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莉;张明昌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l,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作者:宋振华;谢立信;赵靖;史伟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真菌性角膜炎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8例行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药物治疗.结果 7例治愈,1例无效.结论 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能提高治疗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作者:孙荔;杨德琪;曹哲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滤过手术后滤过功能丧失、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局部可应用肾上腺素或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保目明、Propine)、皮质类固醇、眼球按摩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经结膜下针刺修复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慧敏;李勇;胡卫群;岳章显;李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眼睑松弛综合征(Floppy eyelid syndrome,FES)是一种近年才被认识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肥胖的中年男性,表现为上睑松弛,容易翻起,有慢性眼部刺激症状及乳头性结膜炎.眼睑是主要受影响的组织,结膜,角膜也经常有受累,局部治疗效果差,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本文对FES的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新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胥亚男;高莹莹;庄铭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半导体激光穿透力强,主要作用于视网膜深层和脉络膜层.组织吸收能量后,因光热效应而发生凝固、汽化、切割等效应,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顽固性青光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更具优越性.
作者:乔利峰;孙丽萍;樊映川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讨论分析尿激酶在眼热烧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热烧伤急性期的住院患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分成应用结膜下注射尿激酶组与未用尿激酶组,观察角膜修复时间.结果 应用尿激酶组比未用尿激酶组角膜修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应用在眼热烧伤的急性期治疗,可以加快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永健;朱立;陈荣华;王昊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眼科应用德国Moreher公司生产的67G型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治疗11例11眼外伤性无虹膜眼.随访(6~25)m.结果 术后畏光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9眼(81.8%)视力提高.术后并发症有葡萄膜炎、眼内出血、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等.结论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虹膜合并无晶状体眼的有效方法,不仅改善畏光症状,而且提高视力,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潘栋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以眼部炎症起病的克隆恩病(Crohn disease以下简称C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等临床特点.方法 对20年来汕头大学附属一医院和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以眼部炎症起病的CD患者的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m~10y.结果 双眼结节状巩膜炎3例,单纯性巩膜炎2例,虹膜腱状体炎4例,角膜炎4例.CD出现眼部炎症的治疗应标本兼治,既要注意眼部的局部用药,也要重视CD的治疗.起病时伴有急性肠梗阻的2例中1例死亡,1例肠穿孔术后也死亡.结论 以眼部炎症起病的CD占同期收治47例CD的14.89%(7/47),伴有急性肠梗阻及肠穿孔等急腹症者预后差.
作者:林旭妍;林绿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羊膜移植联合CSA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78例(9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羊膜移植联合1%CSA滴眼液滴眼和5-Fu注射液在手术部位结膜下注射,观察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诊时间6~12个月.结果 78例92眼只有1眼复发,且复发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羊膜移植联合CSA和5-Fu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孙广莉;张明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硅油取出后远期随访(≥1年),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的方法.方法 检索我院1993年-2005年住院病史数据库,行硅油取出术2771例(2771眼).其中9例9眼在1年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眼在硅油取出后24.11月4±16.22月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5眼有明确视网膜裂孔,8眼有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9眼再次行视网膜复位术,8眼再次硅油填充,1眼C3F8填充.术后随访55.67m±31.80m,9眼视网膜完全复位.结论 硅油取出后1年发生的远期视网膜脱离,主要原因为视网膜前膜的再增殖,尤其位于下方眼底和玻璃体基底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因素.再次手术的解剖成功率仍令人满意,大部分眼需再次行硅油填充.
作者:干德康;徐格致;王文吉;陈钦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国产硅油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8只,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国产硅油,为实验组,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德国产硅油,为对比组;对照组4只兔眼只将灌注液BSS保留于玻璃体腔.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3月后行视网膜电图检查,3、6月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硅油在玻璃体腔内透明,6月内未见明显乳化现象,可造成晶体后囊的轻微混浊.组织学检查: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上方视网膜有的可见外丛状层轻微变薄.透射电镜检查: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正常,6月有的可见外核层细胞外节盘膜的排列轻微紊乱.视网膜电图检查,实验组、对比组硅油术后a、b波波峰有所降低.结论 国产硅油(5000cps)性能稳定,玻璃体内填充3~6个月,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影响轻微,与进口硅油对视网膜的影响作用相似,可作眼内长期填充,可进行临床实验.
作者:谭瑞礼;季强;冯文国;王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借助共焦显微镜来帮助判断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在应用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及临床转归,为指导临床用药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2006.1住院拟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5例5眼患者,给予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w、2w、4w、8w分别对患者角膜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从上皮下区或其浅基质层有活的滋养体和12um双壁的包囊及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变化及空腔的出现来判断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的用量频率,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疤痕者,共焦显微镜下未发现包囊及滋养体者,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作诊断性治疗,局部用药4m-6m.结果 5例患者中4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在治疗2m后复查共焦显微镜,未见明显包囊及滋养体及炎性细胞,可见疤痕样改变,偶见圆点状亮点,1例治疗1w后病情恶化,合并前部巩膜炎转杭州邵逸夫医院.结论 共焦显微镜是目前对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疗效判断的一种无创伤性手段,其可作为指导临床抗棘阿米巴角膜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作者:曹嘉英;沈剑;袁韬;王珏;余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龚×× 男 35岁 2006y 5mon13d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右眼下睑无痛性包块5个月,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以右眼下睑麦粒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至今未愈合,伴反复多次有少量水样、粥样分泌物,无咳嗽,无低热、盗汗,既往否认结核家族遗传病史.右眼下睑中央区皮肤潮红、睑缘轻度外翻,并见一约4.0cm×5.5cm包块,中央部结痂,窦道形成,外周皮肤弹性差,无明显的触痛感.辅助检查:单核细胞10.4%,血沉第1h10mm,第2h6mm,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右眼眶骨CT: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验证干眼症泪液EGF的含量及与健康人的差别.方法 对干眼症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泪液中的EGF的含量,所得数据利用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分析,结果干眼症组泪液中EG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12).结论 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EGF含量都比健康人的低,为干眼症的诊断治疗开阔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孙士章;伍军姣;刘玉莲;孙红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爆裂性眼眶骨折的病因、病情、治疗.方法 对68例爆裂性眼眶骨折病因、病情,治疗进行分析.对早期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者根据视功能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对内侧壁和下壁骨折面积大,或已经出现眼球凹陷明显还有肌肉嵌顿于骨折缝隙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通过脱人于筛窦或上颌窦的眼眶软组织疝的还纳、骨折塌陷区适当体积MEDPOR材料的垫放,对眼球凹陷和复视治疗得到较满意效果.对视功能正常的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早期不必施行手术.对已经出现视力丧失的眶上壁和眶外壁骨折致视神经挫伤者即使做视神经减压,效果不是很理想.
作者:吴成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透明细胞汗腺瘤(clear cell hidradenoma)又称结节状汗腺瘤、实质性囊性汗腺瘤及小汗腺木端孔管瘤等.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而发生在眼睑国外仅有5例报道[1-5],国内未见报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文丹;刘双珍;吴小影;王洁月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 男 74岁 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5m于2005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5m前于外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术前右眼视力0.3,眼底正常,眼压正常,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d,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不伴眼痛头痛,前房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正.双眼眼压均为12mmHg.FFA:右眼视乳头及周围的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循环延缓.
作者:周望南;周剑;韦企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心视野检查在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激光治疗后视网膜功能恢复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行激光治疗的单眼发病的CSC患者30例30眼,分别在行激光治疗前后用瑞士Interzeag公司生产的Octorpus1-2-3型自动视野计进行双眼中心视野的检查.结果 激光治疗前CSC患眼中心10°的平均光敏感度为21.533±8.635,激光治疗后的平均光敏感度为27.133±5.68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光治疗前渗漏区的平均光敏感度为13.767±4.939,激光治疗后的平均光敏感度为26.327±4.32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光前后中心1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视力呈正相关.结论 自动视野检查在评价CSC激光治疗后的视功能恢复时稳定、可靠、安全、方便且能定位、定量,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陶少武;申然;杨丽萍;王根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用该方法治疗21例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经该术治疗后,角膜溃疡面愈合,1例因术后10天羊膜溶解脱落,再次羊膜移植后溃疡愈合.未出现角膜穿孔病例.结论 病灶清创+羊膜移植是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宝恩;李莉;凌永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 女 56岁 以双眼视力下降偶伴眼胀不适6y入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视力0.25(-1.25DS/+0.75DC×90°)→1.0,右眼压:38.5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不水肿,角膜后色素沉着呈菱形,前房深,周边深度约2CT,房水无明显混浊,虹膜后陷,无前后粘连,虹膜中周部透照试验阴性,瞳孔正圆中等大.晶体无混浊,晶体前少许色素.右眼底视盘境界清,色淡,C/D≈0.7,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区中心凹反射清.
作者:李东侃;侯家敏;林春堤;詹桂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