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美泊利单抗( Mepolizumab)是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通过 DNA 重组技术产生的一种白介素-5(IL-5)拮抗剂单克隆抗体,通过降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减轻严重哮喘发作,临床药效强、耐受性良好,可显著改善重症嗜酸细胞性哮喘患者哮喘恶化症状。本文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毛丽超;宋燕青;李雪松;柯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七氟醚对上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A组患者给予0.1 mg/kg地佐辛,B组患者给予0.2 mg/kg地佐辛,C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的镇静评价和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 T1时三组患者的SBP、DBP显著降低,且B组HR低于A组、C组,而C组SBP、DBP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时A组的HR、SBP、DBP均高于T1时,而B组、C组患者的HR、SBP较T1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A组、C组HR较T2时降低,SBP、DBP升高,B组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相应指标均低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A组、C组SBP、DBP降低(P<0.05),三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患者术后1 h的OAAS评分高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七氟醚平均吸入浓度为4.02%±0.98%, B组为3.96%±1.01%,C组为3.98%±0.8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七氟醚麻醉中复合0.2 mg/kg地佐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术后镇静效果较好,全身麻醉中的应激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典;杨春燕;廖益永;邬文伟;陈燕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实施前置性医嘱审核及干预工作后对我院输液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经临床药师实时审核并退回的不合理输液处方的类型、构成及修改情况,比较推行前置性医嘱审核工作前后门诊输液处方质量的变化。统计分析2012-2014年的不合理输液处方退回率,纵向观察前置性医嘱审核工作对输液处方质量的影响。结果2012年通过实时审核、干预不合理输液处方,不合理输液处方总体修改成功率达98.96%。与2011年未实行前置性医嘱审核时相比较,2012-2014年输液处方不合格率明显下降( P<0.05),随着输液处方总数的增加,不合理输液处方退回率逐年下降( P<0.05)。结论前置性医嘱审核干预工作可明显提高输液处方质量,控制输液不合理应用现象。
作者:刘兴才;李彩云;李健;宋小平;花萍;陈瑞祥;丁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实用药物与临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早期干预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患者的糖调节受损且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同胞的保护效应。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41例患者分为自然转归组、生活方式干预组、二甲双胍干预组、罗格列酮干预组。自然转归组不愿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组:提供书面饮食、运动指导方案;二甲双胍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服用二甲双胍0.5 g,3次/d;罗格列酮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4 mg,1次/d。干预治疗5年。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和C肽、葡萄糖负荷后2 h胰岛素(2hINS)和C肽、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阳性率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自然病程,三组分别恢复为正常糖耐量的61.9%、62.7%及66.1%。三组胰岛B细胞功能(空腹、负荷后2 h)中,C肽、胰岛素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加,进展为LADA的发病率降低。结论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干预对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具有保护效应,能有效减少或延缓LADA患者胰岛细胞抗体阳性同胞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葡萄糖耐量受损( IGT)、IFG合并IGT患者进展为LADA。
作者:陈飞;刘瑶;苟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空腹血清生长抑素( FSS)与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 PAD)的关系。方法根据踝臂指数(ABI),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外周动脉疾病组(A组,82例,ABI值为1.0~1.4)和外周动脉疾病组(B组,38例,ABI<0.9),检测FS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 B组的FSS水平(pg/L)低于A组(28.24±5.01 vs.37.23±6.19),IGF-1(ng/mL)高于A组(219.17±24.97 vs.157.91±2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SS、IGF-1、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是与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 FSS与PAD密切相关,生长抑素可能为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GF-1作用有关。
作者:褚加成;孙明谨;陆春丽;白弘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和脑代谢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脑水肿,而水通道蛋白( AQP)是控制脑水肿的重要蛋白。丙泊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通道蛋白,从而控制脑水肿,本文对丙泊酚对AQP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春雷;宋春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二甲双胍是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有降血糖的作用,还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抗肿瘤机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激活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降低循环中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诱导细胞周期停滞、抑制血管生成及炎症反应、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联合相关药物增强对放疗及化疗的敏感性等,以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减少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病风险。目前,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冯瑾;陈光侠;费素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利多卡因乳膏对麻醉前置尿管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需要置尿管的男性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联合利多卡因组(联合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置尿管前后( T1、T2),气管导管拔出后1 min ( T3)、15 min ( T4)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以及T3、T4时的躁动、对尿管耐受程度。结果舒芬太尼组与联合组在T1、T2时血压及心率更为稳定,但舒芬太尼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更高;利多卡因组及联合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对尿管耐受性好,但利多卡因组在T1、T2时血压、心率波动较大。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利多卡因可避免单用利多卡因置尿管时引起的循环波动,降低单用舒芬太尼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使男性患者在全麻过程中更加舒适安全。
作者:王小华;陈宏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采用HPLC-MS/MS法同时测定脑血疏口服液中3种有效成分-芍药苷、黄芪甲苷及丹皮酚的含量。方法选用Phenomenex Luna C18(100 mm ×4.6 mm,5μm)色谱柱;以含10 mmol/mL乙酸铵乙腈溶液( A)、10 mmol/mL乙酸铵水溶液( 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为ESI源负离子-MRM模式下检测,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25℃。结果芍药苷、黄芩甲苷及丹皮酚3种成分线性范围分别为0.20~2.00μg ( r =0.9991)、2.00~20.00μg (r =0.9990)、1.00~10.00μg (r =0.9985),3种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97.9%、102.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适用于同时测定脑血疏口服液中芍药苷、黄芪甲苷及丹皮酚的含量。
作者:杨有林;齐武强;鲁旭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 ADR)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118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ADR发生率,调查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180例患者发生ADR 35例,ADR发生率2.9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过敏性反应为主。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溶媒种类、给药途径和合并用药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3岁)、有过敏史、超剂量给药、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和同时合并3种以上药物是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主要危险因素。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时,医生应进行危险因素预判,对可能发生ADR的高危患者进行适当监护,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喜炎平注射液。
作者:刘万银;李艳辉;池宗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乙酰唑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无创通气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2014年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70例,分为乙酰唑胺治疗组(研究组,38例)和非乙酰唑胺治疗组(对照组,32例),测定患者服用乙酰唑胺0、24、48 h后的PaCO2、HCO3-,以及血清、尿液的pH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48 h的PaCO2、HCO3-、血清pH值均降低(P<0.05),尿pH值升高(P<0.05),但治疗24 h与4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在治疗48 h时HCO3-降低,尿pH升高(P<0.05)。研究组无创通气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5.53±1.72) d vs.(18.81±4.08) d,P<0.001],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P=0.877)。结论乙酰唑胺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PaCO2、HCO3-及血清和尿液的pH值,连续2d服用可缩短无创通气治疗时间。
作者:杨丹芬;宋根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氯沙坦进行治疗,100 mg/次,1次/d,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MMP-9、肾功能、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血清 VEGF 表达为(72.21±8.21)、(102.34±11.32) ng/L, MMP-9分别为(58.45±8.01)、(80.54±9.75)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分别为(154.43±8.32)、(184.32±9.54)μmol/L,尿素氮为(10.32±1.23)、(12.46±1.87) mmol/L,24 h 尿蛋白为(0.78±0.08)、(1.12±0.12) g/24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空腹血糖分别为(4.35±0.57)、(5.75±0.92) mmol/L,三酰甘油为(1.76±0.13)、(2.12±0.22) mmol/L,总胆固醇为(4.21±0.32)、(4.86±0.43)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能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EGF、MMP-9表达,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安全性高。
作者:黄贤珍;刘紫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清脑片对小鼠转轮平衡能力及转棒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晕痛定组,大、中、小剂量清脑片组,每组10只。分别灌服大、中、小剂量清脑片混悬液、晕痛定胶囊混悬液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于末次给药后第2天进行转轮实验。将小鼠放在转轮上,转速调至20 r/min,每只小鼠重复测定3次,记录小鼠在滚轴上持续运动不掉落的时间(以秒计数),并取其长停留时间及三次停留时间的总和作为观察指标;另取小鼠50只,按上述方法分组、给药,连续给药10 d,于末次给药后1 h进行转棒平衡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清脑片组长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中、小剂量清脑片组的长停留时间略有延长(P >0.05);大剂量清脑片组三次停留时间总和明显延长(P <0.05);与对照组比较,清脑片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大、中、小剂量清脑片组小鼠在转棒上停留时间略有延长(P>0.05)。结论大剂量清脑片可延长小鼠长停留时间及三次停留时间总和,显著增加小鼠体重。
作者:谢国旗;郝少君;苏峰;黎丹东;张正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调查我院医师对处方点评结果的接受度。方法将405份医师回复进行分类整理,把医师的反馈意见归纳为接受、不接受两大类,统计医师对处方点评结果的接受度,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医师对处方点评结果的总接受度为56.05%,其中对适应证或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给药剂量不适宜、用药频次不适宜、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溶媒选择与溶媒浓度不适宜的接受度分别为59.14%、21.74%、28.75%、48.21%、100%、100%。结论医师对处方点评结果的接受度仅为56.05%,这与药师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处方点评依据的理解、把握、执行有关,可通过掌握充分的处方点评技术依据,提升点评药师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逐步完善处方点评的评价标准和细则,提高处方点评的工作质量和医师的接受度。
作者:阮广新;何淑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中使用缩宫素和不同强力缩宫药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缩宫素组、卡贝缩宫素组和前列素氨丁三醇组。缩宫素组50例,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给予子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同时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卡贝缩宫素组50例,给予静脉注射卡贝缩宫素100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50例,给予子宫体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缩宫素组致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74%),其次为低血压(52%),其他依次为恶心(34%)、面部潮红(18%)、胸闷(14%)、呼吸困难(12%)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组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78%)、恶心(64%)、高血压(30%)、面部潮红(28%)、呕吐(24%)、头痛(20%)、胸闷(20%)等;卡贝缩宫素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20%)、面部潮红(16%)、恶心(12%)、胸闷(8%)、头痛(6%)、出汗(6%)等。结论新型强力缩宫药物的子宫收缩效果优于缩宫素,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王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制剂骨痨敌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制剂的质量进行控制。方法采用ECOSIL C18柱(250 mm ×4.60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进样量:10μL。结果通过对25批制剂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标定出9个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指认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柚皮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5个色谱峰。并运用“中药指纹图谱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计算软件”,计算25批注射液的相似度在0.985~0.997之间。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良好,可用于骨痨敌注射液的质量评价。
作者:刘虹霞;张译丹;张国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固本补肾口服液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比较HCl-Mg法、AlCl3法、NaNO2-AlNO3-NaOH法3种不同显色方法,以及槲皮素、淫羊藿苷、芦丁3种对照品的波长扫描图谱,确定测定条件。结果以NaNO2-AlNO3-NaOH法显色,芦丁为对照品,508 nm波长条件下测定,芦丁在0.1055~1.1075 m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2=1.0000),样品平均回收率98.83%(RSD=1.17%)。结论 NaNO2-AlNO3-NaOH法显色适用于固本补肾口服液总黄酮含量的初步测定。
作者:韦瑀龙;黄小鸥;蓝晓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