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

陈利娜

关键词:医院管理, 全成本核算, 估时作业成本法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提供准确信息,无法进行事前控制,也难以为绩效奖励提供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医疗服务流程相对固定,使得估时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该方法通过归集与分配成本数据,确定核算单元,计算出单元的全成本;再以时间作为成本动因,把科室全成本分摊到各个医疗服务成本对象上。
医学与社会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省两所医院规范化培训医师对带教师资能力和素质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不同学历学员对带教师资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表,调查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两所附属医院92名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学员对带教师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学历的住院医师对带教教师的大部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区别。其中本科生学历的住院医师对带教教师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与患者、同事、被带教者之间的交流能力的要求明显高于研究生学历的住院医师,而研究生学历的住院医师对师资的政治面貌要求较高。结论:应持续不断地加强带教师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满足规范化培训中不同学历背景的住院医师对带教师资的需求,促进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效开展。

    作者:朱辉;陈鑫;田彩霞;李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第三条道路理论对我国医疗救助的启示

    我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着政府、社会、个人等主体职责不明确,各主体之间如何衔接配合规定不明确等问题。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应实行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参与的积极福利政策,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责任与义务共担。本文在阐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强调个人责任等措施,完善我国医疗救助体系,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高度参与,共担风险,以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作者:刘亚孔;张霄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南京市某医院住院患者就医关键接触点分析与管理

    目的:通过调查住院患者关注的就医关键接触点和对各接触点的感受,为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4-6月江苏省南京市某医院共28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主要通过亲友介绍、亲身经历了解医院,通过媒体了解的比较少;治疗费用的性价比、床的舒适和床单等用物的整洁、各项检查安排的合理性是患者关注度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关键接触点。住院患者的总体就医感受程度与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关注程度的相关性高,变量重要性为17.37%。结论:整合传播媒体,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优化病房环境,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合理安排检查项目,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关注术后护理,保障身心康复。

    作者:谈佳佳;赵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提供准确信息,无法进行事前控制,也难以为绩效奖励提供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的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医疗服务流程相对固定,使得估时作业成本法能够适应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该方法通过归集与分配成本数据,确定核算单元,计算出单元的全成本;再以时间作为成本动因,把科室全成本分摊到各个医疗服务成本对象上。

    作者:陈利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温州市某医院护士职业情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温州市某医院护士职业情感和社会支持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增强护士职业情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护士职业情感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分层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护士职业情感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护士职业情感总分为(3.17±0.72)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6.46±1.77)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职业情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正相关(均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均为护士职业情感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护士职业情感和社会支持水平均较低,社会支持是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应该加强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改善护士职业情感,稳定护理队伍。

    作者:吴灵飞;周海桃;石小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应用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国外新兴的成本测算方法,在国外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目前国内利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测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时间作为主要的成本动因,通过管理人员估计产能成本率和作业单位时间,来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以期为卫生领域引入一种新的成本测算理念。

    作者:方玉凤;闫晓娜;王健;张丽;黄飞;吴树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目标与路径分析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点,而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单位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应当以支付方式变革作为支点,改变补偿模式、破除以药养医,同时去除行政化管制、推行法人治理,实现路径与目标的统一。

    作者:杨大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芜湖市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创新性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样本,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572位农村居民中,进行过体检的有124人,体检率为21.7%,标化体检率为22.2%;不同性别的体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情况主要与其健康知识水平、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有关(P<0.05)。结论:目前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状况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检率还有待提高;建议国家将健康体检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畴,降低农民体检费用;并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参加体检。

    作者:凌雅;马少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强制住院治疗危险性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中,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危险性标准,这是以法律的形式在我国第一次明确了精神障碍患者强制住院治疗的危险性标准。但是该条文在实施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严重精神障碍与危险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危险性的判定机构,构成危险性的行为方式,危险行为的客体,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危险性标准在实践中的适用。

    作者:孙也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南京市某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等候时间分析及网络化流程再造设想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流程与患者就诊时间的关系,将门诊流程再造,从而减少患者无效等待时间、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方法:对南京某三甲医院某一天门诊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同时运用文献检索分析法和流程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有95.8%的患者以现金支付,62.5%的患者未咨询直接挂号,患者在挂号处的平均等待时间为6.96分钟,划价和交费次数多;医生问诊时间不超过15分钟;患者平均门诊总时间为88.13分钟;门诊过程较繁琐。结论:对门诊流程进行网络化再造和优化,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无效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静;缪轶;肖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医师人力资源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医师资质、工作、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情况。方法:综合运用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现场调查我国两类医院各820名、3109名医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医师整体资质较低,待遇较差,人员流动性较大,科研成果较少,工作强度较小,差异具有显著性。医师考虑离开本单位的主要原因为工资待遇差、工作压力大、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和晋升机会少。结论: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为民营医院医师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推进医师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多点执业。

    作者:孙宇;陈举亮;谢金亮;方鹏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探析

    乡村医生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如医生总量不足、流失严重,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结构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是乡村医生工作任务重、收入低,面临的医疗风险高,养老保障不完善等。建议将乡村医生逐步纳入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从而确保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姚小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患方视角的北京市村落医患信任现状调查

    目的:从患者视角了解医患信任现状,探讨改善村落医患信任的措施。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H区抽取12个行政村,运用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观察。结果:北京市H区村民对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和城市大医院医生的信任评价得分分别为4.042±1.042、3.438±1.192、4.042±0.624,村民对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信任程度明显低于其对城市大医院医生和乡村医生的信任程度。结论:总体上,村落医患信任度较高,但仍有一些导致医患不信任的因素存在。结合村卫生室的具体情况,各方应为改善村级医患信任作出共同努力。

    作者:邓晓晓;席修明;王晓燕;杨佳;马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法律视野下的医疗产品概念外延再探讨

    出于诊疗安全的考虑,卫生行政管理制度故意扩张了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范围,当损害赔偿制度借用上述概念时,理应根据损害赔偿制度的要求加以限缩。基于患者的认知能力限制、医疗过失制度的影响等,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医疗产品应限定于直接接触或进入人体的药品、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

    作者:马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我国45家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45家医院医务人员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运用SPSS19.0软件,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影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医务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其中医生工作满意度仅为16.6%,管理人员为35.7%。不同性别、年龄、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执业环境较差、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力、医务人员才能发挥受限、职称晋升公平性差是工作满意度偏低的主因。

    作者:王丽;张新庆;李恩昌;李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武汉市某医院青年管理人员能力导向型轮转培养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对新入职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轮岗培训。本文结合国内部分医院的管理实践,分析了现行的轮转培养方式特点及其局限性:培训规范性不够、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规划等。在此基础上,参考总结武汉市某公立医院实践经验:设计轮转制度及内容、整合院内外优质培训资源、规划职业生涯等,提出“能力导向型”青年管理人员轮转培养方式,以供参考。

    作者:丁宁;南京辉;彭义香;张进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分阶段达标管理模式对陕西省铜川市某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模式( Staged Diabetes Target Management ,SDTM))对陕西省某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0月体检后确诊的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SDTM追踪管理模式的空巢老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66例的基线状况,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FBG)的变化。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分析SDTM追踪管理前后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管理后HbA1 c及FBG分别降至(6.75±1.20)%和(6.64±1.39)mmol/L(P<0.01), HbA1c≥9.5%组(n=21)降至(7.52±1.54)%,改善患者比例达88%。干预后患者SAS、SDS得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SDTM追踪管理可以调整老年空巢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水平。

    作者:赵红梅;程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章在对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针对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间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和在学生今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系统地分析了二者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并着重探索了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即医学院校应转变医学教育观念,从狭隘封闭型的医学教育理念走向宽广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理念;改革医学教学模式,由共生教育走向共融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主体间互动等发展路径。

    作者:刘胜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学与社会》2014年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沟通对河南省某医院构建良性护患关系影响的研究

    目的:了解沟通对护患关系的影响,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对河南省某三甲医院16名护士进行访谈,现场录音,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运用类属分析法归纳主题,提炼关键词。结果:沟通对良性护患关系的影响提炼为5个主题:合适的称呼、自我暴露、选择时机、获得信任、健康指导。结论:沟通是良性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而沟通方式、沟通时机、沟通能力影响良性护患关系的建立、发展和保持。

    作者:杨巧芳;吕欢;刘纬华;张洁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学与社会杂志

医学与社会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