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阳;时昭红;杨家耀;吴玉芳;李轶西
目的探讨当归对肺间质纤维化胶原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模型、当归、激素及对照组,前3组经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后当天开始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当归、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照组气管内灌入及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第7、14、28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5只,右肺进行HE染色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出现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当归组及激素组明显轻于模型组,第7、14 d各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别,第28 d当归组及激素组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当归能有效地减少模型大鼠肺间质中胶原蛋白的含量,有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叶燕青;徐启勇;杨亦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功能障碍导致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 GERD的发病率高,在西方国家约有20%~40%的成人常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的患病率亦达7%~15%.我国对部分地区成人调查资料统计,GERD的患病率为5.77%,RE为1.97%,但估计实际患病率更高.
作者:王邦茂;陈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过敏性紫癜(HSP,又称舒亨综合征)为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其主要病变是广泛的无菌性小血管炎,病程与凝血反应增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有关.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病程易迁延、反复,常累及肾脏等重要脏器.本研究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HSP,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陈利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小儿白内障患者87例(103眼),年龄2~14岁.手术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后囊夹持,术后随访1~36(平均7.8)个月.结果术后视力>0.05者83眼,0.1~0.3者66眼,佳校正视力>0.5者26眼,其中脱盲率80.6%.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葡萄膜炎(31.1%)、后发障(30.1%)和角膜水肿(9.7%)等.结论及时摘除小儿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联合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后囊夹持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功能,减少小儿后发障的发生率.
作者:肖泽锋;邢怡桥;赵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即血清-腹水白蛋白浓度的差值.近年来国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SAAG对腹水病因诊断的准确率远远高于传统定义的渗漏概念的腹水总蛋白(AFTP).我们通过对85例腹水患者的研究,探讨SAAG与AFTP在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高晓阳;时昭红;杨家耀;吴玉芳;李轶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破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对于腹腔镜操作新手.我院于1997年8月开展LC术以来,已有5 200例行该术,其中出现胆囊破裂105例,现将破裂原因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熊仁海;莫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手术治疗效果较药物及131I显效快,疗效可靠持久,手术作为中重度甲亢的首选疗法已成共识.现结合本组病例就该病有关诊断、治疗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廖洪明;向世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iachomatis, CT)是发达国家常见性病的致病菌,新生儿CT结膜炎和肺炎均很常见.现将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85例新生儿CT感染报道如下.
作者:涂菊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中,吻合口瘘是术后严重、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报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4%~12%之间,其病死率约50%[1,2].1990年3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手术切除食管癌、贲门癌226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7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俊;郭路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脂肪液化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高温季节,肥胖患者为甚,发生率约为15%~20%,可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从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外科医生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开始利用微波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尹火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反流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引起食管炎.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胸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主要指胸骨后痛.GERD和NERD引起的胸痛常称为非心源性胸痛(non cardiac chest pain, NCCP),即指由胃肠道、精神及肌肉骨骼等疾病引起的胸痛.病因包括:食管源性胸痛、消化性溃疡、精神障碍、肋间神经炎、胸膜炎等胸壁局部肌肉筋膜软骨的疾患.
作者:霍继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在西方国家,GERD十分常见,人群中约10%~20%有反酸、打呃、反食、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与西方相比,亚洲GERD的发病率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其中非典型表现者占有较大比例[1].
作者:万远太;王天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耐药结核杆菌细胞中脂肪酸的化学组分改变.方法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标准的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弱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a株)、人工诱导的耐对氨基水杨酸钠(100 μg/ml)和耐硫酸链霉素(100 μg/ml)的H37RV株及11株临床的分离的结核杆菌敏感株和耐药株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列出了7个脂肪酸特征比值.其中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C16:0/C16:1低,为5:7,与其他菌株有明显区别;C20:0/C24:0,C20:0/C26:0是弱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a)的2倍.结论耐药结核菌脂肪酸的分析,可以提供与结核菌耐药性有关的特征比值与色谱峰,可用于临床耐药结核菌株的鉴别.
作者:程冬娥;曾昭睿;吴采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80年代后期以来,新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导致病原菌的感染类型、种类、耐药谱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我们对1987~2003年我州住院患者检出病原菌及药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解生;廖明凤;崔显念;王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病.传统认为GERD的发展过程是:非糜烂性食管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1],目前这一观点受到挑战.晚近Fass等[2]提出RE、NERD、和BE为GERD发病的3个独立类型,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较少发生相互转变.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对深入研究GERD的诊断和采取个体化治疗皆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清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右肺中叶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大支气管本身病变或管外受阻塞,引起右肺中叶不张,或并发炎症实变(但不包括中叶大叶性肺炎)的一类疾患的通称.临床常见征象为右肺中叶不张.依据X线的表现和(或)肺部CT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而确定病因,则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的诊断价值大.现将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12月收集的110例右肺中叶综合征患者的纤支镜诊断分析如下.
作者:谢圣芬;田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肠内或称经肠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可满足、超过或补充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方式[1].自1957年Greenstein等为宇航员开发要素膳以来,肠内营养有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研究增多,发现EEN不仅安全、可行,且有较多优势.现对EEN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江;刘斌;侯宇;郑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器官移植的成功是医学史上重大成果之一,这种成功得益于移植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及越来越多有效且低毒副作用的免疫抑制方法的涌现.但感染、自发性肿瘤、代谢紊乱、药物毒副作用及无法长期有效控制排斥反应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目前所有的免疫抑制方案.我们就如何应用小量的免疫抑制剂来诱导受体特异性低应答,而终寻求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抗原无反应的耐受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谢昀;陈振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组织损伤或症状,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包括烧心和/或反酸,胸骨后疼痛,常见于餐后.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GERD的关系倍受关注.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看,HP究竟是GERD的防御因子抑或攻击因子,意见尚不统一.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体会,试从三个方面阐述两者间关系.
作者:许桦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PCa)发病率明显增加,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已跃居第三位.临床上常遇到PCa被误诊的情况.为了提高PCa诊断率,现将我院1991~2003年误诊的12例PC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冯强;董明驹;张小平;王志新;张大虎;陈怀波;郭永连;丁智勇;石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