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林彦;石群立;周晓军;郑晓刚;孟奎;徐新宇;张彤;朱正龙;盛春宁

关键词:肝肿瘤, 上皮样细胞,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摘要:目的探讨肝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E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MEA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研究.结果患者l临床无症状.肿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透亮或嗜酸,无脂肪细胞及异常血管;HMB45(+),SMA和Vim部分(+),Des少数(+),S-100弱(+),CK和AFP(-),CD34血管内皮细胞(+).电镜下瘤细胞胞质中微丝束上有高电子致密度的凝集物显示,可见黑色素样小体.结论肝MEA是极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组织起源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形态学定量分析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胸腔积液是胸膜疾病常见的症状,能否在胸腔积液中找到脱落的癌细胞是诊断的依据.但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较丰富,由于炎症刺激和细胞退变,可有明显异型性,容易误诊为癌细胞.本文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胸腔积液中的脱落细胞进行形态学定量分析,以期发现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数字化差异,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透明细胞肉瘤1例

    患者男性,28岁,因左腋下肿块逐渐增大3个月入院.3个月前发现左腋下蚕豆大肿块一个,无不适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肿块逐渐增大.人院查体:左腋下可扪及3.5 cm×2.5 cm大小肿块1枚,表面光滑,质硬,可推动,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压痛.左上肢活动轻度受限,实验室检查:WBC6.64×1012/L,N65%,L 33%.行左腋下肿块切除术,切除不同大小4个肿块,2.5cm×2.5 cm至0.3 cm×0.3 cm不等.

    作者:曹振凯;刘庚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胰腺间变性癌1例

    患者女性,43岁.因腹部反复疼痛、消瘦半年入院.经CT检查发现在胰腺体尾部有一11cm×7 cm×6.5 cm肿瘤.患者除空腹血糖8.9 mmol/L外,其余血生化正常.后行手术切除.

    作者:曹丽群;曲保清;郭培民;刘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骨髓涂片的多药耐药检测技术

    随着免疫细胞化学(ICC)技术的深入开展,医院病理科开始接收越来越多的需要做多药耐药指标检测的骨髓涂片标本,旨在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个体性化疗的相关依据.为做好骨髓涂片的ICC染色,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室对常规ICC染色方法和操作程序进行了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杨红;董丹丹;李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吸虫病64例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64例肺吸虫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4例肺吸虫病均有共同的病理学特点:肉眼可见结节形成,镜下有坏死腔穴和窦道、Charcot-Leyden结晶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坏死腔穴周围有肉芽组织包绕.5例查见未成熟虫体.结论肺吸虫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病理检查是诊断肺吸虫病的可靠手段,流行病学资料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X线、CT检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余鹏飞;曾祥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逆分化脊索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告1例逆分化脊索瘤(DC),复习文献重点了解其肉瘤化后的生物学性质.方法标本做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病变有典型的脊索瘤和梭形细胞肉瘤成分,两者有移行.免疫组化显示脊索瘤S-100、AEI/AF3(+),AAT、LTS、HHF35(-);梭形细胞肉瘤成分AAT、LYS(+),HHF35部分(+);梭形细胞肉瘤成分交界区部分细胞S-100、AEI/AE3(+),中央区S-100、AE1/AF3(-),表明免疫组化也有移行.综合文献资料发现DC恶性度更高,侵袭性更大,预后更差.结论DC很少见,在脊索瘤亚型中预后差

    作者:卢志达;李明;张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儿童子宫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

    患儿女性,8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伴隐痛1个月人院、实验室检查:RBC 4.14×1012/L,Hb 108g/L;WBC 6.1×109/L,N 50%,L 43%,M 5.2%;PLT 284×109/L.B超、CT检查示盆腔肿瘤大小约10 cm×7 cm×4.8 cm,子宫明显增大.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为子宫体本身,大小约8 cm×6cm×5 cm,自宫体至宫颈均被肿瘤组织浸润,表面光滑,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两侧分离困难.

    作者:路娣;何乐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小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71岁.无诱因出现终末血尿伴疼痛2周.膀胱镜活检示膀胱低分化癌.肺部及全身其他器官未发现肿瘤临床诊断:膀胱癌.

    作者: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关于外科病理诊断基本要求的建议

    从外科病理诊断重要医学价值及其涉及法律举证的角度,就①外科病理诊断、②签发外科病理诊断报告的一般程序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引发众议,有助于推动相关工作规范标准的制定.建议中特别强调了①病理医师资质、②认真核对资料、③密切结合临床、④加强病理诊断报告前会诊和⑤健全病理档案管理等,及其在提高病理诊断水平、防范诊断失误方面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乃鑫;谭郁彬;范嫏娣;林建韶;张景全;孙保存;王瑞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基因c-erbB-2、组织蛋白酶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胃癌组织的c-erbB-2、Cath-D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c-erbB-2阳性率38.2%,Cath-D阳性率81.4%.c-erbB-2阳性者Cath-D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erbB-2阴性者,c-erbB-2和Cath-D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Cath-D表达还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脉管内癌栓有关;c-erbB-2和Cath-D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结论C-erbB-2和Cath-D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c-erbB-2和Cath-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骞爱荣;赵俊生;商澎;赵建业;陈建;陈志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左下肢软组织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主要见于淋巴结、皮肤、肝、脾和其他器官,发生于软组织者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着重探讨此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曲飞;刘惠萍;张秀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与误诊

    恶黑具有多种多样的细胞形态、组织类型及间质改变,肿瘤可由多形大细胞、中等大细胞、小细胞、梭形细胞组成,内含透明细胞、印戒细胞、假脂母细胞、横纹肌样细胞、气球样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和神经节样细胞.瘤细胞质中可见各种包涵体和吞噬物.瘤细胞核呈双核、多核、叶状核、核内包涵体、核沟或角状核.肿瘤结构变异包括束状、旋涡状、巢状、梁状、假腺体、假乳头/假滤泡、假菊形团和血管中心型;黏液和促纤维结缔组织改变及罕见的假血管肉瘤样变化;可见间质肉芽肿性炎或破骨巨细胞反应;血管外周细胞瘤样改变、肾小球样血管增生和血管透明变性;偶见无黑色素细胞分化(施万细胞、纤维或肌纤维母细胞、骨软骨样和节神经母细胞).典型的黑色素瘤S-100、HMB45、Melan A和嗜铬蛋白等阳性,但有的恶黑可表达异常免疫表型,如CK、desmin,sactin、CD68、CEA和EMA等.神经丝蛋白和GFAP阳性非常少见.由于恶黑的形态变异多种多样,常易误诊为癌、肉瘤、良性间叶瘤、淋巴瘤、浆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等.

    作者:叶明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状腺微小浸润滤泡癌临床病理分析及英文文献复习

    作者:张辰;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黄斑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黄斑瘤(xanthelasma)又称黄色瘤(xanthoma)或脂质岛(lipidislands),是一种在胃黏膜内形成的黄白色瘤样斑块,属于良性病变,胃镜检查常因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而漏诊,病理组织学诊断时需与胃印戒细胞癌相鉴别.现将作者在胃黏膜活检中诊断的10例黄斑瘤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英;徐东明;张乃鑫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提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阳性率的体会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一般均用甲醛固定,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且背景着色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组织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清除以及抗原决定族的保存和暴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同一肝穿组织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明显影响HBsAg、HBcAg的检出率.

    作者:苏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于 1972年由日本学者Kikuchi和Fujimoto等分别描述,又称菊池病.活检组织切片有时易与B或T细胞淋巴瘤相混淆而发生误诊[1],文献报道误诊率可达40%[2].我们自开展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以来遇到13例HNL发现其细胞学涂片具有一定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蒯宝林;谢君;赵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并应用SP法检测细胞表型和用TUNEL法检测凋亡情况.结果20例中女性13例,平均年龄26岁.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2例有皮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大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CD68和Lyso(+),淋巴细胞CD3和CD45RO(+),CD15、CD30和CD56(-).滤泡生发中心及散在淋巴细胞CD20(+).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临床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作者:贾杭若;何向蕾;王爱忠;张宏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上皮样血管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1例做电镜观察.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61岁.头颈部2例,膀胱1例,上臂1例.瘤细胞上皮样增生呈片状,细胞大,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可见胞质内空泡形成,偶见含有单个红血球,多数病例能找到互相吻合的血管腔隙,其内衬非典型的内皮细胞,间质易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Vim、CD31、CD34 4例均(+);FⅧAg及低分子角蛋白(CK7)2例(+);S-100、HMB45、Em、HHF35和SMA 4例均(-).电镜观察1例见胞质内含丰富的微丝和少许W-P小体.3例随访1~3年,2例有转移,1例转移至局部淋巴结,1例转移至肺,1例术后半年死亡.结论上皮样血管肉瘤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赖日权;陈晓东;田野;冯晓冬;周永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乳腺肿瘤(一)

    乳腺具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肿瘤有多种类型,从超微结构上可分为:①富含大汗腺小泡和颗粒的癌:大汗腺癌和肌母细胞样癌;②富含黏液颗粒的癌:分泌型癌和黏液细胞癌;③富含酶原颗粒的癌:腺泡细胞样癌;④富含神经内分泌颗粒的癌: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⑤富含线粒体的癌:嗜酸细胞癌和伴肌上皮分化的癌;⑥富含溶酶体的肿瘤:颗粒细胞瘤和具有嗜酸颗粒状胞质的平滑肌瘤.主要讨论以上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肝血色素沉积症2例

    例1女性,30岁.乏力3年余,右肋隐痛伴间歇性轻度黄疸1年余,尿黄半年.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B超示脾大(厚5.3 cm),肝大小正常.实验室检查:ALT正常;IBIL31.2μm/L,各型肝炎抗原抗体标志物均(-);Hb78g/L,RBC 4.02× 1012/L;WBC 5.0×109/L,N 52%,L46%,M2%;外铁(卅),内铁70%;网织红3.1/L,PLT154× 109/L.有长期服用铁制剂药物史,并曾3次接受输血.骨髓检查:骨髓增生介于明显活跃与极度活跃之间,M:F=0.2:1,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占74%,中晚幼红尤其明显,易见双核幼红细胞.临床诊断:溶血性贫血原因待查.

    作者:贾杭若;王爱忠;姚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