IOLMaster3.02相干光生物测量仪(PCI)和QMC5.03接触式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A超)分别测量防盲筛查中确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65例365眼的眼球轴长.其中男92例,女273例,平均年龄(75.0±6.8)岁(56~92岁).将患者术前裸眼视力分为5级:光感、手动、数指、>0.02~0.1、>0.1~0.4,并记录白内障混浊程度及其它可能影响测量的因素.用PCI测量时,若信噪比(SNR)小于2.0,则属测量失败.专人操作,检查结果打印存档.结果 PCI测量成功186眼,占51.0%;测量失败179眼,占49.0%.在测量失败者中,因晶状体混浊者(包括全混浊118例、核性混浊24例、皮质性混浊14例、后囊下混浊13例)169例,占94.4%,因其它原因者(包括角膜瘢痕1例、斜视2例、胬肉3例、原因不明4例)10例,占5.6%.两种方法显著相关,r=0.99,P<0.001.PCI的结果比A超的结果平均大(0.23±0.26)mm,P<0.001.在5级裸眼视力者中,裸眼视力越好,则PCI的测量成功率越高.A超除1例因患者不能合作而未能测量外,其余364例全部测量成功.结论 在本组防盲筛查中确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晶状体混浊和术前裸眼视力差是导致PCI测量失败的主要原因.PCI的测量结果与A超的测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前者比后者平均大(0.23±0.26)mm.PCI用于近熟期和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的眼球轴长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仍不能取代传统的A超生物测量法.
作者:李军;亢晓丽;赖恺明;黄邦彦;张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 2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右眼胀痛伴右侧头痛,并发现眼内肿物,于2005年11月27日入院.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1.2.右眼压80.1mmHg,左眼压16.4mmHg.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轻度水肿,虹膜根部可见棕黑色乳头状肿物,与角膜内皮接触,瞳孔上移,光反射消失,眼底未见异常.右眼色素Ⅳ级,左眼色素0~Ⅰ级.右眼有瘤体阻塞前房角.超声检查:右眼虹膜根部及睫状体前部各有一实性占位病变,大小分别约3.9mm×2.1 mm、23mm×1.4mm,边界清楚,余未见异常回声.
作者:李长宜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