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追;许喜泳;李银萍;陈海华;陈志桥;肖斌
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PCa)发病率明显增加,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已跃居第三位.临床上常遇到PCa被误诊的情况.为了提高PCa诊断率,现将我院1991~2003年误诊的12例PC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冯强;董明驹;张小平;王志新;张大虎;陈怀波;郭永连;丁智勇;石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iachomatis, CT)是发达国家常见性病的致病菌,新生儿CT结膜炎和肺炎均很常见.现将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85例新生儿CT感染报道如下.
作者:涂菊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即血清-腹水白蛋白浓度的差值.近年来国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SAAG对腹水病因诊断的准确率远远高于传统定义的渗漏概念的腹水总蛋白(AFTP).我们通过对85例腹水患者的研究,探讨SAAG与AFTP在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高晓阳;时昭红;杨家耀;吴玉芳;李轶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功能障碍导致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 GERD的发病率高,在西方国家约有20%~40%的成人常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的患病率亦达7%~15%.我国对部分地区成人调查资料统计,GERD的患病率为5.77%,RE为1.97%,但估计实际患病率更高.
作者:王邦茂;陈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破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对于腹腔镜操作新手.我院于1997年8月开展LC术以来,已有5 200例行该术,其中出现胆囊破裂105例,现将破裂原因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熊仁海;莫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慢性炎症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促进了针对炎症不同靶向生物治疗的发展,许多慢性肠道炎症、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生物疗法已被评价.证明对CD有效的生物制剂包括TNF(infliximab、CDP571)、白细胞黏附分子α 4整合素(natalizumab)的单抗,其他一些生物制剂尚未充分证明,包括p55TNF结合蛋白(奥那西普)、干扰素(IFN)-α、IFN-β-1α、抗IFN-γ抗体、抗IL12抗体、p65反义寡核苷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IL2受体抗体、上皮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2(repifermin)、人生长激素、抗CD4抗体和抗α4β7抗体.
作者:梁红亮;欧阳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的趋势.应用动物模型对于探索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评价诊断方法、筛选防治药物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作者:陈志芬;邓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耐药结核杆菌细胞中脂肪酸的化学组分改变.方法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标准的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弱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a株)、人工诱导的耐对氨基水杨酸钠(100 μg/ml)和耐硫酸链霉素(100 μg/ml)的H37RV株及11株临床的分离的结核杆菌敏感株和耐药株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列出了7个脂肪酸特征比值.其中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C16:0/C16:1低,为5:7,与其他菌株有明显区别;C20:0/C24:0,C20:0/C26:0是弱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a)的2倍.结论耐药结核菌脂肪酸的分析,可以提供与结核菌耐药性有关的特征比值与色谱峰,可用于临床耐药结核菌株的鉴别.
作者:程冬娥;曾昭睿;吴采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28例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采用4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28例中24例成功完成LC,4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上腹部有手术病史的患者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基本可达到常规LC的效果,但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中转率较高.
作者:梅拥平;陈一峰;孙春荣;徐航;陈汝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老年大鼠勃起功能及阴茎海绵体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纤维数量的改变.方法 16只雄性SD大鼠按不同月龄分为年轻组(3个月龄,8只)和老年组(18个月龄,8只),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评价其勃起功能,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阴茎组织中nNOS神经纤维的数量.结果与年轻组相比,老年组大鼠勃起次数及勃起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中nNOS神经纤维的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老年大鼠的勃起功能明显下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阴茎海绵体组织中nNOS神经纤维的数量减少有关.
作者:黄兴;胡礼泉;田斌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损伤组和地塞米松组.用内毒素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地塞米松组同时注射内毒素和地塞米松,注射后2 h处死动物.观察形态学变化并分别测定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iN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损伤组肺组织MDA、NO含量和iNOS 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地塞米松组肺组织MDA、NO含量和iNOS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结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iNOS mRNA大量表达,导致内源性NO爆发式产生,从而介导肺损伤.而地塞米松能显著减轻其损伤作用.
作者:余追;许喜泳;李银萍;陈海华;陈志桥;肖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手术治疗效果较药物及131I显效快,疗效可靠持久,手术作为中重度甲亢的首选疗法已成共识.现结合本组病例就该病有关诊断、治疗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廖洪明;向世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病.传统认为GERD的发展过程是:非糜烂性食管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1],目前这一观点受到挑战.晚近Fass等[2]提出RE、NERD、和BE为GERD发病的3个独立类型,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较少发生相互转变.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对深入研究GERD的诊断和采取个体化治疗皆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清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当归对肺间质纤维化胶原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模型、当归、激素及对照组,前3组经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后当天开始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当归、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照组气管内灌入及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第7、14、28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5只,右肺进行HE染色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出现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当归组及激素组明显轻于模型组,第7、14 d各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别,第28 d当归组及激素组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当归能有效地减少模型大鼠肺间质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有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叶燕青;徐启勇;杨亦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十二指肠是消化道疾病高发部位,十二指肠镜检查在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 856例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十二指肠疾病的认识,正确评价十二指肠镜检查对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颜文娟;黄梅芳;周玉玲;陈晓娟;邓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80年代后期以来,新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导致病原菌的感染类型、种类、耐药谱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我们对1987~2003年我州住院患者检出病原菌及药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解生;廖明凤;崔显念;王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十二指肠息肉少见,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临床易误诊误治,尚未见国内大宗病例报告.我们对十二指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周静平;邓长生;黄梅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脂肪液化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高温季节,肥胖患者为甚,发生率约为15%~20%,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从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外科医生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开始利用微波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尹火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胫骨骨折骨不愈合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并发症,大多需要手术治疗.1997年8月~2001年11月,作者应用国产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骨不愈合16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尹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CD44V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内膜与正常内膜中的表达,研究CD44V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与1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CD44V6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同期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1),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CD44V6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粘附分子CD44V6高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慧;张向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