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汾;李冰;王效武;杨纪忠;赵炬伟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全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0%,3例再次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全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韶琳;王英;高志卓;尹元;刘晔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33 cm和5 m斜视角及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眼位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与高年龄组术后12 m正位率相同,术后两组间VEP双眼总和比值无差异.结论 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低年龄行手术矫正.
作者:艾育德;朱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213例213眼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其年龄、晶状体外伤性质、其他部位外伤情况及炎症反应程度,选择时机进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原则上是尽早手术,特别是儿童;伴角膜裂伤者,先缝合伤口,视情况进行一期或二期白内障手术;晶状体囊破口较小及挫伤性白内障,待皮质浑浊较充分后进行手术;外伤后炎症反应较重者,先控制炎症,于(1~2)w内手术;晶状体皮质膨胀突出于前房接触角膜及引起严重炎症反应或继发青光眼者,则立即进行手术.213眼中,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187眼,二期植入26眼,均为后房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视力0.05以上者占99.06%,0.3以上者占87.79%,0.5以上者占71.36%,1.0以上者占16.90%.结论 正确掌握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及时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复杂的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仍能获得较好的视力,并能促进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雷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在眶壁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修复眶壁骨折18例.结果 术后长随诊时间2年,未发现排斥反应,效果满意.结论 羟基磷灰石复合体是较为理想的充填材料.
作者:张向荣;廖洪斐;陈蔷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弱视治疗前后VEP、ERG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4例弱视儿童共100只弱视眼进行治疗前、后VEP,ERG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弱视儿童治疗前、后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A/L值均有显著改变(p<0.05),ERGb波潜伏期亦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提示视觉电生理检查作为客观的视觉功能检查法,对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毅;李海波;汪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Smart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mart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47例(85眼),1周后复查,根据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I试验(STI),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2.68±1秒和4.25±1.89秒(p<0.01);2.治疗前后SchirmerI试验(STI)分别为3.42±2.62 mm和6.57±4.45 mm(p<0.01); 3.病人主观症状改善.结论 Smar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具有明确的疗效,在临床上对于顽固性干眼可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陈丹;肖以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间接眼底镜联合显微镜行巩膜扣带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自2005年1月~2005年6月间对40例40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下行球结膜环形剪开、四直肌预置牵引线、巩膜外放液、巩膜缝线固定硅胶(或硅海绵)外加压块及环扎条带及缝合球结膜,在间接眼底镜下行视网膜裂孔定位及冷凝.手术后随访6 m~12 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8眼,1眼经补充光凝后视网膜复位,1眼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力提高33眼,不变6眼,下降1眼.结论 间接眼底镜联合显微镜操作巩膜扣带术,精确、可靠、创伤小、手术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
作者:黄欣;赵培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及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重建眼表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方法 眼表疾病43例46眼(瘢痕性结膜囊狭窄、睑球粘连6例6眼,角结膜化学、热烧伤10例13眼,原发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结膜缺损27例27眼)进行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及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观察植片及角结膜上皮愈合、组织浸润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羊膜移植术重建结膜囊效果满意,睑球粘连松解.羊膜、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结膜烧伤均可使眼表上皮化,基质炎性浸润减轻,新生血管明显减少;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角膜缘干细胞损伤严重的患者效果显著.自体和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均有良好效果,术后不适症状轻时间短,角膜创面愈合快,随访(1~2)y两种术式各复发1眼.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较大的结膜缺损更为适合.结论 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和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重建眼表都有重要的功效,手术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角膜干细胞损伤的程度、范围进行选择.
作者:郭青;周朝晖;皮裕琍;李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霉粉酸酯(又名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娆悉(cellcept)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体内其主要作用机理是脱脂后形成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霉粉酸(MPA),MPA具有非竟争性、可逆性抑制嘌呤核苷酸经典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阻断DNA的合成,选择性作用于T、B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1].虽然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环孢霉素A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在控制眼部炎症时显示了明显的疗效,但由于其副作用和个体的耐受性不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MMF在治疗眼部炎症时应考虑:(1)能否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前述免疫抑制剂或降低它们的剂量;(2)对前述免疫抑制剂因副作用不能应用的患者是否更有效;(3)在治疗严重眼部炎症时,其副作用有哪些.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综述了MMF在治疗眼部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道卫;杜秀娟;刘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眼座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23眼眼座植入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行眼座置换术,术后门诊随访6 m,对患者临床资料及门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座置换的原因为眼座暴露12例,上眶区凹陷3例,感染3例,结膜 窦道3例,眼座移位1例,单纯眼座材质问题1例.12例患者接受眼座取出同期HA眼座植入术,11例患者行眼座取出Ⅱ期HA眼座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眼窝凹陷完全矫正,1例患者结膜窦道复发,3例患者术后存在结膜囊狭窄.结论 眼座暴露是行眼座置换术的主要原因;眼座置换术是处理眼座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毕晓萍;范先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冷超声乳化术代替超声粉碎术治疗眼后段玻璃体腔硬性晶体核摘除的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5年8月,对15例玻璃体腔存有晶状体硬核的患者,做标准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三切口,先行后段玻璃体切割术,利用全氟化碳液(重水)浮起晶体核,再用20G的超声乳化针头,采用冷超声乳化程序,乳化清除晶体核,根据不同病情,分别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视网膜复位术、眼内异物取出术等.结果 所有病例晶体完成乳化摘除,无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出血,2例患者下方周边网膜有细小晶体皮质残留,1例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复位,巩膜切口无烧灼伤改变,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乳化机冷超声功能完全可替代超声粉碎机行眼后段玻璃体腔晶体核摘除,手术安全、实用、方便、快捷,特别实用于部分玻璃体切割机无超声粉碎功能者.
作者:晏世刚;肖泽锋;黄慧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56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散瞳验光配镜,弱视训练,遮盖非斜位眼.结果 56例完全功能治愈41例占74%,好转12例,占21%,无效3例占5%.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且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作者:付开岩;王娟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一、干眼症概述干眼(dry 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在目前的眼科文献中,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e sicca,KCS)也被用来表示干眼,它是从眼表上皮病理改变的角度描述干眼的名词.为了统一,1996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组将dry eye与KCS作为同一概念,均称为干眼[1].
作者:潘兰兰;贾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女 47岁因左眼红、视力下降20天,于2005年2月20日来诊.以前曾于当地医院诊为左眼结膜炎,给予氧氟沙星眼水点眼,无明显好转.患者否认以往有外伤、眼病史.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4(不能矫正).左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瞳孔及虹膜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中度混合性充血,角膜后羊脂样KP散在分布于下方,虹膜肿胀,瞳孔颞上方1.0 0~4.00方位后粘连.初步诊断,左眼前部葡萄膜炎,给予丁胺卡那霉素0.05 mg氟美松3 mg左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共3日,局部点点必殊眼水、阿托品眼膏.病人眼红减轻,视力稍有提高,未再来院治疗.2005年6月,病人自感左眼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左侧头痛,故再次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光感,眼球中度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前房充满暗红色血液,眼内结构不能见,眼球轻度下陷.
作者:侯承花;宋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LASIK术后19例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可能与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及术中过度冲洗等操作不当有关,处理上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第10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原因不明,1Od后发生的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处理上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经以上处理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 术后LASIK早期角膜瓣皱褶可能与过度冲洗及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晚期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术后第1d角膜瓣皱褶仅需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术后10d后角膜瓣皱褶需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
作者:程新梁;陈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后的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00年6月到2004年5月,在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32例33眼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的标准定为眼压大于等于6 mmHg同时小于等于21 mmHg(1 kPa=7.5 mmHg),必要时用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失败的标准定为眼压小于6 mmHg或大于21 mmHg,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或视力光感消失.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78 m±15.34 m(14-49)m,平均眼压从术前32.30±7.52(23-50)mmHg,到术后终随访时间15.41±5.85(5-25)mmHg(P<0.001)下降52.29%.完全成功眼压大于等于6 mmHg和小于等于21 mmHg且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终随访时为51.52%,部分成功率上述相同眼压条件但加用抗青光眼药物为24.24%.手术后终随访视力提高或不变者为16眼,占48.48%,20眼占60.60%无术中术后并发症,8眼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前房出血,3眼出现低眼压合并浅前房,其中2眼出现渗出性脉络膜脱离,2眼后出现大泡性角膜病变,1眼引流管蚀出,1眼视力光感消失.结论 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物在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难治性青光眼中,大部分患者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并且出现较少的严重手术并发症.
作者:夏文清;AUNG Tin;李建平;陈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麻痹性角膜炎可见于严重面瘫患者的病程中或病变后,多因三叉神经的支配和营养调节作用受到病变影响而使角膜的代谢发生障碍,导致防御能力下降,出现角膜干燥、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缺失、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易发生角膜穿孔,因此需要积极治疗以保护视功能.由于其病程长而迁延,目前治疗上主要是在积极治疗三叉神经麻痹(面瘫)等原发病的基础上,眼部使用多种抗生素滴眼剂、上皮润滑保护剂及湿房保护措施等以促进角膜缺损感染的愈合.现将我科半年中应用免疫增强剂眼周注射方法治疗(面瘫后)麻痹性角膜炎并取得明显疗效的3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平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显微镜直视下治疗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7例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7只患眼,先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然后在显微镜直视下完成排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裂孔定位、视网膜冷凝、检查裂孔位置,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一次手术后视网膜视网膜复位率92%(25只眼),仅有两只眼由于视网膜脱离需再次手术.末次随诊佳矫正视力和术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0.1者5只眼,占(18.5%),0.3-0.5者15只眼,占(55.5%),>0.5者7只眼,占(25.9%).未见到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显微镜下放液、定位、冷凝治疗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直视、效果良好等优点,尤适于初学者应用.
作者:才娜;李石磊;刘菲;刘升强;李忠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长期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的患者活体角膜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 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长期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并选择未戴角膜接触镜者11例进行对照,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底上皮细胞密度减少,为3705.00±447.62个/mm2(P<0.05),角膜上皮层厚度变薄,为54.3±8.44μm(P<0.05),并有部分剥脱.2.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组角膜内出现白色点状物,朗汉氏细胞数目多,成树枝状改变.3.角膜软性接触镜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纤维数量及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曲折度增加,有分支出现(P<0.05).结论 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角膜组织可发生一系列改变,激光共焦显微镜与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相比,图象清晰,深度定位准确,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将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晓汾;李冰;王效武;杨纪忠;赵炬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女 67岁因右眼红20天伴视物不清及眼痛于2005年9月6日就诊于我科,视力:右眼0.25,左眼0.6,非接触眼压:右眼14.7 mmHg,左眼17.6 mmHg.右轻度睫状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Kp(-),Tyn(+),虹膜11点及1点方位可见两个灰白色结节,呈菜花样外观,11点处的结节较大,约6 mm×5 mm×5 mm,1点处结节较小,约3 mm×2 mm×2 mm,结节表面有细小血管,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瞳孔区虹膜不规则后粘连,晶状体前有少量色素沉积,小瞳孔下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赵素焱;闵燕;田彦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