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霞;尹佳园;张晨雪;刘娟;陈艳梅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陈旧损伤采用关节镜下单束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ACL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单束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ACL 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8 ~46(31.6±4.2)岁;观察术后Lysholm评分及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12.5±2.7)个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前Lysholm评分42~64(53.2±7.2)分,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4~4.3(3.72±0.42)mm;术后Lysholm评分88~96(93.2±2.5)分,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1.2~2.4(1.64±0.38)mm.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治疗ACL陈旧损伤可靠的方法,术中在治疗关节失稳的同时,需对关节内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进行修复,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缓解患者的症状.
作者:张志强;何彦国;陶杰;朱先龙;张洪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甲状腺手术中寻找喉返神经的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甲状腺手术病例资料,依序选择三种手术入路方法,根据成功率、出血量、花费时间等因素比较分析寻找喉返神经的难易情况.结果 共找到喉返神经130条,其中由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法找到25条,由甲状软骨下角径路法找到33条,由气管食管沟径路法找到72条,1例术后暂时声音嘶哑,2周后消失,随访3个月无声音改变病例.结论 由气管食管沟径路法相对较容易找到喉返神经,且较安全,不易引起神经损伤.
作者:崔泉;何效东;赵晓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效果.方法 对2株沙门菌、2株大肠埃希菌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采用LAMP及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两种方法均展示很好的检测效果,在对牛奶和污水的检测中,两者的检测率相同,在对虾的检测中,荧光定量PCR相对于LAMP表现更高检测率,对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率,两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率,两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和LAMP对食品致病菌的检测都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作者:曾婷;谢逸欣;马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国产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入院次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国产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EXCEL)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国产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PCI成功率、置入支架数目、长度、术后支架内管腔丢失、节段内管腔丢失、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节段内再狭窄发生率、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国产EXCEL与Cypher Select相比,两者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均具有良好效果,但EXCEL并未降低术后患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发生率.
作者:吴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TACE)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MPRT)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后手术并经病理证实腹膜后恶性肿瘤5例,总结MPRT血供特点与TACE临床意义.结果 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TACE后均有腹痛减轻、压迫症状改善,介入治疗后5~10 d手术,术中出血少,易剥离,病理大体标本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液化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呈凝固性坏死.结论 对MPRT,TACE可改善其症状,便于外科手术.
作者:张昌立;张晓东;杨诚;王一民;张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加温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者),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24例,加温组:通过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常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加温组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加温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黄国亮;吴耀建;元智昊;范海鹏;赵国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子宫颈先天性移行区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50例子宫颈先天性移行区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显微镜观察,并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0例子宫颈先天性移行区鳞状上皮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上皮脚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向间质内延伸,部分上皮脚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化,并可出现角化珠.细胞核较大,具有轻度的多形性,大部分呈圆形、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结论 子宫颈先天性移行区常见鳞状上皮化生,常易被误认为病毒感染性疣,有时被误诊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准确认识子宫颈先天性移行区的病理特点有利于减少子宫颈疾病的误诊误治.
作者:伍四春;李桂梅;宋蓉;朱剑;马文军;林善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疆叶城县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基础疾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性别在维吾尔族与汉族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216例房颤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肌源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分别为76、59、47、27和7例,其中风心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相比,其基础疾病分布存在差异(P<0.05).结论 新疆叶城县房颤患者病因分布及发病年龄存在民族差异.汉族患者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为主,维吾尔族患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
作者:潘肯林;杨兵;周方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多西紫杉醇联合沙立度胺片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8年12月-2010年7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其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53例,行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观察组53例,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沙立度胺片二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局部控制率、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局部控制率为94.3%,对照组分别为86.8%和73.6%,观察组疗效及局部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0.0%,均出现粒细胞下降,治疗结束后症状自行缓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79.2%,对照组为50.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沙利度胺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局部控制率,且不增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胡其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8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去骨减影及双能去骨减影技术对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瘤内血栓、瘤壁钙化及载瘤动脉等方面进行显示.结果 DSCTA显示颅内动脉瘤38例,单发33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颈内动脉17个,前交通动脉8个,基底动脉6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前动脉4个.动脉瘤平均直径(7.2±1.7)mm,小动脉瘤直径2.1 mm.清晰显示瘤颈38例,44个动脉瘤瘤壁钙化4例,瘤内血栓3例.结论 DSCTA多模式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多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制定治疗计划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作者:王安明;史跃;朱丽丽;赵汉青;薛中元;李皖陇;王中勋;权影;高从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病人,男,25岁.左下后牙疼痛1d.口腔检查:38(牙合)面龋坏,探诊疼痛,叩诊(±),有冷热刺激痛.36、37残冠,探诊(-),叩诊(-),冷热刺激无反应.诊断:38急性牙髓炎;36、37残冠.治疗:38行根管治疗术,36、37择期拔除.38牙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去尽腐质,暴露髓腔,可见根管呈连接近中、远中根管的峡区,使根管口的形态呈180°弧形连续带状外观,拍X线片示:牙根有融合趋势、髓室底低而窄、近中远中根管口距离近、根管在向根尖走行的过程中有聚拢趋势并且在近中远中根管中间有明显纵沟影像.
作者:申晋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25例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5 ±5.19)岁.所有患者经过术前准备后首先接受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部分难复位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复位PFNA内固定,术后3d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中出血150 ml,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改良Harris评分标准,25例患者中优18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为84%.结论 PFNA能够较好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胡跃;王子田;周进林;马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病人,女,32岁.1个月前无意中触及下腹部包块,在当地医院查超声提示盆腔囊实性包块、盆腔积液.我院门诊复查妇科超声:子宫前方可见约12.3 cm×9.1 cm囊实性包块,其内见不规则偏强回声及液性暗区,透声差.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双侧卵巢显示不清.提示:盆腔囊实性包块.妇科检查:子宫前方偏左侧附件区可扪及一约13 cm × 12 cm大小包块,边界欠清,活动欠佳,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90 g/L、红细胞比容30.2%.
作者:任妞;罗俊华;曹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大鼠模拟海训皮肤擦伤经海水浸泡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医用贴膜对皮肤擦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擦伤未浸泡组(A组),擦伤蒸馏水浸泡组(B组),擦伤海水浸泡组(C组),擦伤贴膜保护海水浸泡组(D组)及无擦伤不浸泡对照组(E组),每组8只.除E组外其余各组均以消毒工业砂纸在大鼠右后肢皮肤进行擦伤处理.A组未予以浸泡处置,B组浸泡于蒸馏水0.5h,C组浸泡于海水0.5h,D组擦伤后用医用贴膜敷贴保护创面,海水浸泡0.5h.A、B、C、D四组分别于擦伤后0.5、6、12、72 h取尾静脉血,E组在0.5h时取血,用酶联免疫测定(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取病变皮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A、B、C、D四组三种炎症因子水平在0.5、6、12h时相点均明显高于E组(P<0.01),A、B、C、D四组在72 h时相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的三种因子在12 h时相点均显著降低(P<0.01),D组的IL-1β、TNF-α在12h时相点也显著降低(P<0.05).除12h时相点的IL-6外,B、D两组其他时相点的三种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皮肤擦伤经海水浸泡后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局部炎症加重;医用贴膜敷贴擦伤创面后,炎症因子水平相对降低,局部炎症减轻,医用贴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晓明;王远征;郝光辉;刘红;肖云贵;叶海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9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26例临床确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列为F4级),应用ARFI技术测定肝脏剪切波速,检测肝纤维化程度,根据病理S0~S4分期,将患者分为F0~F4级.比较ARFI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建立本地区的佳界限值.设立5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239例肝活检患者中病理诊断为S0~ S4期的病例数分别为58例、48例、54例、59例和20例,ARFI平均值分别为(1.17 ±0.25)m/s、(1.39±0.36) m/s、(1.91±0.49) m/s、(2.66 ±0.51)m/s、(2.75±0.41)m/s.265例中,F0期与F1期,F3期与F4期的ARFI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期与F2期、F3期、F4期之间,F1期与F2期、F3期、F4期之间,F2期与F3期、F4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FI分级结果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高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肝剪切波速中值数2.7是ARFI检查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交界点.结论 ARFI技术可较客观的评价肝纤维化分级,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方法.
作者:刘倚河;廖瑞真;秦青秀;吴秀艳;郑瑞丹;刘舜辉;孟家榕;王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病人,女,52岁.健康体检行妇科检查发现两侧大阴唇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突起,位于皮下,长约1 cm,青紫色.窥器暴露阴道,见整个阴道壁及宫颈呈紫蓝色,均可见细线状曲张的静脉.内诊:子宫、附件未触及异常.诊断:外阴、阴道、宫颈静脉曲张.既往月经规律,4 ~ 5/28~30 d,绝经2年,长期从事教师职业.30年前久站及劳累后自觉外阴部肿胀,当时经某医院检查发现外阴静脉曲张,因未婚未做内诊,未治疗.婚后性生活后无异常阴道出血,孕1剖1,27年前孕后期静脉曲张明显加重,足月后行剖宫产,产后妇检发现阴道、宫颈也有静脉曲张(具体情况不详),持续至今,无明显不适,未治疗.
作者:钱飞虹;李玉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我院诊治的89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造成喉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在89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中,有87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痊愈,治愈率为98.2%;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有16例,发生率为1.8%,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永久声音嘶哑.结论 熟悉喉返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和变异,是减少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环节.
作者:王振乾;黄河;蒋晓;毛岸荣;胡剑平;崔小红;种锦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在抗幽门螺杆菌(HP)补救治疗中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将80例HP初治失败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D四组,接受以下治疗方案: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d,连用7d(A组)或10d(B组);或联合左氧氟沙星300 mg,2次/d,连用7d(C组)或10d(D组).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 13C尿素呼气试验.同时观察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HP各组根除率分别为:A组57.9%,B组88.9%,C组65.0%,D组82.4%.不同服药时间(7d与10d)疗程方案下,HP的根除率分别为61.5%与8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组间根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各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左氧氟沙星10d补救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根除HP感染(根除率85.7%).两种不同疗程的比较表明服药时间是影响根除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邹曰坤;陶颖;蒋冬瑞;郑培浩;张宝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骨科手术患者回输自体血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用6%羟乙基淀粉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单用术中自体血回输.两组术中均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手术开始(T2)、输血前(T3)、术毕(T4)四个时点MAP、CVP、HR、Hb及Hct变化;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监测回输自体血红细胞变形能力(IF)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2DPG)含量.结果 手术过程中A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行AHH后Hb、Hct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与B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四个时点MAP、CV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细胞回输仪所收集回输红细胞IF值较B组明显降低(P<0.05),而2,3-2DPG较B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术前采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能有效维持循环,增加回输血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释放,从而改善组织血流灌注,增加组织氧供.
作者:李建华;李斌;胡惠英;程磊;吴坛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由于麻醉医生误操作致患者气胸时中心静脉穿刺导管对胸腔引流的作用效果.方法 对2003年至今因麻醉操作和疼痛诊疗时误致气胸的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7例患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时间1.5~3 min,2~3d内全部不再漏气而拔出导管,再观察2~3d未有再发.置管期间和带管期间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麻醉医生使用中心静脉穿刺包进行由于误操作而致气胸的引流排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以及费用低等优点,并且由麻醉科医生处置也容易解决由此而产生的医疗纠纷.
作者:盖成林;苏芳;孙正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