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附28例报告)

温增庆;杨甲梅;吴孟超;陈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上消化道大出血, 治疗方法, 报告, 手术止血, 重度食管静脉曲张, 患者, 肝动脉栓塞化疗, 无水酒精注射, 术后复发, 肝功能, 非手术, 病死率, 资料与方法, 血常规检查, 门静脉癌栓, 肿瘤晚期, 止血药物, 止血技术, 诊断依据
摘要:原发性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大多数因肝功能差或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止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近来随着止血药物的进展和非手术止血技术的完善[2],出血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8例患者行非手术止血,除3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8~76岁。28例肝癌的诊断依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其中无手术指征者12例,术后6例,术后复发10例。肿瘤伴门静脉癌栓12例(其中主干癌栓6例)。15例患者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余为中度或轻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0例。出血前血常规检查:轻度贫血(Hb 90~120 g/L)16例,其余无贫血:平均血小板数量为70×109/L。PT正常18例,延长10例,长达6 s。出血诱因:食物不当所致6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出血2例,1例发生在无水酒精注射(PEIT)后,4例在气候骤然变冷时出血,其余出血诱因不明。出血情况:大量呕血为主,出血次数少1次,多达5次,8例患者首次出血即出现休克。1.2 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的疗效,并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A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B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并保留灌肠(C组),各治疗45例腹泻病患儿。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88.89%、95.56%。B组、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疗效构成比不同,C组显效率高于B组(P<0.05)。结果说明:思密达可以提高小儿腹泻病常规治疗的效果;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亦有影响。

    作者:李晓宁;赵秀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鳞癌PCNA表达及DNA倍体与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为了研究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细胞的增殖潜能与癌转移的关系,应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宫颈鳞癌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同时用图象分析技术对其 DNA含量指数(DI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NA表达、DI值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 转移均 有关(P<0.05或P<0.01);PCNA与DI呈正相关(P<0.01)。提示高的PCNA表达 率及高的DI值(高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常提示宫颈鳞癌的低分化和高转移能力。

    作者:马俊华;熊艳;汪必成;熊永炎;林宜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探讨(附203例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统称为炎症性肠疾病(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较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10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保守治疗为调节炎症介质及机体免疫等。适时的外科治疗可减少合并症,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203例,总结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1月~1999年12月间共收治IBD 203例,其中UC 123例,CD 80例,男112例,女91例,年龄12~72(平均47.5)岁,以Lennard-Jones标准为诊断标准[1,3,4]。1.2 临床表现腹痛163例(占病例总数的80.29%,后同),腹泻172例(84.73%),血便78例(38.42%),腹部包块22例(10.84%),发热56例(27.59%),食欲下降62例(30.54%),消瘦31例(15.27%),少数病例有贫血、水肿、呕吐、腹胀等症状;有2种症状者占3/4,3种以上症状占1/2,4种以上症状者约1/4。X线平片对急性发病的诊断率62%(急性肠梗阻、穿孔、内瘘形成、中毒巨结肠等),气钡双重造影诊断149例(73.40%),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157例(77.34%)。1.3 治疗 203例中67例经手术治疗,手术率33.01%,手术治愈率98.51%,术后复发率1.49%,保守治疗复发率50.73%,手术指征:穿孔8例,腹腔肿物22例,消化道出血6例,内瘘及脓肿形成7例,恶变3例,肠梗阻24例,腹膜炎10例。手术方式:左半结肠切除术17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1例,肿物切除术1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3例,肠造口术6例。

    作者:刘宝林;戴显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麻醉心搏骤停1例

    我院1999年4月,对1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患者,术中发生心搏骤停进行了及时抢救,复苏良好,现报道如下。1 病例 患者,女性,44岁,因子宫肌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术前检查心电图正常,术前用药肌注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于L2~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方置管3.0 cm,置管时稍感不畅,回抽无脑脊液。注入1.5%利多卡因5 ml,阻滞平面为T10~L1,10 min后再经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13 ml,阻滞平面为T6~S3,开始手术后麻醉效果好,间隙30 min后,又注入1.0%利多卡因加0.25%丁卡因合剂12 ml,同时上腹腔自动拉钩。追加合剂10 min后,ECG显示心率迅速减慢(由90次/min直至30次/min),血压由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开始下降后突然测不到,心搏停止,ECG呈一直线,立即胸外心脏按摩,面罩加压给氧人工呼吸,静注麻黄碱15 mg,阿托品0.5 mg,肾上腺素0.5 mg,地塞米松10 mg。心搏停止约1 min后心跳恢复,心率由50次/min慢慢升至150次/min,血压增高至110/70 mmHg,患者神志消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头部降温、脱水、纠酸等治疗。90 min后出现皱眉,角膜反射恢复,110 min后出现自主呼吸,2 h后神志清楚,阻滞平面达T1,以后逐渐下降,2 h 30 min时患者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而拔管。

    作者:刘绪雄;丁燕红;孟月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TXB2、6-酮-PGF1α及vWF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失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作者:黄智铭;韩清锡;林秀英;胡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勃起生理学研究进展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临床男科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病率亦报道不一。近年来随着男科学的深入发展,有关ED的流行病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使得对男子性功能障碍有了较好的理解。1 ED的流行病学1.1 ED的发生率与发病率因对ED理解不同,ED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不同结论。同时,信息采集的时间段和调查的人口数亦影响流行病学评估。早在1948年Kinseg等首次对美国15 781名10~80岁男子性功能进行报道,认为小于30岁男子ED发生率<1%,小于45岁<3%,45~55岁为6.7%,65岁约为25%,而在80岁达80%。但在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5岁以下者有4 108人,而55岁以上者仅306人,故对该年龄流行病学的结论有学者提出质疑。 1949年以来,较多研究调查了小范围人口ED发生率。Spector和Careg[1]总结了1948~1988年23项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性ED发生率为4%~9%。 1995年Jonler等[2]报道了较大范围人口ED发生率,并研究了年龄、种族、地理位置对ED的影响。该研究在疑患有前列腺癌的40岁以上男子中进行。在来自威斯康星、纽约、新泽西的1 517名接受调查人群中,白种人1 068名(70.4%),黑种人378名(24.9%),西班牙人47名(3.1%),阿拉伯人18名(1.2%),其它种族人6名(0.4%)。该人群中129名(8.5%)近12个月里无性勃起,1 388名近12个月里有勃起能力,其中172名(12.4%)在5次性刺激中勃起不到1次,273名(19.7%)勃起不到2次。他们还发现ED发病率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且与低劣的生活质量呈明显正相关(P<0.001)。同时该研究显示ED发病率与种族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有意义的是55岁以下男子中威斯康星发病率较纽约、新泽西高,但其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关系却不如纽约、新泽西明显。因该群体未经随机抽样,故其结论尚不足以反映整个人口情况。

    作者:秦建国;王可兵;胡礼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克罗恩病治疗现状

    克罗恩病(CD)原称克隆病,在欧美国家常见,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5/10万和50/10万,近年来有增长趋势。而该病在远东的发病率也在增长,且CD在东西方人种中的差别已受到关注。我国缺乏有关流行病学资料,国外报道CD男女发病率相近或女多于男(1.6∶1),国内组均男多于女(1.2~1.6∶1)。国外CD好发年龄为15~30岁,国内发病高峰为20~40岁,病程缓慢。现就其治疗现状作一概述。1 非手术治疗1.1 营养疗法其基本原则首先是让肠道休息,同时既补充能量又避免食物抗原的作用。营养剂由低脂肪高热量易吸收物质所构成。营养疗法包括经肠成分营养、经肠半营养态物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由于营养疗法的应用,加速了病情的缓解,对术后再发的预防也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成分营养疗法,可在住户内进行,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及医疗开支,因此受到临床的重视。但营养疗法很大的一个问题是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aulity of life, QOL),另外,长期使用可造成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及肠道生理功能的退化等问题。1.2 药物疗法在SASP继续使用的同时,近年来,开发使用了SASP的有效代谢产物5-ASA制剂,由于去掉了SP结构,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疗效增加,而副作用不增加。可用于活动期治疗,缓解期的维持,术后复发的预防及激素的减量。但由于快速在小肠吸收,不能以足量到达病变部位,是其不足之处,目前正在不断开发其新的剂型。另外口服法与灌肠法结合使用可能提高疗效。一些新型激素也正在研制中。Budesonide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因其能迅速在肝脏内失活,故虽有很强的肠道内抗炎作用,全身激素样副作用却很少。在欧美更注重药物疗法。 目前抗TNF-α抗体、IL-2抗体、抗(CD)4抗体、IL-10,TNF及白细胞去除疗法等已在国外开始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结果。

    作者:赵涛;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并发症

    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炎症性肠病患者除了慢性肠道疾病外,还有肠外表现,如累及关节(周围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这些肠道和肠外的表现,继发性的疾病并发症可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已存在,也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为了便于理解,将这些并发症分为肠道和肠外两类。1 肠道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具有不同的肠道并发症。这一事实可作为Crohn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存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一假说的论据。炎症性肠道并发症的特异性有时甚至可用于未定型结肠炎的分型,如肠瘘的存在支持CD病的诊断;有的肠道并发症具有交叉性,如肠道大出血可见于UC和CD病,大肠狭窄有时也可见于UC。1.1 CD CD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时在整个病程中可发生数次。CD常见的肠道并发症是肠狭窄和肠瘘,与其浸润肠壁全层有关。肠穿孔虽较少见,但可威胁到生命并和病死率有关。曾提议根据反复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将CD病分成不同的亚型,即穿孔型(或穿透型,或瘘道型)和非穿孔型(或狭窄型,或疤痕型)。这一提议的支持者认为穿孔是一更严重的事件,其严重性超过了可能存在的狭窄。反对者认为穿孔通常与狭窄有关。事实上有关细胞因子表达的资料显示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别,支持两种亚型的存在[1]。

    作者:许丽莉;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急重症。近年来尽管导致CHF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手段在不断地增加,然而CHF的发病率、患病率却有增无减。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一则反映了人群中7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在不断上升(因年龄是发生CHF危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二则可能是因对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等的有效治疗而使其死亡危险性降低,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生存,但他们仍有发生CHF的危险。CHF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它的发病率增加,而同时也可能反映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据统计,CHF或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在25~75岁的人群中占3%,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超过10%。CHF与心肌梗塞一样,已经是患者入院的常见原因。诊断为CHF的患者,有一半在4年内死亡,而严重的有一半在1年内死亡。心功能Ⅱ、Ⅲ、Ⅳ级的CHF患者的年病死率分别为7.1%、17.2%和24.9%;猝死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3%、59%和64%。此外,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治疗CHF的有效措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医学疾病治疗模式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要求CHF的治疗手段不仅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临床和实验检查参数,延缓CHF的进程,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循征医学(evidence medicine)是评价各种CHF治疗措施利弊的有效武器。 因此,笔者将在回顾人们对CHF的认识历程及治疗观变化的基础上,简述交感-肾上腺系统(SNS)在CHF发生中的地位,总结现有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对β受体阻滞剂在CHF中的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附28例报告)

    原发性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大多数因肝功能差或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止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近来随着止血药物的进展和非手术止血技术的完善[2],出血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8例患者行非手术止血,除3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8~76岁。28例肝癌的诊断依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其中无手术指征者12例,术后6例,术后复发10例。肿瘤伴门静脉癌栓12例(其中主干癌栓6例)。15例患者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余为中度或轻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0例。出血前血常规检查:轻度贫血(Hb 90~120 g/L)16例,其余无贫血:平均血小板数量为70×109/L。PT正常18例,延长10例,长达6 s。出血诱因:食物不当所致6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出血2例,1例发生在无水酒精注射(PEIT)后,4例在气候骤然变冷时出血,其余出血诱因不明。出血情况:大量呕血为主,出血次数少1次,多达5次,8例患者首次出血即出现休克。1.2 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温增庆;杨甲梅;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善得宁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我们于1996年3月~1999年3月应用善得宁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在1 000 ml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为22~64(平均4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其中21例伴有因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100次/ min及收缩压≤12 kPa等。30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或胃管抽取胃内容物证实。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1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尿毒症合并广泛糜烂性胃炎伴出血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 30例中,13例先用西米替丁或法莫替丁并加用一般止血药物经24 h治疗,出血仍未控制、呕血或黑粪反复发生者而改用善得宁治疗;1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因有中等量以上腹水,肝功能差,而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先用脑垂体后叶素、立止血、维生素K1、止血敏等止血药物治疗12~24 h后出血仍无明显好转者,而改用善得宁治疗。1.2 治疗方法先以善得宁(sandostatin,瑞士山德士药厂生产)0.1 mg加入10%葡萄糖中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4 mg置于5%葡萄糖1 0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24 h内滴注完毕,持续维持3~7 d。治疗过程中仍注意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等,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脉博、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出血情况(包括呕血、便血及大便潜血试验),同时注意观察善得宁应用的毒副作用。1.3 疗效判断下述4项任何一项成立即认为出血已止:①经治疗后呕血、便血停止,症状明显好转,血压恢复正常;②大便转黄,大便潜血转阴;③胃镜证实出血已止,溃疡面无新鲜出血征象;④胃管引流无血液且变清。24 h内止血为显效,72 h内止血为有效,如有用药3 d之后仍有出血现象发生系为无效。经治疗后出血停止,但停药后又有出血征象或胃镜、胃管又有新的出血称为再出血。

    作者:陈方村;何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精神因素诱发哮喘4例

    支气管哮喘除了常见的诱因如花粉、屋尘、螨等以外,还有一些人们不常注意到的或未认识的病因。我们遇到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均为1990~1998年间的门诊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6~45(平均26.75±12.62)岁。诱发因素分别为学习紧张(如考试前)、财务人员每月末的结帐工作、与家人发生争执以及观看出现紧张场面的电视过程中。发作均为突发型,且治疗反应良好,经短时间的平喘、抗炎症治疗均可以缓解。2 讨论 精神因素诱发哮喘的发病率目前尚未见明确报道。本组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性别比为2∶2,而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为26.75岁,认为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有关。在本组病例中的发病特点显示了突发型的规律,这些患者在发作后极短时间内即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心跳停止、呼吸性酸中毒,甚至伴发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但这些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1]。本组特点与文献报道相似。

    作者:林红伍;孙红;李祖同;于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近视眼视网膜的影响

    为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的影响,将出生6 d的小鸡随机分组,分别于左眼玻璃体内注射30 μl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甲酯(L-NAME),缝合左眼。6 d后,剪开缝线,检影验光后摘除眼球,进行光、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睑缝合诱导小鸡形成近视,视网膜RPE细胞胞质内含有外节膜盘片断的吞噬体明显减少;注射高浓度L-NAME减轻了上述改变。结果表明,玻璃体内注射L-NAME对鸡眼近视网膜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扬;袁燕;文冠华;易明望;管志华;蔡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癌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疾病诊治的机械性肠道准备现状

    结、直肠检查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一般分机械性和药物准备,前者是为了清洁肠腔内的粪便,后者是为了减少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把手术的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到低限度。清洁的肠道是成功地施行手术、减少并发症,以及顺利地进行纤维结肠镜(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条件。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应是安全、有效、价廉、方便、副作用小及对肿瘤刺激小。但目前尚无满足以上要求的方案。 1997年Nichols等[1]就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情况,在北美进行了调查研究,被调查医师均采用MBP,其中使用聚乙二醇(PEG)占70.9%,磷酸钠(NaP)(或加用bisacodyl)占28.4%,传统的限制饮食、应用泻剂+灌肠者占28.4%。在澳洲肠镜检查前,使用PEG多[2]。目前肠道准备的方法虽多,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种,并各有其优缺点,现分述如下。1 等渗洗肠液法 由于传统的MBP(如泻剂、灌肠等)有效率仅70%[3],而且操作不便,患者痛苦大。为提高肠道准备效果,70年代初开始用电解质全消化道灌洗液行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4]。配方为1 000 ml冷开水中加入氯化钠6.0 g、碳酸氢钠3.0 g、氯化钾0.75 g,总量3 000 ml。于术前晚2 h内口服完,勿需灌肠,第2天上午手术。该法安全、简单,肠道清洁度好。适用于无肠梗阻、无便秘者。但口服量较大,并且水分吸收明显,体重可增加0.6~3.3 kg[5],对血容量及电解质有轻微影响,故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有潜在危险,不宜应用。而且味道差、饮水量大,患者不易接受。

    作者:谢松;孟荣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服甘露醇在大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大肠肿瘤手术、术前必须行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既费时间,操作又复杂,也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又有医源性肿瘤扩散的可能。近3年来,我们采用口服甘露醇在部分大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代替传统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中位年龄47岁(28~71岁);直肠肿瘤47例,结肠肿瘤11例;恶性肿瘤52例,良性肿瘤6例,均经病理证实。全组均无肠梗阻表现。1.2 方法患者术前3 d每日3次每次口服灭滴灵0.4 g,术前2 d进半流汁饮食;术前1 d进流汁饮食,静脉补液2 000~2 500 ml,下午2时开始口服甘露醇混合液(25%甘露醇注射液500 ml,生理盐水500 ml,氯化钠6 g,氯化钾3 g,庆大霉素注射液18万U),在2 h内分4次服完。2 结果 本组58例,有效57例,有效率98.28%,无效1例。有效57例患者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后1.5~3 h出现肠蠕动加快,肠鸣音增强,并开始腹泻,直至排出清水样便,一般持续3~4 h自动停止。腹泻次数7~12次,此57例患者术中肠道内均未见食物残渣及粪便。无效1例为中段直肠癌患者,在服完甘露醇混合液后5 h未出现腹泻,且肠鸣音无增加,后加服50%硫酸镁口服液50 ml,仍无效,再予传统肥皂水灌肠,亦未排除大便,直至24 h后患者才开始腹泻,故而延期手术。此例患者是否为特殊体质,有待研究。

    作者:陈家宽;胡卫东;胡铭柏;张峰;张俊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安定与宫术安栓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为了探索人流术止痛、宫颈扩张及降低人流综合症发生的有效方法,1995年1月~1997年1月,我们对900例人流患者术前使用安定及宫术安栓,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900例中,初孕未产妇431例,部宫产妇87例,顺产妇382例。年龄在20~40岁,孕周6~10周。1.2 方法将900例人流术的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A组(安定组)300例;B组(宫术安栓组)300例;C组(对照组,即未用药组)300例。3组间初产妇、顺产妇及剖宫产妇构成无差异性(P>0.05)。 手术由固定的专职人员操作,有专人负责观察。A组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常规消毒后,用棉签蘸安定液插入宫颈管内,1~3 min后进行手术。B组于术前15 min由专职人员指导患者将宫术安栓塞入肛门内2 cm深度。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 及秩和检验2 结果2.1 术中各组出血量术后将负压瓶内血液及胚胎用滤勺过滤后分别从量杯测量。经χ2 检验,3组出血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明桂珍;邬东平;漆林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在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1989~1997我院应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结合中重度血液稀释,施行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1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6.30岁,平均体重20.50 kg。患儿有严重的右心室出口狭窄且有经心室间隔缺损的右至左分流时造成的发绀现象以及红细胞增多症。术前有营养不良6例,右心功能不全1例。手术方式有单纯心内补片、行肺动脉瓣下流出道加宽补片及跨瓣带单瓣加宽补片等。 使用美国Stotupt Shiley人工心肺机及广东微检过滤器,应用国产西京Ⅱ型氧合器。预充液主要成份为乳酸林格液,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钾、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pH达到正常范围。术前血球压积(HCT)平均值为0.61±0.07。大多数病例应用无血预充,预充液中加入血浆300~600 ml,稀释后HCT为0.25±0.05,血球压积不低于术前的60%。转流开始时缓慢开放上、下腔引流管,待血液与预充液充分混合后再降温,水温与鼻咽温差控制在15 ℃以内。在阻断主动脉前,减少流量可使主动脉暂时软缩,有利于手术操作和提高安全性。鼻咽温度降至26~28 ℃时阻断主动脉,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以后每隔25 min重复灌注。鼻咽温度22~24 ℃时维持流量30~40 ml/(kg*min)。当心内手术操作进行到2/3时即可全身复温。在心内手术操作完毕时鼻咽温度可恢复到30℃以上。复温时水温与鼻咽温应<12 ℃,复温后随水温升高逐步提高流量,并给予利尿剂。主动脉开放前或后给予白蛋白或库血。辅助循环时间约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停机后给速尿10~20 mg,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使术后4~6 h出入量基本平衡,红细胞压积恢复至0.40~0.55。

    作者:付水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术创面持续大量渗血的原因及防治(附3例报告)

    术中创面渗血颇为常见,通常采用纱布压迫即能止血。术中广泛创面渗血—“冒汗”样出血,出血量既大,持续时间又长,常用止血方法及止血效果不佳,临床所见不多。从1997年1月~1999年9月,我们经治3例术中,术后创面持续大量渗血患者,每例出血总量为3 000~10 000 ml不等。其中2例用血液制剂止血成功,1例失败。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73岁,1958年因右上肺结核性空洞曾行右上胸膜外塑料球填充术。1987年因异物反应又行右胸膜外填球清除及胸廓成形术。其中有2枚塑料球残留体内。10年后,右上胸壁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伴胸痛加剧。穿刺肿块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实验室检查:WBC 7.7 G/L,RBC 3.66 T/L,HGB 115 G/L,PLT 114 G/L,PT 15.75 s,PTT 40.7 s,ALT 3 U/L,AST 17 U/L,TBI 29.15 μmo/L,DBI 4.89 μmol/L,TP 64.2 g/L,ALB 31.1 g/L,UN 4.43 mmol/L,CR 79.0 μmol/L,血块收缩时间30 min,乙肝HBsAg阳性、HBcAb(IgG)阳性、HBeAb阳性。给予抗痨、抗炎、护肝、止血治疗并行手术深查。术中见胸膜外巨大积血残腔,清除2枚填球、纤维素坏死组织及积血等。见周围腔壁广泛点状渗血,经电凝、压迫止血无效。血压下降,速用绷带填塞压迫创面,关胸。术中补液3 500 ml,输库血3 200 ml,手术出血3 500 ml。术后行抗炎、抗痨、护肝、激素等治疗,并采用止血敏、立止血、维生素K1、抗血纤溶芳酸、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以强化止血。术后查PLT 162 g/L,PT 15.3 s、PTT 36.5 s、3P阴性。每天继续出血500 ml左右。术后第5 d拔压迫绷带,终因出血不止衰竭死亡。

    作者:梁全发;吕大同;沈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2例诊治教训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起病骤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正确处理,病死率很高。我科近年收治2例甲亢危象患者,1例入院时误诊,但入院2 h明确诊断后抡救措施得力,而脱险。另1例入院时诊断明确,然而治疗不力致使抢救失败而死亡。1 临床资料 例1,女,60岁,反复发作心慌气短10 d,加剧伴发热腹泻1 d,以“冠心病”,“肠炎”收住院。体格检查:T 38.9℃,P 128次/min,R 18次/min,BP 16/12 kPa,神志清楚,呼吸稍促,心室左侧稍大,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右肺底少许湿性啰音,腹软,肝脾未及,皮肤弹性差,皮肤潮湿多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受累。大便常规:白细胞+,粘液+,住院后给50%葡萄糖40 ml加西地兰0.4 mg静注,10%葡萄糖500 ml加庆大霉素24万U静滴,安基比林2 ml肌注。用药后2 h病情未见好转,体温又回升,高达39.6℃,脉博加快(146次/min),烦躁、血压下降,仔细询问病史方知5年前确诊为甲亢,但未正规治疗。遂确诊为甲亢危象后给10%葡萄糖500 ml加碘化钠1 g静滴,同时服用他巴唑20 mg,卢戈氏碘液20滴均1日3次,并加青霉素静滴,同时物理降温。12 h补液1 500 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渐安静,体温渐降,脉率减慢,3 d后危象基本控制,停注碘化钠,卢戈氏碘液减量,1周后按维持量用药,辅以维生素类及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0 d出院。

    作者:郑菊梅;胡怡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