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山
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小儿迁徒性双侧脓气胸较少见,处理比较棘手,病死率较高[1,2]。1989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收治6例,均治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对象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8~13岁。均因急性骨髓炎治疗4~12 d后出现呼吸困难而到我科治疗。查体:T 38~40.5℃,急性病容,鼻翼煽动,两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偶闻()/(口) 罗音。胸部透视及摄片均提示双侧液气胸,Χ线摄片示骨髓炎(其中胫腓骨3例,股骨1例,下颌骨1例,桡骨1例)。脓液细菌培养阳性4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治疗 6例患儿起病初期均给予大剂量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骨髓炎,但控制不了病情,以后改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方逐渐控制症状,获明显效果。1.2.2 闭式引流本组病例均胸穿多次未能奏效,改为双侧胸插管闭式引流,症状才逐渐缓解。插入闭式引流管后的第1~3 d,水封瓶水柱波动差,引流管引流不良。为使水柱波动好,引流液增多,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经胸管向胸内注入0.5%甲硝唑溶液20~40 ml,每天2次,次日胸管有50~100 ml脓性液流出;②反复挤压胸腔引流管,我们先从管的远端往近端胸内挤压,然后再由近端往远端挤压;③鼓励或刺激患儿咳嗽;④让患儿练习吹气球以利肺膨胀,使治疗寓于娱乐之中。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的影响,将出生6 d的小鸡随机分组,分别于左眼玻璃体内注射30 μl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甲酯(L-NAME),缝合左眼。6 d后,剪开缝线,检影验光后摘除眼球,进行光、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睑缝合诱导小鸡形成近视,视网膜RPE细胞胞质内含有外节膜盘片断的吞噬体明显减少;注射高浓度L-NAME减轻了上述改变。结果表明,玻璃体内注射L-NAME对鸡眼近视网膜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扬;袁燕;文冠华;易明望;管志华;蔡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传统的方法是:妊娠10周以内可使用吸宫术;10~14周时,可实施钳刮术;16周以后则行羊膜腔穿刺引产手术。众所周知,钳刮术风险大、出血多,有引起宫颈机能损伤及胎儿肢体残留的可能。因此,在药物流产应用以前终止10~16周妊娠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研究旨在对口服米非司酮后,对阴道与口服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两种给药途径的流产效果加以比较,以探讨阴道给药的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孕10~16周60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接受药物流产者,并排除下列情况:①生殖道畸形;②心脏病、高血压、哮喘、青光眼、急性肝肾疾病、肾上腺疾病;③此孕期阴道流血;④此孕前一个月使用性激素;⑤哺乳期;⑥阴道炎。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
作者:刘文惠;张元珍;孙翠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是一种罕见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比例不到0.5%[1],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方法存在着争议,现就我院1987年4月~1996年4月10例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5~68(平均51.3)岁;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Duke分期:A期3例,B期4例,C期1例,D期2例。8例次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等急性阑尾炎表现,4例次右下腹部包块,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次有不明原因腹部隐痛,肛门排气排便后缓解,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本组患者无1例术前确诊。术中见阑尾及回盲部有肿块、质硬,不能推移,多有渗出液或稠厚脓液,有时有大网膜包裹,阑尾明显增粗(4例呈囊泡状,5例呈均匀增粗,直径达1.5~2.5cm),阑尾上可有较硬结节,有7例阑尾穿孔。阑尾粘连紧密不易钝性分离。本组有6例第1次手术仅满足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而在术后病理确诊才施行第2次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第1次手术即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冰冻切片确诊;2例仅施行了单纯阑尾切除术。
作者:谭最;谢友利;史海安;周亚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9年11月~2000年8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9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新式组)89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82例,经产妇7例;腹部直切口剖宫产(对照组)50例,年龄21~38岁,初产妇46例,经产妇4例。两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指征近似,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2 手术方法腹部直切口剖宫产按手术常规操作[1]。新式剖宫产按马彦彦报道[2]的操作方法:①采用Joel-Cohen切口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2~3 cm横形切开皮肤长13~15 cm;②于切口正中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2~3 cm;③向两侧横向裁开筋膜与皮肤等长;④自正中分开腹直肌粘着部位3~4 cm,术者与助手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后向两侧外上撕拉腹直肌及皮下脂肪至切口够大;⑤提起腹膜撕开小口,用手上下撕开扩大腹摸切口,暴露子宫下段;⑥剖宫取胎方法同对照组;⑦合成0号肠线(Dexen)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同线连续缝合筋膜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3针,用4把ALLis钳钳夹缝合间隙处皮缘5 min,术后留置尿管6~8 h,静脉点滴抗生素5 d,预防感染,术后5 d拆线。1.3 观察指标两组均观察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疼痛情况、术后病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并进行术后随访。
作者:陈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起病骤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正确处理,病死率很高。我科近年收治2例甲亢危象患者,1例入院时误诊,但入院2 h明确诊断后抡救措施得力,而脱险。另1例入院时诊断明确,然而治疗不力致使抢救失败而死亡。1 临床资料 例1,女,60岁,反复发作心慌气短10 d,加剧伴发热腹泻1 d,以“冠心病”,“肠炎”收住院。体格检查:T 38.9℃,P 128次/min,R 18次/min,BP 16/12 kPa,神志清楚,呼吸稍促,心室左侧稍大,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右肺底少许湿性啰音,腹软,肝脾未及,皮肤弹性差,皮肤潮湿多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受累。大便常规:白细胞+,粘液+,住院后给50%葡萄糖40 ml加西地兰0.4 mg静注,10%葡萄糖500 ml加庆大霉素24万U静滴,安基比林2 ml肌注。用药后2 h病情未见好转,体温又回升,高达39.6℃,脉博加快(146次/min),烦躁、血压下降,仔细询问病史方知5年前确诊为甲亢,但未正规治疗。遂确诊为甲亢危象后给10%葡萄糖500 ml加碘化钠1 g静滴,同时服用他巴唑20 mg,卢戈氏碘液20滴均1日3次,并加青霉素静滴,同时物理降温。12 h补液1 500 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渐安静,体温渐降,脉率减慢,3 d后危象基本控制,停注碘化钠,卢戈氏碘液减量,1周后按维持量用药,辅以维生素类及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0 d出院。
作者:郑菊梅;胡怡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术中创面渗血颇为常见,通常采用纱布压迫即能止血。术中广泛创面渗血—“冒汗”样出血,出血量既大,持续时间又长,常用止血方法及止血效果不佳,临床所见不多。从1997年1月~1999年9月,我们经治3例术中,术后创面持续大量渗血患者,每例出血总量为3 000~10 000 ml不等。其中2例用血液制剂止血成功,1例失败。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73岁,1958年因右上肺结核性空洞曾行右上胸膜外塑料球填充术。1987年因异物反应又行右胸膜外填球清除及胸廓成形术。其中有2枚塑料球残留体内。10年后,右上胸壁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伴胸痛加剧。穿刺肿块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实验室检查:WBC 7.7 G/L,RBC 3.66 T/L,HGB 115 G/L,PLT 114 G/L,PT 15.75 s,PTT 40.7 s,ALT 3 U/L,AST 17 U/L,TBI 29.15 μmo/L,DBI 4.89 μmol/L,TP 64.2 g/L,ALB 31.1 g/L,UN 4.43 mmol/L,CR 79.0 μmol/L,血块收缩时间30 min,乙肝HBsAg阳性、HBcAb(IgG)阳性、HBeAb阳性。给予抗痨、抗炎、护肝、止血治疗并行手术深查。术中见胸膜外巨大积血残腔,清除2枚填球、纤维素坏死组织及积血等。见周围腔壁广泛点状渗血,经电凝、压迫止血无效。血压下降,速用绷带填塞压迫创面,关胸。术中补液3 500 ml,输库血3 200 ml,手术出血3 500 ml。术后行抗炎、抗痨、护肝、激素等治疗,并采用止血敏、立止血、维生素K1、抗血纤溶芳酸、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以强化止血。术后查PLT 162 g/L,PT 15.3 s、PTT 36.5 s、3P阴性。每天继续出血500 ml左右。术后第5 d拔压迫绷带,终因出血不止衰竭死亡。
作者:梁全发;吕大同;沈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结、直肠检查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一般分机械性和药物准备,前者是为了清洁肠腔内的粪便,后者是为了减少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把手术的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到低限度。清洁的肠道是成功地施行手术、减少并发症,以及顺利地进行纤维结肠镜(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条件。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应是安全、有效、价廉、方便、副作用小及对肿瘤刺激小。但目前尚无满足以上要求的方案。 1997年Nichols等[1]就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情况,在北美进行了调查研究,被调查医师均采用MBP,其中使用聚乙二醇(PEG)占70.9%,磷酸钠(NaP)(或加用bisacodyl)占28.4%,传统的限制饮食、应用泻剂+灌肠者占28.4%。在澳洲肠镜检查前,使用PEG多[2]。目前肠道准备的方法虽多,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种,并各有其优缺点,现分述如下。1 等渗洗肠液法 由于传统的MBP(如泻剂、灌肠等)有效率仅70%[3],而且操作不便,患者痛苦大。为提高肠道准备效果,70年代初开始用电解质全消化道灌洗液行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4]。配方为1 000 ml冷开水中加入氯化钠6.0 g、碳酸氢钠3.0 g、氯化钾0.75 g,总量3 000 ml。于术前晚2 h内口服完,勿需灌肠,第2天上午手术。该法安全、简单,肠道清洁度好。适用于无肠梗阻、无便秘者。但口服量较大,并且水分吸收明显,体重可增加0.6~3.3 kg[5],对血容量及电解质有轻微影响,故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有潜在危险,不宜应用。而且味道差、饮水量大,患者不易接受。
作者:谢松;孟荣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研究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细胞的增殖潜能与癌转移的关系,应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宫颈鳞癌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同时用图象分析技术对其 DNA含量指数(DI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NA表达、DI值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 转移均 有关(P<0.05或P<0.01);PCNA与DI呈正相关(P<0.01)。提示高的PCNA表达 率及高的DI值(高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常提示宫颈鳞癌的低分化和高转移能力。
作者:马俊华;熊艳;汪必成;熊永炎;林宜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观察去氢表雄酮(DHE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检测经不同浓度DHEA(l μmol/L,5 μmol/L,50 μmol/L)处理的HUVEC培养液中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显示: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预后,培养液中SOD含量下降,MDA升高(P<0.05);加用DHEA后培养液中SOD含量回升,MDA下降,高浓度组作用明显(P<0.01)。结果表明,DHEA可增加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志明;黄从新;王晶;郝亚荣;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为了探索人流术止痛、宫颈扩张及降低人流综合症发生的有效方法,1995年1月~1997年1月,我们对900例人流患者术前使用安定及宫术安栓,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900例中,初孕未产妇431例,部宫产妇87例,顺产妇382例。年龄在20~40岁,孕周6~10周。1.2 方法将900例人流术的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A组(安定组)300例;B组(宫术安栓组)300例;C组(对照组,即未用药组)300例。3组间初产妇、顺产妇及剖宫产妇构成无差异性(P>0.05)。 手术由固定的专职人员操作,有专人负责观察。A组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常规消毒后,用棉签蘸安定液插入宫颈管内,1~3 min后进行手术。B组于术前15 min由专职人员指导患者将宫术安栓塞入肛门内2 cm深度。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 及秩和检验2 结果2.1 术中各组出血量术后将负压瓶内血液及胚胎用滤勺过滤后分别从量杯测量。经χ2 检验,3组出血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明桂珍;邬东平;漆林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炎症性肠病患者除了慢性肠道疾病外,还有肠外表现,如累及关节(周围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这些肠道和肠外的表现,继发性的疾病并发症可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已存在,也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为了便于理解,将这些并发症分为肠道和肠外两类。1 肠道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具有不同的肠道并发症。这一事实可作为Crohn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存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一假说的论据。炎症性肠道并发症的特异性有时甚至可用于未定型结肠炎的分型,如肠瘘的存在支持CD病的诊断;有的肠道并发症具有交叉性,如肠道大出血可见于UC和CD病,大肠狭窄有时也可见于UC。1.1 CD CD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时在整个病程中可发生数次。CD常见的肠道并发症是肠狭窄和肠瘘,与其浸润肠壁全层有关。肠穿孔虽较少见,但可威胁到生命并和病死率有关。曾提议根据反复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将CD病分成不同的亚型,即穿孔型(或穿透型,或瘘道型)和非穿孔型(或狭窄型,或疤痕型)。这一提议的支持者认为穿孔是一更严重的事件,其严重性超过了可能存在的狭窄。反对者认为穿孔通常与狭窄有关。事实上有关细胞因子表达的资料显示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别,支持两种亚型的存在[1]。
作者:许丽莉;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除了常见的诱因如花粉、屋尘、螨等以外,还有一些人们不常注意到的或未认识的病因。我们遇到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均为1990~1998年间的门诊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6~45(平均26.75±12.62)岁。诱发因素分别为学习紧张(如考试前)、财务人员每月末的结帐工作、与家人发生争执以及观看出现紧张场面的电视过程中。发作均为突发型,且治疗反应良好,经短时间的平喘、抗炎症治疗均可以缓解。2 讨论 精神因素诱发哮喘的发病率目前尚未见明确报道。本组4例精神因素诱发哮喘患者性别比为2∶2,而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为26.75岁,认为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有关。在本组病例中的发病特点显示了突发型的规律,这些患者在发作后极短时间内即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心跳停止、呼吸性酸中毒,甚至伴发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但这些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1]。本组特点与文献报道相似。
作者:林红伍;孙红;李祖同;于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大多数因肝功能差或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止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近来随着止血药物的进展和非手术止血技术的完善[2],出血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8例患者行非手术止血,除3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8~76岁。28例肝癌的诊断依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其中无手术指征者12例,术后6例,术后复发10例。肿瘤伴门静脉癌栓12例(其中主干癌栓6例)。15例患者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余为中度或轻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0例。出血前血常规检查:轻度贫血(Hb 90~120 g/L)16例,其余无贫血:平均血小板数量为70×109/L。PT正常18例,延长10例,长达6 s。出血诱因:食物不当所致6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出血2例,1例发生在无水酒精注射(PEIT)后,4例在气候骤然变冷时出血,其余出血诱因不明。出血情况:大量呕血为主,出血次数少1次,多达5次,8例患者首次出血即出现休克。1.2 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温增庆;杨甲梅;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城市里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病例多见。这两类中毒物质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前者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后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抑制,目前这两类中毒均缺乏特异治疗,严重中毒者可致死。我们采用中药醒脑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就诊于本院急诊科的患者。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32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7~42岁,服药至就诊时间20~170 min,服药量20~110片,平均50片,其中安定5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6例,昏睡6例,浅昏迷5例;②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9~40岁,服药至就诊时间30~180 min,服药量10~50片,平均28.67片,其中安定3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5例,昏睡6例,浅昏迷4例。急性酒精中毒19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7~40岁,就诊时间40~140 min,饮白酒量250~800 ml,平均545 ml。临床表现躁动、共济失调4例,昏睡4例,昏迷2例;②对照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43岁,就诊时间45~145 min,饮白酒量200~500 ml,平均305.56 ml。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服药种类、就诊时间以及意识障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叶梅;刘珍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diopathic inflammmatory bowel disease)是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消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溃疡性结肠炎是非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Crohn病是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由于两个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病理特点是肠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和溃疡形成,临床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肠外或全身性疾病,因而共同归入特发性炎性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受到国内消化病专家的重视。新近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国内外的专家对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新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当前,消化专家和病理学家密切配合,充分运用内镜和肠粘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发现,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研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及时而正确的治疗,为国内特发性炎症性肠病研究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诊断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体改变、内镜所见和大体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向结肠近端逐渐蔓延,逐渐累及左半结肠,形成左半结肠炎(国内多见)。严重时,累及全结肠,形成全结肠炎(国内少见),甚至出现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
作者:宫恩聪;石雪迎;刘翠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约有10%患者病变介乎两者之间,难以确定类型,称未定型结肠炎。其内镜及X线改变构成诊断的主要条件,但两者病理改变不同,内镜与X线表现也不同,诊断价值各异。1 内镜检查的目的 炎症性肠病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目的:①了解结肠病变特点,以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②了解疾病范围、程度及程期,为治疗提供依据;③随访观察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④监视癌变,发现癌前病变并采取相应对策;⑤对X线有疑点的结肠狭窄、包块、息肉等定位;⑥外科术前协助制定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等。但是,对严重的活动性炎症、疑有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者,内镜操作有较大危险,应属禁忌。 内镜检查可提供直观、形象而逼真的图像,较之X线对比检查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加之直视下活检可辅佐诊断。随着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内镜器械的改进,结肠镜已取代硬式乙状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摄片而成为第一线检查方法。但是,在结肠狭窄患者,结肠镜无法到达处,钡剂灌肠检查亦有独特价值。
作者:欧阳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急重症。近年来尽管导致CHF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手段在不断地增加,然而CHF的发病率、患病率却有增无减。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一则反映了人群中7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在不断上升(因年龄是发生CHF危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二则可能是因对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等的有效治疗而使其死亡危险性降低,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生存,但他们仍有发生CHF的危险。CHF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它的发病率增加,而同时也可能反映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据统计,CHF或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在25~75岁的人群中占3%,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超过10%。CHF与心肌梗塞一样,已经是患者入院的常见原因。诊断为CHF的患者,有一半在4年内死亡,而严重的有一半在1年内死亡。心功能Ⅱ、Ⅲ、Ⅳ级的CHF患者的年病死率分别为7.1%、17.2%和24.9%;猝死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3%、59%和64%。此外,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治疗CHF的有效措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医学疾病治疗模式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要求CHF的治疗手段不仅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临床和实验检查参数,延缓CHF的进程,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循征医学(evidence medicine)是评价各种CHF治疗措施利弊的有效武器。 因此,笔者将在回顾人们对CHF的认识历程及治疗观变化的基础上,简述交感-肾上腺系统(SNS)在CHF发生中的地位,总结现有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对β受体阻滞剂在CHF中的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的非特异性疾病,多数患者具有慢性病史并反复发作。本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1]。近年我国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2]。随着本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已使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外科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我院1982年5月~2000年7月,经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2~64岁,中位年龄41.5岁。病史14 d~12年,10例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病史,1例呈急性发病。所有患者均有腹痛、粘液血便或脓血便,8例有腹泻,3例有发热,1例有里急后重症状。其中1例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并肠梗阻,1例并发结肠穿孔,2例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结肠狭窄,2例并发结肠或直肠癌,另4例为长期内科治疗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1.2 术前诊断术前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例(并消化道大出血2例、并结肠穿孔1例);结、直肠癌变各1例;完全性肠便阻1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11例中有6例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病检发现慢性结肠炎4例(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结肠狭窄1例,结、直肠癌各1例;5例急诊患者有4例于发病3 d内行乙状结肠镜检,其中2例发现结肠溃疡病变并喷射状出血,2例结肠慢性炎,另1例术后病检诊断为结肠慢性炎。
作者:张建国;杨维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