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例视神经撕脱的临床分析

宋丹;王桂云;苏冠方

关键词:视神经, 损伤,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视神经撕脱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评价分析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通过本组12例视神经撕脱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视神经撕脱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差.结论 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减少早期的误诊和漏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NAME对急性高眼压状态下大鼠视网膜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大鼠实验前给予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L-NAME,NO前体左旋精氨酸类似物)后,观察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电图(ERG)b波幅的变化,iNOS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L-NAME和iNOS在高眼压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前房加压灌注成高眼压模型,6组分别为高眼压30min,90min组,高眼压90min后12h组;注射L-NAME+高眼压30min,90min组,注射L-NAME+高眼压90min后12h组.Alnplaldamk15型视电生理仪检测FERG-b波波幅变化.RT-PCR法检测iNOSmRNA的表达.结果 注射L-NAME组的ERG-b波波幅与未用药高眼压组相比,前者明显恢复(P<0.01).高眼压30min,90min,高眼压90min后12hiNOS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但L-NAME组iNOS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应的高眼压未用药组(P<0.01).结论 L-NAME做为一氧化氮合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iNOS合成,有助于缺血后的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对视网膜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归东梅;李迅;高殿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球旁注射妥布霉素加地塞米松诱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

    孙×× 男 72岁 因双眼间断胀痛伴头痛视物不清3年,于2006年11月就诊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手术前检查诊断为双眼闭角型青光眼.入院血压160/95mmHg,完善相关检查、治疗,待眼压下降及各项检查正常行双眼小梁切除术,手术顺利.

    作者:娜仁;许庆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2例视神经撕脱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视神经撕脱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评价分析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通过本组12例视神经撕脱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视神经撕脱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预后差.结论 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减少早期的误诊和漏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作者:宋丹;王桂云;苏冠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因治疗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基因技术治疗眼病的可行性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且通过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取得很大进展,在治疗神经眼科疾病方面有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应用该技术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可行性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侯立杰;童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闭合式小切口手法碎核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目的 探讨利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选择性地对同时患有角膜病变和白内障的病例施行闭合式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三联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就诊的12例(13只眼)同时患有角膜病变和白内障的病人,在局麻下先施行3mm弦长、180度圆弧的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三切核)、植入6.5mm直径的折叠式人工晶体后,用负压环钻切除病变角膜组织,立即用连续缝合法将植片缝于植床.术后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局部滴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滴眼剂2~6个月;后随访时间为2~72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 本组12例(13只眼)无一例在术中发生并发症.术后1例发生浅前房,3d后前房恢复正常,但虹膜周边局部前粘;出院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例在术后5个月时发生植片自溶,再次行角膜移植,半年后植片血管化,放弃治疗.3例术后1年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经再次局部应用免疫抑制剂2~3个月后角膜恢复透明.后随访时,9例植片透明,3例在植缘有少量新生血管;瞳孔均居中,基本为圆形;人工晶体位置不偏,后囊明显混浊1例,施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无一例发现囊口收缩或明显的囊口纤维化.后随访时矫正视力0.04~0.8,平均0.4.结论 选择性地对同时患有角膜病变和白内障的病人采用闭合式小切口手法碎核三联术,术式简化、术时短;术中并发症少、风险小、安全;可以尽早地恢复病眼的视力.

    作者:李一壮;陈晖;卢善华;鲍连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眼眶脑膜瘤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脑膜瘤的特点.方法 对自1978至1998二十年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8例儿童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索儿童眼眶脑膜瘤与成人脑膜瘤的区别.结果 儿童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其男女比例为3.5∶1,多发性脑膜瘤占33%,复发率为70%,恶性脑膜瘤占5.56%.结论 儿童眼眶脑膜瘤的发病率低,其特点是男性居多,好多发,复发率高,恶性脑膜瘤相对多见,预后差.

    作者:潘叶;宋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25例

    先证者 女 26岁 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于2005年12月来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眼科查体:Vod:0.4,Vos:0.05,矫正视力无提高,眼压:右:21.1mmHg,左:19.3mmHg,眼球运动无异常,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大小正常,前房中深,虹膜色泽纹理正常,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眼底窥不清.

    作者:廖莺;王开杰;郝晓琳;朱思泉;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A型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1825例斜视中73例A型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或水平直肌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18月,平均9月.结果 A型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4.0%.在同期所有的A-V征中,A-外斜占21.2%,A-内斜占3.8%;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2例(84.9%),A征消失66例(90.4%),术后58例获得立体视功能(包括术前3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结论 A型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作者:董宁;刘陇黔;李茜;李平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比较

    目的 比较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差异,以评价ORA眼压测量仪在临床眼压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院门诊127例237眼分别由专人进行非接触眼压测量仪ORA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并同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结果 127例病人237眼,Goldmann压平眼压值和ORA直接测量结果(IOPG)分别为(17.94±6.50)mmHg和(18.88±7.93)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正常人群平均角膜厚度为(546.19±36.34)μm,经角膜厚度-眼压公式校正IOPG平均值为17.42±3.92mmHg,ORA经自带软件处理后的眼压值(IOPcc)平均为(17.50±4.38)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IOPG校正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新型非接触式眼压分析仪ORA的直接测量值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测量值相近略高,ORA的测量分析值IOPcc是排除角膜因素影响更接近真实的眼压结果.

    作者:祝远方;郭文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目的 通过观察应用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评价该术式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46眼)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一期行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随访观察其术后眼部情况及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眼部的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 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眼部反应轻微,无明显纤维素样渗出,并发症少,对后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影响较小.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行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效果良好,该手术方式操作较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波;王从毅;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动态轮廓眼压计在健康人群中使用情况的初步调查

    目的 调查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er,DCT)眼压及眼脉动幅度(Ocular Pulse Amplitude,OPA)在健康人群中使用时测量值范围.方法 以DCT测量一组健康人(107例)的双眼眼压和OPA,获得该组人群的DCT眼压和OPA值的范围.结果 该组健康人的DCT眼压值范围:右眼(18.02±2.96)mmHg,左眼(17.12±2.94)mmHg;OPA值范围:右眼(2.54±0.91)mmHg,左眼(2.53±0.94)mmHg.配对t检验表明,双眼之间DCT值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0.240,P<0.001),双眼之间OPA值无显著性差异(t=5.294,P=0.811).相关分析显示,双眼OPA值的大小与DCT眼压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右眼:r=0.124,P=0.207;左眼:r=0.133,P=0.180).结论 初步获得了DCT眼压和OPA在一健康人群中的范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贠洪敏;傅培;张斌;杨琦;黎晓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黄斑视网膜前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及与其他检查的对比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150例.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黄斑模块检查30例,部分眼作了荧光造影,部分眼做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视网膜前膜剥离术,术前术后均做了O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 1.150例中男性56例,女性94例.年龄27~85岁,平均(65.76±9.46)岁.右眼65例,左眼85例.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几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有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形成大小不同的液腔.②视网膜表面可清晰看见膜的反射面,有的局限增厚呈块状突起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受牵拉弥漫增厚.视网膜内囊腔形成.③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或板层孔,孔的边缘锐利,孔的底部尚有部分神经组织残留或孔的表面被膜掩盖.④因膜的牵拉视网膜内形成大的解离腔.⑤视网膜厚度没有明显变化,仅见视网膜表面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中心凹曲线变平.2.150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厚的膜为269μm,薄的膜为46μm.平均膜厚度为(84.40±41.42)μm.3.前膜黄斑中心增厚,150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07~780 μm.平均(341.08±137.15)μm.正常黄斑中心厚度为(155±28.21)μm.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作为术前预测手术效果和观察术后黄斑组织恢复情况的手段.通过OCT及HRT-Ⅱ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作者:王欣;张惠蓉;刘峰;李爱军;鹿欣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兔角膜细胞及纤连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Ketorolac tromethamine 0.5%,Acular,安贺拉)对培养兔角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影响.方法 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细胞,实验组加入含不同浓度酮咯酸氨丁三醇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进一步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ELISA研究其对角膜细胞分泌FN的影响.结果 酮咯酸氨丁三醇浓度为50-175μg/ml时,作用24、48、72 h均抑制角膜细胞的增殖(P均<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对照组可见胞浆着色及胞间丝状着色,而加药组仅见胞浆少量着色.ELISA结果显示低浓度时FN含量增加,而高浓度时其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角膜细胞的增殖有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高浓度时可明显减少FN的含量.酮咯酸氨丁三醇可能通过抑制角膜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细胞外基质,从而防止屈光术后的屈光回退.

    作者:晏丕松;杜之渝;牟章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健康的角膜上皮是维系完整的眼表以及良好视功能的前提条件,角膜上皮的稳定是由一群位于角膜缘基底部的干细胞实现的.

    作者:陆雯娟;傅瑶;范先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其中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是RVO常见,也是严重危害视力的并发症之一,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对RVO所致ME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婕;孙丽萍;郑燕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黄斑光敏感度近期观察

    目的 探讨黄斑光敏感度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程中的近期变化.方法 对正常人20例20眼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7例61眼初诊时及治疗后用Humphrey750型自动视野仪行黄斑光阈值测定,结果以dB值表示.根据初诊时及治疗后患者的眼底情况将病例分为轻中重三个层次进行统计学分析:①A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0.5~1 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完全吸收,计18例20眼;②B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1~2 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吸收超过50%,计22例24眼;③C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1.5~3 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吸收低于50%,计17例17眼.结果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光敏感度下降,治疗后视力上升,同时黄斑光敏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敏感度变化与视力呈正相关.结论 黄斑光敏感度检查可定量地追踪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变化,并可作为预后判定的可靠指标.

    作者:傅映晖;周利;翟刚;解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斜Ⅴ征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外斜Ⅴ征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 48例外斜Ⅴ征,32例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1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及内直肌缩短(其中4例联合上直肌肌止端向鼻侧移位),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情况.结果 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45例,Ⅴ征消失或缓解者43例,双眼视恢复者17例.结论 下斜肌部分切除或后退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Ⅴ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Ⅴ征.

    作者:吴章友;陶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初步观察

    目的 研究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ris-claw phakic intraocular lens,ICPIOL)在国人眼前节的位置和形态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5年5月至12月植入ICPIOL(Verisyse,美国AMO公司)的5例(1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3个月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活体观察ICPIOL在眼前节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结果 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6.29±5.21)D、(-1.11±0.5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87,P<0.001).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层到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ACD)为(3.05±0.11)mm,术后ICPIOL前表面到角膜内皮细胞层(PACD)(1.99±0.11)mm,后表面到晶状体前表面(0.66±0.06)mm,光学面后缘上、下方到虹膜前表面分别为(0.59±0.23)mm,(0.43±0.22)mm,襻的远点到前房角的短距离(1.45±0.12)mm.部分襻陷入虹膜,虹膜前、后表面形态无明显异常.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PACD=0.68+0.51ACD+0.02ICPIOL度数(F=16.09,P=0.002).结论 ICPIOL在国人眼内位置稳定,不接触角膜内皮细胞、前房角、晶状体,除了部分襻内陷入虹膜,未见虹膜前、后表面形态明显改变,是一种矫治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方法.

    作者:俞阿勇;林振德;陈秀琦;蔡小于;罗书科;李永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 对32例(57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1~58岁,平均29.3岁.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25例,(78.1%),全身用药7例(21.9%).17眼停用激素后眼压得到控制;28眼给予局部和全身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到控制;12眼眼压未得到控制,通过手术治疗.结论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多发生于年轻男性,滥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是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重要原因,强调要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避免医源性青光眼的发生.

    作者:杨洁;冯佩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眼眶受侵一例

    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由Langerhans细胞的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组病变,是一种非典型的细胞增殖性疾病[1],介于良恶性之间.

    作者:张萌;赵萍;袁乃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