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松;孟荣贵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起病骤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正确处理,病死率很高。我科近年收治2例甲亢危象患者,1例入院时误诊,但入院2 h明确诊断后抡救措施得力,而脱险。另1例入院时诊断明确,然而治疗不力致使抢救失败而死亡。1 临床资料 例1,女,60岁,反复发作心慌气短10 d,加剧伴发热腹泻1 d,以“冠心病”,“肠炎”收住院。体格检查:T 38.9℃,P 128次/min,R 18次/min,BP 16/12 kPa,神志清楚,呼吸稍促,心室左侧稍大,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右肺底少许湿性啰音,腹软,肝脾未及,皮肤弹性差,皮肤潮湿多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受累。大便常规:白细胞+,粘液+,住院后给50%葡萄糖40 ml加西地兰0.4 mg静注,10%葡萄糖500 ml加庆大霉素24万U静滴,安基比林2 ml肌注。用药后2 h病情未见好转,体温又回升,高达39.6℃,脉博加快(146次/min),烦躁、血压下降,仔细询问病史方知5年前确诊为甲亢,但未正规治疗。遂确诊为甲亢危象后给10%葡萄糖500 ml加碘化钠1 g静滴,同时服用他巴唑20 mg,卢戈氏碘液20滴均1日3次,并加青霉素静滴,同时物理降温。12 h补液1 500 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渐安静,体温渐降,脉率减慢,3 d后危象基本控制,停注碘化钠,卢戈氏碘液减量,1周后按维持量用药,辅以维生素类及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0 d出院。
作者:郑菊梅;胡怡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结、直肠检查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一般分机械性和药物准备,前者是为了清洁肠腔内的粪便,后者是为了减少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把手术的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到低限度。清洁的肠道是成功地施行手术、减少并发症,以及顺利地进行纤维结肠镜(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条件。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应是安全、有效、价廉、方便、副作用小及对肿瘤刺激小。但目前尚无满足以上要求的方案。 1997年Nichols等[1]就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情况,在北美进行了调查研究,被调查医师均采用MBP,其中使用聚乙二醇(PEG)占70.9%,磷酸钠(NaP)(或加用bisacodyl)占28.4%,传统的限制饮食、应用泻剂+灌肠者占28.4%。在澳洲肠镜检查前,使用PEG多[2]。目前肠道准备的方法虽多,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种,并各有其优缺点,现分述如下。1 等渗洗肠液法 由于传统的MBP(如泻剂、灌肠等)有效率仅70%[3],而且操作不便,患者痛苦大。为提高肠道准备效果,70年代初开始用电解质全消化道灌洗液行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4]。配方为1 000 ml冷开水中加入氯化钠6.0 g、碳酸氢钠3.0 g、氯化钾0.75 g,总量3 000 ml。于术前晚2 h内口服完,勿需灌肠,第2天上午手术。该法安全、简单,肠道清洁度好。适用于无肠梗阻、无便秘者。但口服量较大,并且水分吸收明显,体重可增加0.6~3.3 kg[5],对血容量及电解质有轻微影响,故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有潜在危险,不宜应用。而且味道差、饮水量大,患者不易接受。
作者:谢松;孟荣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失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作者:黄智铭;韩清锡;林秀英;胡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的非特异性疾病,多数患者具有慢性病史并反复发作。本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1]。近年我国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2]。随着本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已使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外科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我院1982年5月~2000年7月,经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2~64岁,中位年龄41.5岁。病史14 d~12年,10例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病史,1例呈急性发病。所有患者均有腹痛、粘液血便或脓血便,8例有腹泻,3例有发热,1例有里急后重症状。其中1例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并肠梗阻,1例并发结肠穿孔,2例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结肠狭窄,2例并发结肠或直肠癌,另4例为长期内科治疗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1.2 术前诊断术前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例(并消化道大出血2例、并结肠穿孔1例);结、直肠癌变各1例;完全性肠便阻1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11例中有6例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病检发现慢性结肠炎4例(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结肠狭窄1例,结、直肠癌各1例;5例急诊患者有4例于发病3 d内行乙状结肠镜检,其中2例发现结肠溃疡病变并喷射状出血,2例结肠慢性炎,另1例术后病检诊断为结肠慢性炎。
作者:张建国;杨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肠肿瘤手术、术前必须行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既费时间,操作又复杂,也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又有医源性肿瘤扩散的可能。近3年来,我们采用口服甘露醇在部分大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代替传统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中位年龄47岁(28~71岁);直肠肿瘤47例,结肠肿瘤11例;恶性肿瘤52例,良性肿瘤6例,均经病理证实。全组均无肠梗阻表现。1.2 方法患者术前3 d每日3次每次口服灭滴灵0.4 g,术前2 d进半流汁饮食;术前1 d进流汁饮食,静脉补液2 000~2 500 ml,下午2时开始口服甘露醇混合液(25%甘露醇注射液500 ml,生理盐水500 ml,氯化钠6 g,氯化钾3 g,庆大霉素注射液18万U),在2 h内分4次服完。2 结果 本组58例,有效57例,有效率98.28%,无效1例。有效57例患者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后1.5~3 h出现肠蠕动加快,肠鸣音增强,并开始腹泻,直至排出清水样便,一般持续3~4 h自动停止。腹泻次数7~12次,此57例患者术中肠道内均未见食物残渣及粪便。无效1例为中段直肠癌患者,在服完甘露醇混合液后5 h未出现腹泻,且肠鸣音无增加,后加服50%硫酸镁口服液50 ml,仍无效,再予传统肥皂水灌肠,亦未排除大便,直至24 h后患者才开始腹泻,故而延期手术。此例患者是否为特殊体质,有待研究。
作者:陈家宽;胡卫东;胡铭柏;张峰;张俊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缺乏严格的定义与范畴,属于一类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两大类,从50年代开始引起我国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病、诊断、外科治疗的变迁和现况,现对我院近10多年的炎症性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年8月~2000年8月我院收治IBD患者224例,其中UC 192例,CD 32例,均经电子或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全组发病年龄为18~77(平均43.2)岁,病程为7 d~14年,男125例,女99例,男女比例为1.26∶1。1.2 临床表现全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其中伴肠道外表现及并发症(见表1)。
作者:薛平;胡以则;沈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克罗恩病(CD)原称克隆病,在欧美国家常见,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5/10万和50/10万,近年来有增长趋势。而该病在远东的发病率也在增长,且CD在东西方人种中的差别已受到关注。我国缺乏有关流行病学资料,国外报道CD男女发病率相近或女多于男(1.6∶1),国内组均男多于女(1.2~1.6∶1)。国外CD好发年龄为15~30岁,国内发病高峰为20~40岁,病程缓慢。现就其治疗现状作一概述。1 非手术治疗1.1 营养疗法其基本原则首先是让肠道休息,同时既补充能量又避免食物抗原的作用。营养剂由低脂肪高热量易吸收物质所构成。营养疗法包括经肠成分营养、经肠半营养态物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由于营养疗法的应用,加速了病情的缓解,对术后再发的预防也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成分营养疗法,可在住户内进行,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及医疗开支,因此受到临床的重视。但营养疗法很大的一个问题是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aulity of life, QOL),另外,长期使用可造成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及肠道生理功能的退化等问题。1.2 药物疗法在SASP继续使用的同时,近年来,开发使用了SASP的有效代谢产物5-ASA制剂,由于去掉了SP结构,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疗效增加,而副作用不增加。可用于活动期治疗,缓解期的维持,术后复发的预防及激素的减量。但由于快速在小肠吸收,不能以足量到达病变部位,是其不足之处,目前正在不断开发其新的剂型。另外口服法与灌肠法结合使用可能提高疗效。一些新型激素也正在研制中。Budesonide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因其能迅速在肝脏内失活,故虽有很强的肠道内抗炎作用,全身激素样副作用却很少。在欧美更注重药物疗法。 目前抗TNF-α抗体、IL-2抗体、抗(CD)4抗体、IL-10,TNF及白细胞去除疗法等已在国外开始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结果。
作者:赵涛;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传统的方法是:妊娠10周以内可使用吸宫术;10~14周时,可实施钳刮术;16周以后则行羊膜腔穿刺引产手术。众所周知,钳刮术风险大、出血多,有引起宫颈机能损伤及胎儿肢体残留的可能。因此,在药物流产应用以前终止10~16周妊娠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研究旨在对口服米非司酮后,对阴道与口服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两种给药途径的流产效果加以比较,以探讨阴道给药的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孕10~16周60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接受药物流产者,并排除下列情况:①生殖道畸形;②心脏病、高血压、哮喘、青光眼、急性肝肾疾病、肾上腺疾病;③此孕期阴道流血;④此孕前一个月使用性激素;⑤哺乳期;⑥阴道炎。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
作者:刘文惠;张元珍;孙翠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城市里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病例多见。这两类中毒物质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前者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后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抑制,目前这两类中毒均缺乏特异治疗,严重中毒者可致死。我们采用中药醒脑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就诊于本院急诊科的患者。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32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7~42岁,服药至就诊时间20~170 min,服药量20~110片,平均50片,其中安定5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6例,昏睡6例,浅昏迷5例;②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9~40岁,服药至就诊时间30~180 min,服药量10~50片,平均28.67片,其中安定3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5例,昏睡6例,浅昏迷4例。急性酒精中毒19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7~40岁,就诊时间40~140 min,饮白酒量250~800 ml,平均545 ml。临床表现躁动、共济失调4例,昏睡4例,昏迷2例;②对照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43岁,就诊时间45~145 min,饮白酒量200~500 ml,平均305.56 ml。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服药种类、就诊时间以及意识障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叶梅;刘珍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西方国家常见,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活跃,专科医师对IBD熟悉程度并不逊于消化性溃疡。我国既往认为IBD少见,近20年来,医院有关资料表明发病呈上升趋势,但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起点、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太少,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 国内北京、成都、上海等地专家所做的研究开创、前瞻,引人注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来对IBD病因与发病机制从实验到临床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成功制作了乙酸、二硝基氯苯(DNCB)和胎鼠移植3种动物模型,从不同角度对IBD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变化等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动物模型复制和淋巴细胞毒试验,证实细胞免疫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出国人UC存在细胞因子产量改变和免疫反应紊乱;阐明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对结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对医院IBD资料分析,认为甚有必要在国内开展该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尚待把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邓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diopathic inflammmatory bowel disease)是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消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溃疡性结肠炎是非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Crohn病是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由于两个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病理特点是肠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和溃疡形成,临床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肠外或全身性疾病,因而共同归入特发性炎性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受到国内消化病专家的重视。新近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国内外的专家对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新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当前,消化专家和病理学家密切配合,充分运用内镜和肠粘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发现,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研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及时而正确的治疗,为国内特发性炎症性肠病研究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诊断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体改变、内镜所见和大体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向结肠近端逐渐蔓延,逐渐累及左半结肠,形成左半结肠炎(国内多见)。严重时,累及全结肠,形成全结肠炎(国内少见),甚至出现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
作者:宫恩聪;石雪迎;刘翠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支气管肺炎是内科的常见疾病,也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由于抗菌素的滥用,导致支气管肺炎在治疗上的困难。我科于1998年5月~2000年7月应用双黄连粉针剂配伍抗菌素治疗支气管肺炎4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年龄46~74岁,均有咳嗽发热病史,肺部有湿啰音,外周白细胞总数在(4.0~1.2)×109/L间,中性粒细胞数<0.70。将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23例,女19例;对照组男、女各21例。两组具有可比性。1.2 治疗与方法1.2.1 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来治疗同时,加用双黄连粉针剂(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其剂量3~5 g,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5~7 d。1.2.2 对照组用与治疗组相同的抗生素剂量肌注或静脉滴注。1.3 疗效判定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10月颁布的疗效标准为依据。痊愈:经治疗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1周内体温有所下降,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有所改善,胸部X线检查示,炎症阴影有所好转;无效:发热不退,自觉症状未减轻或加重,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X线检查炎症阴影无好转。
作者:刘美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大多数因肝功能差或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止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近来随着止血药物的进展和非手术止血技术的完善[2],出血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8例患者行非手术止血,除3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8~76岁。28例肝癌的诊断依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其中无手术指征者12例,术后6例,术后复发10例。肿瘤伴门静脉癌栓12例(其中主干癌栓6例)。15例患者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余为中度或轻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0例。出血前血常规检查:轻度贫血(Hb 90~120 g/L)16例,其余无贫血:平均血小板数量为70×109/L。PT正常18例,延长10例,长达6 s。出血诱因:食物不当所致6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出血2例,1例发生在无水酒精注射(PEIT)后,4例在气候骤然变冷时出血,其余出血诱因不明。出血情况:大量呕血为主,出血次数少1次,多达5次,8例患者首次出血即出现休克。1.2 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温增庆;杨甲梅;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是一种罕见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比例不到0.5%[1],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方法存在着争议,现就我院1987年4月~1996年4月10例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5~68(平均51.3)岁;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Duke分期:A期3例,B期4例,C期1例,D期2例。8例次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等急性阑尾炎表现,4例次右下腹部包块,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次有不明原因腹部隐痛,肛门排气排便后缓解,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本组患者无1例术前确诊。术中见阑尾及回盲部有肿块、质硬,不能推移,多有渗出液或稠厚脓液,有时有大网膜包裹,阑尾明显增粗(4例呈囊泡状,5例呈均匀增粗,直径达1.5~2.5cm),阑尾上可有较硬结节,有7例阑尾穿孔。阑尾粘连紧密不易钝性分离。本组有6例第1次手术仅满足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而在术后病理确诊才施行第2次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第1次手术即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冰冻切片确诊;2例仅施行了单纯阑尾切除术。
作者:谭最;谢友利;史海安;周亚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75年1月~2000年5月,对用双侧甲状腺下动脉不结扎法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及有压迫症状的甲状腺肿共1 392例进行回顾,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392例中,男427例,女965例;20岁以下25例,20~50岁1 278例,50岁以上89例。病程3个月~20年不等。原发性甲亢573例,继发性甲亢165例,高功能性腺瘤22例,有压迫症状的甲状腺肿632例。双侧甲状腺肿大Ⅱ°740例,Ⅲ°以上肿大652例。全组病例均系病理检查确诊。1.2 麻醉选择及手术方法 1975~1998年,1 313例采用局部麻醉及针灸麻醉。1998年后,对于甲状腺体肿大Ⅲ°以上,估计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例,采用气管内麻醉。手术方法:术中用传统方法处理甲状腺上极、中静脉、下极静脉丛及峡部,不解剖暴露下动脉主干及喉返神经,仅在甲状腺侧叶后缘中下1/3交界处,钳夹其被膜及腺组织,以此为切除腺体的标志,在此同一水平上用数把钳夹之,术者左手食指、中指均置于侧叶后面,在切除线上楔形切除腺体,术者左手可感觉到残留腺体背膜完整程度及其留量多少,切面若有出血,左手指可顶起残留腺体或左拇指按压控制出血,然后精确缝扎,间断或连续缝合剩余腺体(其大小约如拇指末节)。
作者:张耀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急重症。近年来尽管导致CHF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手段在不断地增加,然而CHF的发病率、患病率却有增无减。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一则反映了人群中7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在不断上升(因年龄是发生CHF危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二则可能是因对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等的有效治疗而使其死亡危险性降低,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生存,但他们仍有发生CHF的危险。CHF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它的发病率增加,而同时也可能反映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据统计,CHF或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在25~75岁的人群中占3%,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超过10%。CHF与心肌梗塞一样,已经是患者入院的常见原因。诊断为CHF的患者,有一半在4年内死亡,而严重的有一半在1年内死亡。心功能Ⅱ、Ⅲ、Ⅳ级的CHF患者的年病死率分别为7.1%、17.2%和24.9%;猝死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3%、59%和64%。此外,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治疗CHF的有效措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医学疾病治疗模式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要求CHF的治疗手段不仅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临床和实验检查参数,延缓CHF的进程,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循征医学(evidence medicine)是评价各种CHF治疗措施利弊的有效武器。 因此,笔者将在回顾人们对CHF的认识历程及治疗观变化的基础上,简述交感-肾上腺系统(SNS)在CHF发生中的地位,总结现有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对β受体阻滞剂在CHF中的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9~1997我院应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结合中重度血液稀释,施行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1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6.30岁,平均体重20.50 kg。患儿有严重的右心室出口狭窄且有经心室间隔缺损的右至左分流时造成的发绀现象以及红细胞增多症。术前有营养不良6例,右心功能不全1例。手术方式有单纯心内补片、行肺动脉瓣下流出道加宽补片及跨瓣带单瓣加宽补片等。 使用美国Stotupt Shiley人工心肺机及广东微检过滤器,应用国产西京Ⅱ型氧合器。预充液主要成份为乳酸林格液,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钾、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pH达到正常范围。术前血球压积(HCT)平均值为0.61±0.07。大多数病例应用无血预充,预充液中加入血浆300~600 ml,稀释后HCT为0.25±0.05,血球压积不低于术前的60%。转流开始时缓慢开放上、下腔引流管,待血液与预充液充分混合后再降温,水温与鼻咽温差控制在15 ℃以内。在阻断主动脉前,减少流量可使主动脉暂时软缩,有利于手术操作和提高安全性。鼻咽温度降至26~28 ℃时阻断主动脉,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以后每隔25 min重复灌注。鼻咽温度22~24 ℃时维持流量30~40 ml/(kg*min)。当心内手术操作进行到2/3时即可全身复温。在心内手术操作完毕时鼻咽温度可恢复到30℃以上。复温时水温与鼻咽温应<12 ℃,复温后随水温升高逐步提高流量,并给予利尿剂。主动脉开放前或后给予白蛋白或库血。辅助循环时间约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停机后给速尿10~20 mg,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使术后4~6 h出入量基本平衡,红细胞压积恢复至0.40~0.55。
作者:付水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观察去氢表雄酮(DHE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检测经不同浓度DHEA(l μmol/L,5 μmol/L,50 μmol/L)处理的HUVEC培养液中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显示: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预后,培养液中SOD含量下降,MDA升高(P<0.05);加用DHEA后培养液中SOD含量回升,MDA下降,高浓度组作用明显(P<0.01)。结果表明,DHEA可增加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志明;黄从新;王晶;郝亚荣;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术中创面渗血颇为常见,通常采用纱布压迫即能止血。术中广泛创面渗血—“冒汗”样出血,出血量既大,持续时间又长,常用止血方法及止血效果不佳,临床所见不多。从1997年1月~1999年9月,我们经治3例术中,术后创面持续大量渗血患者,每例出血总量为3 000~10 000 ml不等。其中2例用血液制剂止血成功,1例失败。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73岁,1958年因右上肺结核性空洞曾行右上胸膜外塑料球填充术。1987年因异物反应又行右胸膜外填球清除及胸廓成形术。其中有2枚塑料球残留体内。10年后,右上胸壁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伴胸痛加剧。穿刺肿块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实验室检查:WBC 7.7 G/L,RBC 3.66 T/L,HGB 115 G/L,PLT 114 G/L,PT 15.75 s,PTT 40.7 s,ALT 3 U/L,AST 17 U/L,TBI 29.15 μmo/L,DBI 4.89 μmol/L,TP 64.2 g/L,ALB 31.1 g/L,UN 4.43 mmol/L,CR 79.0 μmol/L,血块收缩时间30 min,乙肝HBsAg阳性、HBcAb(IgG)阳性、HBeAb阳性。给予抗痨、抗炎、护肝、止血治疗并行手术深查。术中见胸膜外巨大积血残腔,清除2枚填球、纤维素坏死组织及积血等。见周围腔壁广泛点状渗血,经电凝、压迫止血无效。血压下降,速用绷带填塞压迫创面,关胸。术中补液3 500 ml,输库血3 200 ml,手术出血3 500 ml。术后行抗炎、抗痨、护肝、激素等治疗,并采用止血敏、立止血、维生素K1、抗血纤溶芳酸、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以强化止血。术后查PLT 162 g/L,PT 15.3 s、PTT 36.5 s、3P阴性。每天继续出血500 ml左右。术后第5 d拔压迫绷带,终因出血不止衰竭死亡。
作者:梁全发;吕大同;沈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