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卫;孙美平;刘维祥;范晨阳;卢莉;刘东磊;曾阳;王凌云;张雪春
目的 在相同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条件下,进一步缩减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时间,为应急检测服务.方法 缩短荧光定量RT-PCR经典检测方法 中不同反应阶段的时间参数,并与经典方法 进行比较,考察改良方法 的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用经典方法 与缩短某些时间参数的改良方法 检测甲3型流感病毒,结果 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并可将检测时间缩短1h左右.结论 适当缩短经典荧光定量RT-PCR方法 中的逆转录、变性以及延伸时间后,灵敏度和特异性无显著影响,这对于突发疫情的应急检测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葛琼;龚黎明;卢亦愚;严菊英;茅海燕;周敏;李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儿,男,2005年9月出生,2005年12月8日在社区康复中心接种1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aP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1158-4,有效期至2006年11月15日)0.5m1,2周后发现右上臂注射部位红肿,局部有硬结,热敷后症状未减轻,当时患儿无发热等体征.
作者:刘卫民;何梅英;陈国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河北省实施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为主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取得的效果.方法 对1997~2005年M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麻疹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北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通过坚持MV的常规免疫和系统开展MV强化免疫,大大降低了麻疹发病率;通过建立灵敏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疹病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了依据.同时分析了加速控制麻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的策略.结论 河北省加速控制麻疹取得了巨大进展,系统实施的免疫和监测策略为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印旗;张振国;张富斌;梁勇;刘曙光;柳绪婷;张俊棉;李静;郭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根据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四种疫苗免疫覆盖率不同的县分为3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调查10个村,每村随机调查1992~2003年出生儿童42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①被调查儿童麻疹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2.9%,低年龄段为88.7%,高年龄段为94.4%;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23国际单位/毫升(IU/ml),GMC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②四种疫苗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不同年龄段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相差较大,高的为100.0%,低的仅为78.6%.③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调查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2%、92.4%、88.7%.④麻疹抗体阳性率与此次接种率调查结果 明显的不一致.⑤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次免疫合格和不合格儿童之间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被调查地区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麻疹抗体GMC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儿童MV的接种率不能客观反映儿童麻疹的抗体水平.
作者:王华庆;毛乃颖;许文波;周玉清;郭欣;曹玲生;陈园生;夏伟;殷大鹏;卢永;蒋小泓;崔爱利;许松涛;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预测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缩短接种MV后抗体免疫持久性的实际观察时间.方法 利用已追踪观察5年以上的资料,拟合接种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再用所拟合的模型来预测接种MV后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结果 用幂曲线所拟合的模型为:Y=90.95X-0.61,决定系数R2=0.997,误差E=0.003;预测接种MV后第24年时的血凝抑制(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87.结论 所拟合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性,预测接种MV免疫成功后的HI抗体可维持24年以上.
作者:罗凤基;赵伟;张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州及地方卫生部门继续调查衣阿华州自2005年12月开始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爆发,截止2006年5月2日至少已涉及其它10个州.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宁波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 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0/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县(市).流动人口发病987例,占33.65%.≥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39.44%、30.11%、14.12%.对1 705例麻疹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6.7%、48.6%、34.7%.结论 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作者:马瑞;董红军;边国林;朱利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国2003~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但与2003、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近85%降至70%左右;<8月龄和8~11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2006年<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50%的4个省,50%~69%的11个省,≥70%的16个省.2006年≤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儿童发病率>150/10万,25~30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 全国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作者:李黎;余文周;税铁军;马超;温宁;梁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某男,2002年4月12日出生,2005年6月23日8∶30,在威海市北门外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接种门诊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批号Y0276-1,有效期至2007年3月).
作者:陈德颖;梁蓬勃;李美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某男,15岁,中学生,于2005年4月28日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41402,失效期至2005年11月)0.5ml.
作者:刘正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17岁,学生,2005年11月29日突然出现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当日在个体诊所按一般感冒给予治疗,未见好转.
作者:赵建海;张永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研究母婴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及6月龄和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 开展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MV免疫后麻疹抗体水平研究.2003~2005年在徐州市和盐城市,采集到174对母亲、出生婴儿和3月龄婴儿的配对齐全者血清,及97名6月龄、62名8月龄婴儿的免疫前、后的血清,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 ①母亲与出生婴儿、出生婴儿与3月龄婴儿、3月龄婴儿与6月龄婴儿抗体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随着母亲抗体水平变化,婴儿抗体水平相应变化.②婴儿母传麻疹抗体随着月龄增加而下降,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抗体已降到低滴度,达不到保护抗体水平;8月龄时抗体水平基本消失.③97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1.34%,免疫后为97.94%;HI抗体总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4.22.62名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61%,免疫后为100.00%;HI抗体总GMT为1∶54.12.两组婴儿免疫前HI抗体总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521,P>0.05);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348,P<0.001).结论 婴儿在8月龄时的免疫效果要明显好于6月龄,但在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开展6月龄和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以探讨佳初免月龄.
作者:还锡萍;陶红;陆培善;毕诚;马福宝;汪华;郑春早;周长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部分国家免疫程序,评价预防接种率的研究方法 及研究结果 的异同,分析研究结果 不同的原因.方法 利用Endnote 7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研究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研究因研究目的 和人群的不同,使用不相同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和服务模式、提供疫苗服务种类的不同,以及研究人群的不同,研究结果 存在类似和不同之处.结论 预防接种率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 而确定的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开展的调查,部分结果 并不能代表整体人群,引用文献需谨慎.
作者:崔富强;李庭栋;郭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采用经济学原理对预防接种服务的现有需要、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进一步剖析影响因素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预防接种服务需要、需求现状的建议措施.
作者:郭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卡介苗误种后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效果.方法 收集三起卡介苗误种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资料,对不同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痊愈效果和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11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84%,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16%;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25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1%,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9%.误种发生后到链霉素封闭时间间隔为4h,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5%,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5%.结论 卡介苗误种处理的效果和预后取决于自误种发生后到药物封闭时间间隔的长短和局部封闭药物的选择,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用异烟肼封闭优于链霉素,首次封闭尤其明显.
作者:卓家同;刘素珍;钟革;周昌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美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已推荐了一个综合策略以消除HBV的传播,包括预防围产期HBV的传播;为婴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为未接种过的儿童和青少年补种疫苗;为未接种过的高危成人接种疫苗.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儿,男,7岁,小学生.2006年3月6日用自毁型注射器(安徽省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108,失效期至2009年1月)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062402,有效期至2007年6月)0.5ml.
作者:安仁寿;杨承红;华昕;曹安康;刘开屏;郭兰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方法 分析全国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血清学监测:2005年,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总计报告疑似麻疹爆发941起,检测麻疹可疑病例血清标本16 017份,IgM抗体检测阳性率达81%,实验室证实麻疹爆发872起.16个省开展了风疹监测,总计检测可疑风疹病例血清标本1 187份,风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62%.②病毒学监测:2005年16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88株麻疹病毒,经证实全部属于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显示H1基因型仍是中国麻疹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其中河北、山东、浙江省发现有H1b基因亚型在局部地区流行,其余毒株均为H1a基因亚型,说明H1a基因亚型仍为中国优势流行基因亚型.③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2005年国家麻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004~2005年度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除西藏自治区外,30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2005年度由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 复核和盲样标本职能考核;山东、山西、贵州、吉林、天津5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现场考核认证.结论 中国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为麻疹爆发的早期诊断、及时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丰富了麻疹病毒学基因数据库,为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了本底资料.
作者:朱贞;蒋小泓;毛乃颖;张燕;姬奕昕;崔爱利;许松涛;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中成功及效能高的措施之一.开展预防接种已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在一些地区消除了麻疹和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大大降低了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儿,男,10岁,2004年9月22日在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吉林省长春市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41805,有效期至2005年8月25日)1m1,未出现临床反应.
作者:谢高福;张佩如;阳青秀;杨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