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年12期文献
  • 佩戴角膜接触镜后角膜变化的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

    目的 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长期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的患者活体角膜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 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长期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的15例患者进行检查,并选择未戴角膜接触镜者11例进行对照,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底上皮细胞密度减少,为3705.00±447.62个/mm2(P<0.05),角膜上皮层厚度变薄,为54.3±8.44μm(P<0.05),并有部分剥脱.2.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组角膜内出现白色点状物,朗汉氏细胞数目多,成树枝状改变.3.角膜软性接触镜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纤维数量及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曲折度增加,有分支出现(P<0.05).结论 佩戴角膜软性接触镜,角膜组织可发生一系列改变,激光共焦显微镜与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相比,图象清晰,深度定位准确,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将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晓汾;李冰;王效武;杨纪忠;赵炬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修复爆裂性眶壁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 评估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在眶壁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修复眶壁骨折18例.结果 术后长随诊时间2年,未发现排斥反应,效果满意.结论 羟基磷灰石复合体是较为理想的充填材料.

    作者:张向荣;廖洪斐;陈蔷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羊膜和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眼表疾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及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重建眼表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方法 眼表疾病43例46眼(瘢痕性结膜囊狭窄、睑球粘连6例6眼,角结膜化学、热烧伤10例13眼,原发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结膜缺损27例27眼)进行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及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观察植片及角结膜上皮愈合、组织浸润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羊膜移植术重建结膜囊效果满意,睑球粘连松解.羊膜、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结膜烧伤均可使眼表上皮化,基质炎性浸润减轻,新生血管明显减少;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角膜缘干细胞损伤严重的患者效果显著.自体和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均有良好效果,术后不适症状轻时间短,角膜创面愈合快,随访(1~2)y两种术式各复发1眼.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较大的结膜缺损更为适合.结论 羊膜移植、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和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对重建眼表都有重要的功效,手术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角膜干细胞损伤的程度、范围进行选择.

    作者:郭青;周朝晖;皮裕琍;李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单纯性近视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与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单纯性近视眼变薄的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选取LASIK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发现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的患者进行验光检测眼屈光度及眼A超检测眼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单纯性近视眼患者206眼中OCT检查发现鼻侧象限RNFL变薄者为31例61眼,占29.6%.其鼻侧象限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成负相关关系(r=-0.885,p<0.01);鼻侧象限RNFL厚度与屈光度成负相关关系(r=-0.747,p<0.01).结论 单纯性近视眼鼻侧象限RNFL层厚度随眼轴长度及眼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出现异常数值时,需考虑其眼轴及屈光度的影响,综合评价数值意义.

    作者:田润;唐罗生;刘湘平;王玲;杨晖;黄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央角膜厚度及屈光度对压平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CCT)以及屈光状态对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应用OCT3测量正常人121例(199只眼)与近视患者81例(159只眼)的CCT,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比较两组之间CCT和眼压测量值的差异,分析CCT与眼压测量值的关系.结果 正视组平均CCT值为(525.05±32.83)μm,眼压的均值为(12.91±2.26)mmHg;近视组平均CCT值为(524.85±29.76)μm,眼压的均值为(14.23±2.54)mmHg;两组的CC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00,P=0.952),两组的眼压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139,P<0.001).高度近视眼CCT偏薄,眼压随屈光度数较少而增加,近视组眼压与屈光度相关(r=-0.296,P<0.001),屈光度数每增加-4.05D,眼内压升高1 mmHg.正视组(r=0.317,P<0.001)和近视组(r=0.341,P<0.001)的眼压与CCT相关,眼压校正公式分别为1 mmHg/45.45 μm、1 mmHg/34.48 μm.结论 CCT可以影响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值,屈光状态也可以影响眼压值,高度近视眼的眼压建议用从近视人群中获得的眼压校正公式校正.

    作者:曾阳发;刘杏;黄晶晶;毛真;王涛;黄国富;郑小萍;蔡小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 D.术前、术后1 d、术后2 w、术后1 m、术后3 m、术后6 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 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 m、术后3 m、术后6 m较术后1 d、术后2 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 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作者:王惕;鲍兰;褚仁远;周行涛;史胜;袁丽婷;肖其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LASIK术后19例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可能与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及术中过度冲洗等操作不当有关,处理上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第10d发现的角膜瓣皱褶原因不明,1Od后发生的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处理上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经以上处理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 术后LASIK早期角膜瓣皱褶可能与过度冲洗及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晚期角膜瓣皱褶与外伤有关.术后第1d角膜瓣皱褶仅需采用重新复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术后10d后角膜瓣皱褶需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法.

    作者:程新梁;陈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后的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 评价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后的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00年6月到2004年5月,在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32例33眼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的标准定为眼压大于等于6 mmHg同时小于等于21 mmHg(1 kPa=7.5 mmHg),必要时用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失败的标准定为眼压小于6 mmHg或大于21 mmHg,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或视力光感消失.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78 m±15.34 m(14-49)m,平均眼压从术前32.30±7.52(23-50)mmHg,到术后终随访时间15.41±5.85(5-25)mmHg(P<0.001)下降52.29%.完全成功眼压大于等于6 mmHg和小于等于21 mmHg且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终随访时为51.52%,部分成功率上述相同眼压条件但加用抗青光眼药物为24.24%.手术后终随访视力提高或不变者为16眼,占48.48%,20眼占60.60%无术中术后并发症,8眼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前房出血,3眼出现低眼压合并浅前房,其中2眼出现渗出性脉络膜脱离,2眼后出现大泡性角膜病变,1眼引流管蚀出,1眼视力光感消失.结论 350-mm2Baerveldt青光眼引流管植入物在治疗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难治性青光眼中,大部分患者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并且出现较少的严重手术并发症.

    作者:夏文清;AUNG Tin;李建平;陈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和高度近视CNV的视功能比较

    目的 应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高度近视合并CNV,比较治疗后的黄斑平均视敏度(MS)、平均缺损(MD)、视力等变化.方法 收集湿性AMD28例32眼和高度近视合并CNV16例20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眼底、视力、FFA、OCT等检查确诊.应用IRIS medical Oculight SLx激光仪进行治疗.用SPSS10统计分析TTT治疗后3 m、6m 的视力及中心视野M2程序中MS、MD值.结果 治疗1 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5/32眼;16/20眼.治疗3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6/20眼.两组间差异无意义(P=0.58;0.36).治疗6 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2/20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AMD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3.70±5.03 dB,治疗后3 m、6 m的MS值分别为16.30±6.2 dB,16.90±5.93 dB(P=0.088 ; 0.037).TTT治疗前MD值13.58±4.88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D值分别为11.27±5.32 dB,11.76±4.84 dB.(P=0.084; 0.172).高度近视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4.70±4.85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S值分别为16.62±5.09dB,14.90±4.21 dB(P=0.206;0.897).TTT治疗前MD值14.46±5.21 dB,TTT治疗后3 m、6 m的MD值分别为13.29±4.59 dB,15.34±4.38 dB(P=0.436; 0.562).结论 TTT对CNV有治疗作用,对周围组织存在相对较小的损伤,能保持和提高视功能.6 m时疗效AMD组好于高度近视组.

    作者:杨蕾;熊毅;忽俊;秦洁;赵婕;丁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药联合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196眼黄斑水肿患者,其中视网膜光凝治疗80例100眼,中药联合光凝治疗86例96眼,治疗前后检查眼底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全部病例随访3m.结果 中药联合光凝治疗组较单纯光凝黄斑水肿吸收快(P<0.5).结论 中药在视网膜光凝治疗黄斑水肿时可促进水肿吸收.

    作者:周绿绿;李晟;汪辉;王明芳;马珊;蒋小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保存羊膜与新鲜羊膜治疗眼表疾病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保存羊膜和新鲜羊膜治疗眼表疾病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方法 30例眼表疾病应用保存羊膜移植治疗,30例应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结果 新鲜羊膜组30例羊膜均成活,保存羊膜组29例成活,1例部分溶解,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翼状胬肉复发:新鲜羊膜组1例,保存羊膜组2例.睑球粘连者结膜囊形成,眼球运动正常.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伴溃疡者角膜上皮修复.结论 新鲜羊膜和保存羊膜均可以有效重建眼表,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防止睑球粘连.

    作者:唐孟林;杨铭;蒋玲月;邓玲;荣卫平;蒋文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全眼球冷冻保存角膜在穿透性角膜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长期全眼球冷冻保存角膜行穿透角膜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抽空房水,C3F8充填前房全眼球冷冻保存(-20℃)角膜行20例穿透角膜移植术,短保存时间为28d,长为133 d,平均39.6 d,本组20例患者,病灶范围均在8 mm以上,穿孔达(4~5)mm左右.结果 术后半年,角膜半透明5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1076.3celll/mm2,视力维持在数指/1尺,14例患者角膜混浊,视力手动~光感,其中5例患者半年后再次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在术后3 m时,发生继发青光眼,患者坚决要求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前房注气(C3F8)全眼球冷冻保存角膜使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活性,方法简便、易行,可为眼科急诊提供穿透角膜材料.

    作者:李冰;史静华;韩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单倍体半相合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视网膜病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主要也是有效的方法,甚至是治愈某些血液病的唯一方法[1].然而晚期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影响移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GVHD可以引起全身多种组织器官损害,眼部也不例外,多见于眼前段组织,眼后段的并发症报道甚少.我们遇一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半相合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双眼进行性视网膜病变,终导致盲目,兹报道如下.

    作者:王明明;刘国军;乌庆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改变,探讨移植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患者42例,于再次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术时取其排斥的移植片,进行免疫组化及HE染色,观察术后排斥反应的移植片中巨噬细胞、CD4+和CD8+细胞的浸润和分布、MHC-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介素受体-2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以及移植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42例移植片均有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并以新生血管周围更加明显;这些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和IL-2R;移植片的上皮和基质细胞中也有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角膜上皮细胞可表达TGF-β;所有移植片内皮细胞均不完整甚至大部缺如.结论 新生血管使免疫细胞进入移植片,破坏免疫赦免机制,与移植片免疫损害密切相关;免疫细胞和分子直接导致移植片免疫损伤,内皮细胞的严重损伤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作者:吕岚;张华;王兴翠;尚宏伟;张文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Smart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Smart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mart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47例(85眼),1周后复查,根据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I试验(STI),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2.68±1秒和4.25±1.89秒(p<0.01);2.治疗前后SchirmerI试验(STI)分别为3.42±2.62 mm和6.57±4.45 mm(p<0.01); 3.病人主观症状改善.结论 Smar PLUG泪点栓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具有明确的疗效,在临床上对于顽固性干眼可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陈丹;肖以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源性眼内炎的视力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源性眼内炎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源性眼内炎患者69例69眼.对年龄、性别、病因、病原学检查结果、既往治疗史、治疗前眼压情况、视力情况及手术治疗等因素与半年后视力预后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并发性白内障、是否行晶体摘除、手术前眼压和是否合并血管炎、术后1 w视力等因素被认为是与外源性眼内炎患者视力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并发性白内障p=0.045,wald值为1.616;血管炎p=0.086,wald值为3.654;是否行晶体摘除p=0.007,wald值为3.987;手术前眼压p=0.035,wald值为2.574;术后1 w视力p=0.001,wald值为3.668.结论 有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后脱残率较高.而行晶体摘除和合并血管炎者视力远期预后较差.术后1 w视力基本反应了半年以上随访的终视力.对于诊断明确的眼内炎及早行全玻璃体切除术.

    作者:田蓓;王绍莉;庞秀琴;于洁;张荷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冷超声乳化代替超声粉碎术摘除玻璃体腔内硬核

    目的 评价冷超声乳化术代替超声粉碎术治疗眼后段玻璃体腔硬性晶体核摘除的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5年8月,对15例玻璃体腔存有晶状体硬核的患者,做标准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三切口,先行后段玻璃体切割术,利用全氟化碳液(重水)浮起晶体核,再用20G的超声乳化针头,采用冷超声乳化程序,乳化清除晶体核,根据不同病情,分别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视网膜复位术、眼内异物取出术等.结果 所有病例晶体完成乳化摘除,无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出血,2例患者下方周边网膜有细小晶体皮质残留,1例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复位,巩膜切口无烧灼伤改变,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乳化机冷超声功能完全可替代超声粉碎机行眼后段玻璃体腔晶体核摘除,手术安全、实用、方便、快捷,特别实用于部分玻璃体切割机无超声粉碎功能者.

    作者:晏世刚;肖泽锋;黄慧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显微镜下放液、定位、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

    目的 总结显微镜直视下治疗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7例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7只患眼,先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然后在显微镜直视下完成排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裂孔定位、视网膜冷凝、检查裂孔位置,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一次手术后视网膜视网膜复位率92%(25只眼),仅有两只眼由于视网膜脱离需再次手术.末次随诊佳矫正视力和术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0.1者5只眼,占(18.5%),0.3-0.5者15只眼,占(55.5%),>0.5者7只眼,占(25.9%).未见到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显微镜下放液、定位、冷凝治疗非复杂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直视、效果良好等优点,尤适于初学者应用.

    作者:才娜;李石磊;刘菲;刘升强;李忠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非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56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散瞳验光配镜,弱视训练,遮盖非斜位眼.结果 56例完全功能治愈41例占74%,好转12例,占21%,无效3例占5%.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且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作者:付开岩;王娟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间接眼底镜联合显微镜下行巩膜扣带手术

    目的 探讨间接眼底镜联合显微镜行巩膜扣带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自2005年1月~2005年6月间对40例40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下行球结膜环形剪开、四直肌预置牵引线、巩膜外放液、巩膜缝线固定硅胶(或硅海绵)外加压块及环扎条带及缝合球结膜,在间接眼底镜下行视网膜裂孔定位及冷凝.手术后随访6 m~12 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8眼,1眼经补充光凝后视网膜复位,1眼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力提高33眼,不变6眼,下降1眼.结论 间接眼底镜联合显微镜操作巩膜扣带术,精确、可靠、创伤小、手术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

    作者:黄欣;赵培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213例213眼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其年龄、晶状体外伤性质、其他部位外伤情况及炎症反应程度,选择时机进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原则上是尽早手术,特别是儿童;伴角膜裂伤者,先缝合伤口,视情况进行一期或二期白内障手术;晶状体囊破口较小及挫伤性白内障,待皮质浑浊较充分后进行手术;外伤后炎症反应较重者,先控制炎症,于(1~2)w内手术;晶状体皮质膨胀突出于前房接触角膜及引起严重炎症反应或继发青光眼者,则立即进行手术.213眼中,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187眼,二期植入26眼,均为后房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视力0.05以上者占99.06%,0.3以上者占87.79%,0.5以上者占71.36%,1.0以上者占16.90%.结论 正确掌握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及时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复杂的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仍能获得较好的视力,并能促进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雷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囊膜嵌塞人工晶体21例临床观察

    现代白内障手术借助先进的设备、仪器能让一些以前不可能的事成为现实.单纯囊外摘除术后Ⅱ期人工晶体植入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前囊口完整而后囊破裂要植入一个稳定符合解剖的人工晶体一直是探讨的话题.囊膜嵌塞人工晶体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自2000年6月到2004年8月共行囊膜嵌塞人工晶体术21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岚;陈宗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和常规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guided LASIK,CW-G 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以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评价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近视球镜≤-10.00D,散光≤-2.5D)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手术均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T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微角膜刀采用Moria LSK-ONE气动平推刀,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VectorVision CSV-1000 HGT,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德国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手术光学区直径为(6.0-7.0)mm,波前像差分析为6 mm瞳孔直径.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 m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和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 m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有所恢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中(6 c/d)、高(12 c/d、18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明显好于常规LASIK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 m、3 m角膜彗差、球差均比术前增大,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较常规LASIK组增大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改善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作者:李颖;彭绍民;赵耀;原慧萍;于志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全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12例眼压控制良好,手术成功率为80%,3例再次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冻术+全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韶琳;王英;高志卓;尹元;刘晔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年龄组间歇性外斜手术效果的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时机.方法 (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缝线悬吊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33 cm和5 m斜视角及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眼位以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与高年龄组术后12 m正位率相同,术后两组间VEP双眼总和比值无差异.结论 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手术不一定必须在低年龄行手术矫正.

    作者:艾育德;朱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儿童弱视治疗前后VEP、ERG检查的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弱视治疗前后VEP、ERG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4例弱视儿童共100只弱视眼进行治疗前、后VEP,ERG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弱视儿童治疗前、后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A/L值均有显著改变(p<0.05),ERGb波潜伏期亦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提示视觉电生理检查作为客观的视觉功能检查法,对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毅;李海波;汪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原发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二例报告

    原发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常与先天性无虹膜症合并存在.由于虹膜的缺失及其强烈畏光与视力障碍等体征、症状特别引人注目,而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等带来的临床表现则容易被忽视.至今国内尚未见此病的文献报道,现将我们所见两例报告如下.

    作者:龚桦;龚向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旋核抛光法在后囊下性白内障术中的运用初步报告

    后囊下性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较为常见的类型,亦常合并有皮质或核的浑浊.这种类型的白内障在晶体核摘除后,其后囊下的浑浊常需用器械进行抛光处理,有引起后囊破裂之虞.笔者采用旋核抛光法对晶体后囊下的浑浊进行清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朝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眼眶良性间叶瘤一例

    高×男 54岁主因左眼球突出2年余,于2006年3月8日入院.患者2年前自觉左眼异物感,并发现眼内眦部有隆起,不疼,有时流泪,未经治疗.2月前,左眼球逐渐突出且出现复视,不疼,无恶心、呕吐,来本院就诊.入院时检查:一般情况好,视力:右眼1.0,左眼0.7(小孔0.9).左眼眶内侧缘可触及肿物约2.5 cm×1.5 cm,质软,边界清晰,无压痛.左眼球突出,突出度:15 mm(102 mm)22 mm,眼眶无压痛,角膜透明,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内转受限,眼底无异常.右眼外眼及眼底均无异常.角膜映光:左眼外斜10°.眼压:右眼20.55 mmHg左眼30.39 mmHg.眼B超示左眼球后上方鼻侧上部可见2.5 cm×1.6 cm×1.4 cm实性较高回声区,内部回声尚均匀,边界清楚,其左下为视神经,其内上部为眼眶遮挡,显示不清,其内见血流显示.印象:左眼球后实性肿物.CT提示:左侧眶内部软组织病变(图1,图2,图3).根据临床表现、B超及CT显示考虑可能为眼眶炎性假瘤,局部及全身给予激素和抗菌素治疗10天,未见好转.局部噻吗心安降低眼压.

    作者:冯桂玲;何素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免疫增强剂组合法眼周注射治疗麻痹性角膜炎三例

    麻痹性角膜炎可见于严重面瘫患者的病程中或病变后,多因三叉神经的支配和营养调节作用受到病变影响而使角膜的代谢发生障碍,导致防御能力下降,出现角膜干燥、角膜知觉减退或消失、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缺失、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易发生角膜穿孔,因此需要积极治疗以保护视功能.由于其病程长而迁延,目前治疗上主要是在积极治疗三叉神经麻痹(面瘫)等原发病的基础上,眼部使用多种抗生素滴眼剂、上皮润滑保护剂及湿房保护措施等以促进角膜缺损感染的愈合.现将我科半年中应用免疫增强剂眼周注射方法治疗(面瘫后)麻痹性角膜炎并取得明显疗效的3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平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继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非手术治愈一例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不管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必须手术治疗,使视网膜复位,这已成为常规[1];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可由高度近视、外伤、特发性黄斑裂孔或其它眼底病引起的黄斑裂孔而来,不管什么原因,已经出现了黄斑裂孔并已经发生了视网膜脱离,通常情况下就应该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使其复位,道理上是讲不通的[2].本文报告1例继发性黄斑裂孔,已发生了广泛视网膜脱离,预定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无意中发现药物治疗使视网膜完全复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杰;张劲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首诊眼科转移癌三例

    脉络膜转移癌比较少见,其发病率为1:15000-1:13000而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现的肺癌更是少见,笔者将1993-2005年所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洪丽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粘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后后弹力膜脱离出血一例

    在过去几年,粘弹物质小管切开术(viscocan-alostomy,VC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引起眼科医生的兴趣.其手术特点在于不穿透前房,房水通过前部小梁网及后弹力膜缓漫渗透,使眼内压下降,大大减少了小梁网切除手术后的并发症.而该手术罕见的并发症后弹力膜脱离出血(Hemorrhagic Detachment Descemet's membrane,HDDM)目前对其治疗的方式、时间尚有争议,但药物治疗此并发症尚未见报道.我们曾成功运用药物治疗粘弹物质小管切开术后发生HDDM一例,现将其临床治疗过程分析如下.

    作者:季建;蔡洁;南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癌首发虹膜转移一例报道

    患者女 67岁因右眼红20天伴视物不清及眼痛于2005年9月6日就诊于我科,视力:右眼0.25,左眼0.6,非接触眼压:右眼14.7 mmHg,左眼17.6 mmHg.右轻度睫状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Kp(-),Tyn(+),虹膜11点及1点方位可见两个灰白色结节,呈菜花样外观,11点处的结节较大,约6 mm×5 mm×5 mm,1点处结节较小,约3 mm×2 mm×2 mm,结节表面有细小血管,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瞳孔区虹膜不规则后粘连,晶状体前有少量色素沉积,小瞳孔下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赵素焱;闵燕;田彦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我科自2004年1月采用纯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共92例95只眼,均为原发型,男性55例,女性37例.右眼48例,左眼47例.胬肉超过角膜缘至瞳孔缘者82例,遮挡部分瞳孔者13例.

    作者:王明俭;梁静;付铁;高玉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结核性眼炎误诊为眼内肿瘤一例

    患者女 47岁因左眼红、视力下降20天,于2005年2月20日来诊.以前曾于当地医院诊为左眼结膜炎,给予氧氟沙星眼水点眼,无明显好转.患者否认以往有外伤、眼病史.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4(不能矫正).左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瞳孔及虹膜未见异常.右眼球结膜中度混合性充血,角膜后羊脂样KP散在分布于下方,虹膜肿胀,瞳孔颞上方1.0 0~4.00方位后粘连.初步诊断,左眼前部葡萄膜炎,给予丁胺卡那霉素0.05 mg氟美松3 mg左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共3日,局部点点必殊眼水、阿托品眼膏.病人眼红减轻,视力稍有提高,未再来院治疗.2005年6月,病人自感左眼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左侧头痛,故再次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光感,眼球中度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前房充满暗红色血液,眼内结构不能见,眼球轻度下陷.

    作者:侯承花;宋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睫状体囊肿合并强直性瞳孔一例

    患者女 20岁视近易疲劳两月就诊.两月前无意中发现双眼瞳孔不等大,出现视近易疲劳.无全身病及局部使用散瞳剂.查体:Vod1.2 Vos1.2 Jrl/30 cm.眼压OD16.7mmHg OS15 mmHg.角膜透明,中央前房深,右眼颞侧及左眼鼻侧虹膜局限性隆起,右眼>左眼,对应前房变浅.散瞳后,右眼9点钟可见一半透明样囊肿.瞳孔直径右眼5 mm左眼4 mm.直接及间接光反射消失.集合运动右眼瞳孔无变化,左眼持续较长时间集合运动瞳孔可有缓慢缩小.晶体透明,视盘边界清,C/D0.2黄斑中心反光存在.UBM示双眼周边前房夹角开放,右眼9点处虹膜局限性膨隆,呈球状1.7×0.2囊样回声与睫状突相连,囊内回声均匀.左眼9点处可见类似囊样回声0.5×0.6.全身检查:神经系统正常,膝反射减弱.诊断:睫状体囊肿合并强直性瞳孔,处理:定期复查眼压.

    作者:沈蕾;张北平;黎育圃;罗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其致盲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病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膳食结构改变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近年来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毛新帮;赵菊莲;游志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药物治疗与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夜盲和周边视野的丧失,终导致中心视力的丧失.RP全世界发病率为1/3500,它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占15%~2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占20%~25%,X染色体连锁遗传(XLRP)占10%~15%,散发型占40%~45%[1].近来在药物治疗及基因治疗RP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就对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解正高;吴星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新型免疫抑制剂霉粉酸酯在眼科的应用

    霉粉酸酯(又名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娆悉(cellcept)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体内其主要作用机理是脱脂后形成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霉粉酸(MPA),MPA具有非竟争性、可逆性抑制嘌呤核苷酸经典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阻断DNA的合成,选择性作用于T、B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1].虽然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环孢霉素A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在控制眼部炎症时显示了明显的疗效,但由于其副作用和个体的耐受性不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MMF在治疗眼部炎症时应考虑:(1)能否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前述免疫抑制剂或降低它们的剂量;(2)对前述免疫抑制剂因副作用不能应用的患者是否更有效;(3)在治疗严重眼部炎症时,其副作用有哪些.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综述了MMF在治疗眼部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道卫;杜秀娟;刘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性激素在干眼症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干眼症概述干眼(dry 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在目前的眼科文献中,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e sicca,KCS)也被用来表示干眼,它是从眼表上皮病理改变的角度描述干眼的名词.为了统一,1996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组将dry eye与KCS作为同一概念,均称为干眼[1].

    作者:潘兰兰;贾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细菌性角膜炎角膜中HF-κB的活化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k 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急性细菌性角膜炎大鼠角膜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两者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绿脓杆菌脂多糖(LPS)建立急性细菌性角膜炎大鼠模型,模型制作前30 min将生理盐水和PDTC分别注射于大鼠球结膜下(分别为炎症组;PDTC预处理组),在模型制作后0.5 h、1 h、3 h、6 h、12 h、24 h、及72 h时,分别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表现并给予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角膜组织中NF-κB的活化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角膜组织内ICAM-1 mRNAR的表达.结果 应用PDTC预处理后,PDTC预处理组大鼠的角膜炎症状、角膜组织的损害均较炎症组明显减轻;ICAM-1 mRNA的表达也较炎症组明显降低,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DTC预处理组的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炎症组.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ICAM-1在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有效减轻角膜炎症,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 B活化,进而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有关.

    作者:陈国玲;吴欣怡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眼座置换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座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23眼眼座植入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行眼座置换术,术后门诊随访6 m,对患者临床资料及门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座置换的原因为眼座暴露12例,上眶区凹陷3例,感染3例,结膜 窦道3例,眼座移位1例,单纯眼座材质问题1例.12例患者接受眼座取出同期HA眼座植入术,11例患者行眼座取出Ⅱ期HA眼座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眼窝凹陷完全矫正,1例患者结膜窦道复发,3例患者术后存在结膜囊狭窄.结论 眼座暴露是行眼座置换术的主要原因;眼座置换术是处理眼座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毕晓萍;范先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仪行LASE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256例460眼,平均术前等值球镜为-7.21±3.56 D(-5.00~-11.00 D),平均角膜厚度522 μm(462~530 μm),观察术中及术后上皮瓣厚度、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症状、屈光度和角膜混浊程度,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8例出现上皮下混浊1级,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角膜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戴接触镜有关,与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手术后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

    作者:刘畅;贺美;屈淑娥;丁清;莫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