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凤;闫晓娜;王健;张丽;黄飞;吴树运
目的:通过调查住院患者关注的就医关键接触点和对各接触点的感受,为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4-6月江苏省南京市某医院共28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主要通过亲友介绍、亲身经历了解医院,通过媒体了解的比较少;治疗费用的性价比、床的舒适和床单等用物的整洁、各项检查安排的合理性是患者关注度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关键接触点。住院患者的总体就医感受程度与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关注程度的相关性高,变量重要性为17.37%。结论:整合传播媒体,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优化病房环境,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合理安排检查项目,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关注术后护理,保障身心康复。
作者:谈佳佳;赵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沟通对护患关系的影响,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对河南省某三甲医院16名护士进行访谈,现场录音,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主题,提炼关键词。结果:沟通对良性护患关系的影响提炼为5个主题:合适的称呼、自我暴露、选择时机、获得信任、健康指导。结论:沟通是良性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而沟通方式、沟通时机、沟通能力影响良性护患关系的建立、发展和保持。
作者:杨巧芳;吕欢;刘纬华;张洁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疗机构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开展直付服务合作,是国际通用的商业健康保险理赔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市某医院开展直付服务的实践,探讨当前医疗机构开展直付服务受限的原因:商业健康保险规模过小;医院成本控制总结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即存在医疗费用拒付和过度医疗的风险、增加医疗机构成本、有违医疗服务均等化原则,并就医院开展直付服务提出建议:加强风险管控、参与“大数据”健康管理、联合商保机构改造HIS系统、调整直付服务价格体系。
作者:杜巍巍;胡弘;朱嘉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满意度。现有的公立医院运行模式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补偿机制不完善、公益性缺失等。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顶层设计并创新管理体制。
作者:叶青跃;杨杨;程鹏飞;张明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珠海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实施临床路径治疗的6个单病种住院费用情况,探讨费用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珠海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6个单病种住院患者的临床路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秩和检验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药品费、检查费、检验费、手术费是单病种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住院天数是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医院要有效控制各项医疗费用比例,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作者:崔俊宇;梅文华;陈美婷;叶仲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照顾者反应对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中文版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对326例肝硬化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照顾者反应对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面对、屈服、回顾评分与照顾者反应中的健康问题、时间安排受打扰、经济问题、家庭支持缺乏等均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自尊显著正相关(P<0.05);屈服和回避评分与健康问题、时间安排受打扰、经济问题、家庭支持缺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与自尊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肝硬化病程、疾病分期和照顾者反应均是肝硬化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结论:照顾者的支持对肝硬化患者选择积极的疾病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陈旭英;王敏志;潘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出于诊疗安全的考虑,卫生行政管理制度故意扩张了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范围,当损害赔偿制度借用上述概念时,理应根据损害赔偿制度的要求加以限缩。基于患者的认知能力限制、医疗过失制度的影响等,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医疗产品应限定于直接接触或进入人体的药品、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
作者:马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45家医院医务人员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影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医务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其中医生工作满意度仅为16.6%,管理人员为35.7%。不同性别、年龄、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执业环境较差、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力、医务人员才能发挥受限、职称晋升公平性差是工作满意度偏低的主因。
作者:王丽;张新庆;李恩昌;李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我国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对新入职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轮岗培训。本文结合国内部分医院的管理实践,分析了现行的轮转培养方式特点及其局限性:培训规范性不够、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规划等。在此基础上,参考总结武汉市某公立医院实践经验:设计轮转制度及内容、整合院内外优质培训资源、规划职业生涯等,提出“能力导向型”青年管理人员轮转培养方式,以供参考。
作者:丁宁;南京辉;彭义香;张进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本文通过研究健康相关内容传播主体的特征,形成理论框架,为健康传播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和政府管制提供参考,为健康传播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借鉴传统传播学理论,结合卫生计生事业及健康产业规律,分析互联网数字传播的新规律和新现象,形成了逻辑分析框架思路。不同群体健康内容传播需求差异明显,且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介在内容传播中均发挥作用,数字化平台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从业人员是整个传播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政府主管部门应支持、培育重点网络数字传播平台,形成权威内容发布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传播理念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和考核激励,发挥从业人员交互式内容传播作用;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健康内容传播体系建设。
作者:汪孔亮;刘哲峰;张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创新性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样本,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572位农村居民中,进行过体检的有124人,体检率为21.7%,标化体检率为22.2%;不同性别的体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情况主要与其健康知识水平、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有关(P<0.05)。结论:目前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状况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检率还有待提高;建议国家将健康体检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畴,降低农民体检费用;并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参加体检。
作者:凌雅;马少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健康促进前后社区居民(包括健康群体和慢性病群体)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2个社区1130名25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干预5个月后居民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7.14%提升到46.08%,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0.21%提升到33.33%。结论:慢性病健康促进策略能提高居民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并能促使整个人群的健康行为更加规范。
作者:纪娇;王高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国外新兴的成本测算方法,在国外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利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测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时间作为主要的成本动因,通过管理人员估计产能成本率和作业单位时间,来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以期为卫生领域引入一种新的成本测算理念。
作者:方玉凤;闫晓娜;王健;张丽;黄飞;吴树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江苏省中部某县级市乡镇卫生院运行绩效的影响,为完善政策提出建议。方法:基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回顾性调查,采用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关键指标。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财政补助和门急诊次均费用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财政补助增加,而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并未提高。建议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改革管理制度,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提升服务能力。
作者:丁骏;沈宇清;仇爱红;李少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提供准确信息,无法进行事前控制,也难以为绩效奖励提供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医疗服务流程相对固定,使得估时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该方法通过归集与分配成本数据,确定核算单元,计算出单元的全成本;再以时间作为成本动因,把科室全成本分摊到各个医疗服务成本对象上。
作者:陈利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文章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健康观为基础,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健康管理的特点,即健康管理不仅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与环境等因素,使人类健康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以此为基础运用健康管理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健康管理模式。从建立基本信息档案、评估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生态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进行健康管理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
作者:金英子;郑毅;赵红梅;李力力;杨爱荣;李树森;陈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点,而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单位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应当以支付方式变革作为支点,改变补偿模式、破除以药养医,同时去除行政化管制、推行法人治理,实现路径与目标的统一。
作者:杨大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乡村医生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如医生总量不足、流失严重,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结构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是乡村医生工作任务重、收入低,面临的医疗风险高,养老保障不完善等。建议将乡村医生逐步纳入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从而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姚小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各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分析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制约因素,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沙坪坝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医护人员及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合理;慢性病诊治基础药品配备不齐;医疗服务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设施设备配备不足;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结论:应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药品、诊疗及辅助检查设施设备配备,提高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
作者:李兰馨;张民;刘虹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