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告)

张建国;杨维良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外科治疗, 报告, 下消化道大出血,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直肠癌, 术前诊断, 手术治疗, 结肠穿孔, 反复发作, 发病率, 活组织病理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 肠狭窄, 现报道如下, 纤维结肠镜, 慢性结肠炎, 资料, 治疗方法, 血便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的非特异性疾病,多数患者具有慢性病史并反复发作。本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1]。近年我国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2]。随着本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已使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外科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我院1982年5月~2000年7月,经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2~64岁,中位年龄41.5岁。病史14 d~12年,10例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病史,1例呈急性发病。所有患者均有腹痛、粘液血便或脓血便,8例有腹泻,3例有发热,1例有里急后重症状。其中1例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并肠梗阻,1例并发结肠穿孔,2例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结肠狭窄,2例并发结肠或直肠癌,另4例为长期内科治疗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1.2 术前诊断术前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例(并消化道大出血2例、并结肠穿孔1例);结、直肠癌变各1例;完全性肠便阻1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11例中有6例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病检发现慢性结肠炎4例(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结肠狭窄1例,结、直肠癌各1例;5例急诊患者有4例于发病3 d内行乙状结肠镜检,其中2例发现结肠溃疡病变并喷射状出血,2例结肠慢性炎,另1例术后病检诊断为结肠慢性炎。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醒脑净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观察

    近年,城市里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病例多见。这两类中毒物质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前者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后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抑制,目前这两类中毒均缺乏特异治疗,严重中毒者可致死。我们采用中药醒脑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就诊于本院急诊科的患者。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32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7~42岁,服药至就诊时间20~170 min,服药量20~110片,平均50片,其中安定5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6例,昏睡6例,浅昏迷5例;②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9~40岁,服药至就诊时间30~180 min,服药量10~50片,平均28.67片,其中安定3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5例,昏睡6例,浅昏迷4例。急性酒精中毒19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7~40岁,就诊时间40~140 min,饮白酒量250~800 ml,平均545 ml。临床表现躁动、共济失调4例,昏睡4例,昏迷2例;②对照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43岁,就诊时间45~145 min,饮白酒量200~500 ml,平均305.56 ml。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服药种类、就诊时间以及意识障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叶梅;刘珍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癌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式剖宫产术89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9年11月~2000年8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9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新式组)89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82例,经产妇7例;腹部直切口剖宫产(对照组)50例,年龄21~38岁,初产妇46例,经产妇4例。两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指征近似,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2 手术方法腹部直切口剖宫产按手术常规操作[1]。新式剖宫产按马彦彦报道[2]的操作方法:①采用Joel-Cohen切口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2~3 cm横形切开皮肤长13~15 cm;②于切口正中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2~3 cm;③向两侧横向裁开筋膜与皮肤等长;④自正中分开腹直肌粘着部位3~4 cm,术者与助手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后向两侧外上撕拉腹直肌及皮下脂肪至切口够大;⑤提起腹膜撕开小口,用手上下撕开扩大腹摸切口,暴露子宫下段;⑥剖宫取胎方法同对照组;⑦合成0号肠线(Dexen)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同线连续缝合筋膜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3针,用4把ALLis钳钳夹缝合间隙处皮缘5 min,术后留置尿管6~8 h,静脉点滴抗生素5 d,预防感染,术后5 d拆线。1.3 观察指标两组均观察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疼痛情况、术后病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并进行术后随访。

    作者:陈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探讨(附203例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统称为炎症性肠疾病(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较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10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保守治疗为调节炎症介质及机体免疫等。适时的外科治疗可减少合并症,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203例,总结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1月~1999年12月间共收治IBD 203例,其中UC 123例,CD 80例,男112例,女91例,年龄12~72(平均47.5)岁,以Lennard-Jones标准为诊断标准[1,3,4]。1.2 临床表现腹痛163例(占病例总数的80.29%,后同),腹泻172例(84.73%),血便78例(38.42%),腹部包块22例(10.84%),发热56例(27.59%),食欲下降62例(30.54%),消瘦31例(15.27%),少数病例有贫血、水肿、呕吐、腹胀等症状;有2种症状者占3/4,3种以上症状占1/2,4种以上症状者约1/4。X线平片对急性发病的诊断率62%(急性肠梗阻、穿孔、内瘘形成、中毒巨结肠等),气钡双重造影诊断149例(73.40%),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157例(77.34%)。1.3 治疗 203例中67例经手术治疗,手术率33.01%,手术治愈率98.51%,术后复发率1.49%,保守治疗复发率50.73%,手术指征:穿孔8例,腹腔肿物22例,消化道出血6例,内瘘及脓肿形成7例,恶变3例,肠梗阻24例,腹膜炎10例。手术方式:左半结肠切除术17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1例,肿物切除术1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3例,肠造口术6例。

    作者:刘宝林;戴显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黄连粉针剂配伍治疗支气管肺炎42例临床观察

    支气管肺炎是内科的常见疾病,也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由于抗菌素的滥用,导致支气管肺炎在治疗上的困难。我科于1998年5月~2000年7月应用双黄连粉针剂配伍抗菌素治疗支气管肺炎4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年龄46~74岁,均有咳嗽发热病史,肺部有湿啰音,外周白细胞总数在(4.0~1.2)×109/L间,中性粒细胞数<0.70。将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23例,女19例;对照组男、女各21例。两组具有可比性。1.2 治疗与方法1.2.1 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来治疗同时,加用双黄连粉针剂(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其剂量3~5 g,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5~7 d。1.2.2 对照组用与治疗组相同的抗生素剂量肌注或静脉滴注。1.3 疗效判定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10月颁布的疗效标准为依据。痊愈:经治疗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1周内体温有所下降,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有所改善,胸部X线检查示,炎症阴影有所好转;无效:发热不退,自觉症状未减轻或加重,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X线检查炎症阴影无好转。

    作者:刘美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疾病诊治的机械性肠道准备现状

    结、直肠检查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一般分机械性和药物准备,前者是为了清洁肠腔内的粪便,后者是为了减少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把手术的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到低限度。清洁的肠道是成功地施行手术、减少并发症,以及顺利地进行纤维结肠镜(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条件。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应是安全、有效、价廉、方便、副作用小及对肿瘤刺激小。但目前尚无满足以上要求的方案。 1997年Nichols等[1]就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情况,在北美进行了调查研究,被调查医师均采用MBP,其中使用聚乙二醇(PEG)占70.9%,磷酸钠(NaP)(或加用bisacodyl)占28.4%,传统的限制饮食、应用泻剂+灌肠者占28.4%。在澳洲肠镜检查前,使用PEG多[2]。目前肠道准备的方法虽多,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种,并各有其优缺点,现分述如下。1 等渗洗肠液法 由于传统的MBP(如泻剂、灌肠等)有效率仅70%[3],而且操作不便,患者痛苦大。为提高肠道准备效果,70年代初开始用电解质全消化道灌洗液行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4]。配方为1 000 ml冷开水中加入氯化钠6.0 g、碳酸氢钠3.0 g、氯化钾0.75 g,总量3 000 ml。于术前晚2 h内口服完,勿需灌肠,第2天上午手术。该法安全、简单,肠道清洁度好。适用于无肠梗阻、无便秘者。但口服量较大,并且水分吸收明显,体重可增加0.6~3.3 kg[5],对血容量及电解质有轻微影响,故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有潜在危险,不宜应用。而且味道差、饮水量大,患者不易接受。

    作者:谢松;孟荣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毒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

    中毒性巨结肠亦称中毒性结肠扩张,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大多由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结肠炎引起,常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全结肠或节段性结肠扩张的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发展快,如不及时诊断及处理,预后凶险,病死率高。1 病因 中毒性巨结肠多自发于暴发性结肠炎初期或发生在首次发病的3个月内,也可因低钾及用药不当或特殊检查而诱发。发病率尚不确切,有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率为1.6%~18%,克罗恩病则为1.0%~7.8%,小于20岁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发生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性约1%~5%。常见的病因有:①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②感染性肠炎,有细菌性(伪膜性肠炎、沙门菌感染、志贺菌性肠炎、弯曲菌性肠炎、耶尔森菌性肠炎)、病毒性(巨细胞病毒性肠炎、艾滋病病毒感染性肠炎)和寄生虫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性肠炎、隐孢子虫性肠炎);③其它有卡波西氏肉瘤(多病灶恶性新生血管增殖症)、氨甲蝶呤治疗引起的伪膜性肠炎、肠扭转、缺血性肠炎、憩室炎、结肠癌性肠梗阻等。

    作者:邹开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并发症

    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炎症性肠病患者除了慢性肠道疾病外,还有肠外表现,如累及关节(周围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这些肠道和肠外的表现,继发性的疾病并发症可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已存在,也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为了便于理解,将这些并发症分为肠道和肠外两类。1 肠道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具有不同的肠道并发症。这一事实可作为Crohn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存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一假说的论据。炎症性肠道并发症的特异性有时甚至可用于未定型结肠炎的分型,如肠瘘的存在支持CD病的诊断;有的肠道并发症具有交叉性,如肠道大出血可见于UC和CD病,大肠狭窄有时也可见于UC。1.1 CD CD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时在整个病程中可发生数次。CD常见的肠道并发症是肠狭窄和肠瘘,与其浸润肠壁全层有关。肠穿孔虽较少见,但可威胁到生命并和病死率有关。曾提议根据反复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将CD病分成不同的亚型,即穿孔型(或穿透型,或瘘道型)和非穿孔型(或狭窄型,或疤痕型)。这一提议的支持者认为穿孔是一更严重的事件,其严重性超过了可能存在的狭窄。反对者认为穿孔通常与狭窄有关。事实上有关细胞因子表达的资料显示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别,支持两种亚型的存在[1]。

    作者:许丽莉;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善得宁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我们于1996年3月~1999年3月应用善得宁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在1 000 ml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为22~64(平均4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其中21例伴有因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100次/ min及收缩压≤12 kPa等。30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或胃管抽取胃内容物证实。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1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尿毒症合并广泛糜烂性胃炎伴出血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 30例中,13例先用西米替丁或法莫替丁并加用一般止血药物经24 h治疗,出血仍未控制、呕血或黑粪反复发生者而改用善得宁治疗;1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因有中等量以上腹水,肝功能差,而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有8例先用脑垂体后叶素、立止血、维生素K1、止血敏等止血药物治疗12~24 h后出血仍无明显好转者,而改用善得宁治疗。1.2 治疗方法先以善得宁(sandostatin,瑞士山德士药厂生产)0.1 mg加入10%葡萄糖中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4 mg置于5%葡萄糖1 0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24 h内滴注完毕,持续维持3~7 d。治疗过程中仍注意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等,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脉博、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出血情况(包括呕血、便血及大便潜血试验),同时注意观察善得宁应用的毒副作用。1.3 疗效判断下述4项任何一项成立即认为出血已止:①经治疗后呕血、便血停止,症状明显好转,血压恢复正常;②大便转黄,大便潜血转阴;③胃镜证实出血已止,溃疡面无新鲜出血征象;④胃管引流无血液且变清。24 h内止血为显效,72 h内止血为有效,如有用药3 d之后仍有出血现象发生系为无效。经治疗后出血停止,但停药后又有出血征象或胃镜、胃管又有新的出血称为再出血。

    作者:陈方村;何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中孕的临床研究

    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传统的方法是:妊娠10周以内可使用吸宫术;10~14周时,可实施钳刮术;16周以后则行羊膜腔穿刺引产手术。众所周知,钳刮术风险大、出血多,有引起宫颈机能损伤及胎儿肢体残留的可能。因此,在药物流产应用以前终止10~16周妊娠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研究旨在对口服米非司酮后,对阴道与口服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两种给药途径的流产效果加以比较,以探讨阴道给药的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孕10~16周60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接受药物流产者,并排除下列情况:①生殖道畸形;②心脏病、高血压、哮喘、青光眼、急性肝肾疾病、肾上腺疾病;③此孕期阴道流血;④此孕前一个月使用性激素;⑤哺乳期;⑥阴道炎。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

    作者:刘文惠;张元珍;孙翠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2例诊治教训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起病骤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正确处理,病死率很高。我科近年收治2例甲亢危象患者,1例入院时误诊,但入院2 h明确诊断后抡救措施得力,而脱险。另1例入院时诊断明确,然而治疗不力致使抢救失败而死亡。1 临床资料 例1,女,60岁,反复发作心慌气短10 d,加剧伴发热腹泻1 d,以“冠心病”,“肠炎”收住院。体格检查:T 38.9℃,P 128次/min,R 18次/min,BP 16/12 kPa,神志清楚,呼吸稍促,心室左侧稍大,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右肺底少许湿性啰音,腹软,肝脾未及,皮肤弹性差,皮肤潮湿多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受累。大便常规:白细胞+,粘液+,住院后给50%葡萄糖40 ml加西地兰0.4 mg静注,10%葡萄糖500 ml加庆大霉素24万U静滴,安基比林2 ml肌注。用药后2 h病情未见好转,体温又回升,高达39.6℃,脉博加快(146次/min),烦躁、血压下降,仔细询问病史方知5年前确诊为甲亢,但未正规治疗。遂确诊为甲亢危象后给10%葡萄糖500 ml加碘化钠1 g静滴,同时服用他巴唑20 mg,卢戈氏碘液20滴均1日3次,并加青霉素静滴,同时物理降温。12 h补液1 500 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渐安静,体温渐降,脉率减慢,3 d后危象基本控制,停注碘化钠,卢戈氏碘液减量,1周后按维持量用药,辅以维生素类及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0 d出院。

    作者:郑菊梅;胡怡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安定与宫术安栓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为了探索人流术止痛、宫颈扩张及降低人流综合症发生的有效方法,1995年1月~1997年1月,我们对900例人流患者术前使用安定及宫术安栓,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900例中,初孕未产妇431例,部宫产妇87例,顺产妇382例。年龄在20~40岁,孕周6~10周。1.2 方法将900例人流术的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A组(安定组)300例;B组(宫术安栓组)300例;C组(对照组,即未用药组)300例。3组间初产妇、顺产妇及剖宫产妇构成无差异性(P>0.05)。 手术由固定的专职人员操作,有专人负责观察。A组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常规消毒后,用棉签蘸安定液插入宫颈管内,1~3 min后进行手术。B组于术前15 min由专职人员指导患者将宫术安栓塞入肛门内2 cm深度。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 及秩和检验2 结果2.1 术中各组出血量术后将负压瓶内血液及胚胎用滤勺过滤后分别从量杯测量。经χ2 检验,3组出血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明桂珍;邬东平;漆林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近视眼视网膜的影响

    为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的影响,将出生6 d的小鸡随机分组,分别于左眼玻璃体内注射30 μl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甲酯(L-NAME),缝合左眼。6 d后,剪开缝线,检影验光后摘除眼球,进行光、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睑缝合诱导小鸡形成近视,视网膜RPE细胞胞质内含有外节膜盘片断的吞噬体明显减少;注射高浓度L-NAME减轻了上述改变。结果表明,玻璃体内注射L-NAME对鸡眼近视网膜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扬;袁燕;文冠华;易明望;管志华;蔡小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下动脉不结扎法甲状腺次全切除1 392例临床分析

    1975年1月~2000年5月,对用双侧甲状腺下动脉不结扎法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及有压迫症状的甲状腺肿共1 392例进行回顾,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392例中,男427例,女965例;20岁以下25例,20~50岁1 278例,50岁以上89例。病程3个月~20年不等。原发性甲亢573例,继发性甲亢165例,高功能性腺瘤22例,有压迫症状的甲状腺肿632例。双侧甲状腺肿大Ⅱ°740例,Ⅲ°以上肿大652例。全组病例均系病理检查确诊。1.2 麻醉选择及手术方法 1975~1998年,1 313例采用局部麻醉及针灸麻醉。1998年后,对于甲状腺体肿大Ⅲ°以上,估计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例,采用气管内麻醉。手术方法:术中用传统方法处理甲状腺上极、中静脉、下极静脉丛及峡部,不解剖暴露下动脉主干及喉返神经,仅在甲状腺侧叶后缘中下1/3交界处,钳夹其被膜及腺组织,以此为切除腺体的标志,在此同一水平上用数把钳夹之,术者左手食指、中指均置于侧叶后面,在切除线上楔形切除腺体,术者左手可感觉到残留腺体背膜完整程度及其留量多少,切面若有出血,左手指可顶起残留腺体或左拇指按压控制出血,然后精确缝扎,间断或连续缝合剩余腺体(其大小约如拇指末节)。

    作者:张耀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西方国家常见,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活跃,专科医师对IBD熟悉程度并不逊于消化性溃疡。我国既往认为IBD少见,近20年来,医院有关资料表明发病呈上升趋势,但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起点、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太少,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 国内北京、成都、上海等地专家所做的研究开创、前瞻,引人注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来对IBD病因与发病机制从实验到临床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成功制作了乙酸、二硝基氯苯(DNCB)和胎鼠移植3种动物模型,从不同角度对IBD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变化等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动物模型复制和淋巴细胞毒试验,证实细胞免疫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出国人UC存在细胞因子产量改变和免疫反应紊乱;阐明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对结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对医院IBD资料分析,认为甚有必要在国内开展该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尚待把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邓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在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1989~1997我院应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结合中重度血液稀释,施行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1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6.30岁,平均体重20.50 kg。患儿有严重的右心室出口狭窄且有经心室间隔缺损的右至左分流时造成的发绀现象以及红细胞增多症。术前有营养不良6例,右心功能不全1例。手术方式有单纯心内补片、行肺动脉瓣下流出道加宽补片及跨瓣带单瓣加宽补片等。 使用美国Stotupt Shiley人工心肺机及广东微检过滤器,应用国产西京Ⅱ型氧合器。预充液主要成份为乳酸林格液,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钾、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pH达到正常范围。术前血球压积(HCT)平均值为0.61±0.07。大多数病例应用无血预充,预充液中加入血浆300~600 ml,稀释后HCT为0.25±0.05,血球压积不低于术前的60%。转流开始时缓慢开放上、下腔引流管,待血液与预充液充分混合后再降温,水温与鼻咽温差控制在15 ℃以内。在阻断主动脉前,减少流量可使主动脉暂时软缩,有利于手术操作和提高安全性。鼻咽温度降至26~28 ℃时阻断主动脉,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以后每隔25 min重复灌注。鼻咽温度22~24 ℃时维持流量30~40 ml/(kg*min)。当心内手术操作进行到2/3时即可全身复温。在心内手术操作完毕时鼻咽温度可恢复到30℃以上。复温时水温与鼻咽温应<12 ℃,复温后随水温升高逐步提高流量,并给予利尿剂。主动脉开放前或后给予白蛋白或库血。辅助循环时间约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停机后给速尿10~20 mg,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使术后4~6 h出入量基本平衡,红细胞压积恢复至0.40~0.55。

    作者:付水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附224例报告)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缺乏严格的定义与范畴,属于一类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两大类,从50年代开始引起我国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病、诊断、外科治疗的变迁和现况,现对我院近10多年的炎症性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年8月~2000年8月我院收治IBD患者224例,其中UC 192例,CD 32例,均经电子或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全组发病年龄为18~77(平均43.2)岁,病程为7 d~14年,男125例,女99例,男女比例为1.26∶1。1.2 临床表现全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其中伴肠道外表现及并发症(见表1)。

    作者:薛平;胡以则;沈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急重症。近年来尽管导致CHF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手段在不断地增加,然而CHF的发病率、患病率却有增无减。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一则反映了人群中7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率在不断上升(因年龄是发生CHF危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二则可能是因对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等的有效治疗而使其死亡危险性降低,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生存,但他们仍有发生CHF的危险。CHF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它的发病率增加,而同时也可能反映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据统计,CHF或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在25~75岁的人群中占3%,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超过10%。CHF与心肌梗塞一样,已经是患者入院的常见原因。诊断为CHF的患者,有一半在4年内死亡,而严重的有一半在1年内死亡。心功能Ⅱ、Ⅲ、Ⅳ级的CHF患者的年病死率分别为7.1%、17.2%和24.9%;猝死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3%、59%和64%。此外,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治疗CHF的有效措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医学疾病治疗模式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要求CHF的治疗手段不仅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临床和实验检查参数,延缓CHF的进程,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循征医学(evidence medicine)是评价各种CHF治疗措施利弊的有效武器。 因此,笔者将在回顾人们对CHF的认识历程及治疗观变化的基础上,简述交感-肾上腺系统(SNS)在CHF发生中的地位,总结现有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对β受体阻滞剂在CHF中的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李庚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迁徙性双侧脓气胸的治疗(附6例报告)

    小儿迁徒性双侧脓气胸较少见,处理比较棘手,病死率较高[1,2]。1989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收治6例,均治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对象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8~13岁。均因急性骨髓炎治疗4~12 d后出现呼吸困难而到我科治疗。查体:T 38~40.5℃,急性病容,鼻翼煽动,两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偶闻()/(口) 罗音。胸部透视及摄片均提示双侧液气胸,Χ线摄片示骨髓炎(其中胫腓骨3例,股骨1例,下颌骨1例,桡骨1例)。脓液细菌培养阳性4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治疗 6例患儿起病初期均给予大剂量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骨髓炎,但控制不了病情,以后改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方逐渐控制症状,获明显效果。1.2.2 闭式引流本组病例均胸穿多次未能奏效,改为双侧胸插管闭式引流,症状才逐渐缓解。插入闭式引流管后的第1~3 d,水封瓶水柱波动差,引流管引流不良。为使水柱波动好,引流液增多,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经胸管向胸内注入0.5%甲硝唑溶液20~40 ml,每天2次,次日胸管有50~100 ml脓性液流出;②反复挤压胸腔引流管,我们先从管的远端往近端胸内挤压,然后再由近端往远端挤压;③鼓励或刺激患儿咳嗽;④让患儿练习吹气球以利肺膨胀,使治疗寓于娱乐之中。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的疗效,并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A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B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并保留灌肠(C组),各治疗45例腹泻病患儿。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88.89%、95.56%。B组、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疗效构成比不同,C组显效率高于B组(P<0.05)。结果说明:思密达可以提高小儿腹泻病常规治疗的效果;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亦有影响。

    作者:李晓宁;赵秀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