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董红军;边国林;朱利利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宁波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 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0/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县(市).流动人口发病987例,占33.65%.≥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39.44%、30.11%、14.12%.对1 705例麻疹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6.7%、48.6%、34.7%.结论 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作者:马瑞;董红军;边国林;朱利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北京市昌平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发病496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11.41/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7.4倍,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0.6;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散居儿童,工人、农民、民工和学生;2~5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77.62%;发病年龄呈双峰性,<2岁和20~34岁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1.17%和38.91%.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控制麻疹重点应以流动人口为主.
作者:王秀云;许志涛;秦德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B95a、Vero/Slam细胞从疑似麻疹爆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22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四川省2003~2005年从6个市(自治州,下同)分离的22株麻疹野病毒全部为H1基因型,除2株为H1b基因亚型外,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22株麻疹野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3%~100.0%.四川省11株麻疹病毒代表株与中国S191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2.5%,氨基酸同源性为86.7%~91.6%.结论 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以H1a为绝对优势基因亚型,H1b为弱势基因亚型,未发现H1c基因亚型.其中以H1a基因亚型为主的病毒株引起的多个传播链造成四川省各市的麻疹流行.
作者:何吉兰;姬奕昕;童文彬;孙莉;朱贞;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卡介苗误种后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效果.方法 收集三起卡介苗误种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资料,对不同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痊愈效果和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11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84%,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16%;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25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1%,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9%.误种发生后到链霉素封闭时间间隔为4h,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5%,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5%.结论 卡介苗误种处理的效果和预后取决于自误种发生后到药物封闭时间间隔的长短和局部封闭药物的选择,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用异烟肼封闭优于链霉素,首次封闭尤其明显.
作者:卓家同;刘素珍;钟革;周昌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河北省实施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为主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取得的效果.方法 对1997~2005年M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麻疹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北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通过坚持MV的常规免疫和系统开展MV强化免疫,大大降低了麻疹发病率;通过建立灵敏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疹病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了依据.同时分析了加速控制麻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的策略.结论 河北省加速控制麻疹取得了巨大进展,系统实施的免疫和监测策略为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印旗;张振国;张富斌;梁勇;刘曙光;柳绪婷;张俊棉;李静;郭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全面了解中国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的流行情况、疾病负担以及流行毒株特征,促进RV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对1979~2005年公开发表的关于RV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综述.结果 显示,在全年开展RV腹泻监测的医院中,住院腹泻患儿RV检出率中位数是46%,门诊腹泻患儿RV检出率中位数是29%,而社区腹泻患儿RV检出率只占10%.中国RV腹泻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主要流行时间从10月~次年2月.总体上流行株以G1血清型为主,2001年以后则以G3型为主.P基因型则是以P[8]型为优势株.中国RV毒株G-P组合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提示了长期开展RV监测的必要性.
作者:张丽杰;方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研究母婴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及6月龄和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 开展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MV免疫后麻疹抗体水平研究.2003~2005年在徐州市和盐城市,采集到174对母亲、出生婴儿和3月龄婴儿的配对齐全者血清,及97名6月龄、62名8月龄婴儿的免疫前、后的血清,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 ①母亲与出生婴儿、出生婴儿与3月龄婴儿、3月龄婴儿与6月龄婴儿抗体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随着母亲抗体水平变化,婴儿抗体水平相应变化.②婴儿母传麻疹抗体随着月龄增加而下降,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抗体已降到低滴度,达不到保护抗体水平;8月龄时抗体水平基本消失.③97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1.34%,免疫后为97.94%;HI抗体总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4.22.62名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61%,免疫后为100.00%;HI抗体总GMT为1∶54.12.两组婴儿免疫前HI抗体总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521,P>0.05);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348,P<0.001).结论 婴儿在8月龄时的免疫效果要明显好于6月龄,但在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开展6月龄和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以探讨佳初免月龄.
作者:还锡萍;陶红;陆培善;毕诚;马福宝;汪华;郑春早;周长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尽管索马里已有3年未出现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但2005年复燃.2006年9月8日共确诊了215例脊灰,索马里的19个地区有14个地区被复燃.自2004年12月埃塞俄比亚脊灰复燃后,11个地区有4个地区被感染,共报告37例脊灰.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部分国家免疫程序,评价预防接种率的研究方法 及研究结果 的异同,分析研究结果 不同的原因.方法 利用Endnote 7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研究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研究因研究目的 和人群的不同,使用不相同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和服务模式、提供疫苗服务种类的不同,以及研究人群的不同,研究结果 存在类似和不同之处.结论 预防接种率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 而确定的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开展的调查,部分结果 并不能代表整体人群,引用文献需谨慎.
作者:崔富强;李庭栋;郭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WPRO)的37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1996、1997年发生多起麻疹爆发后,1997、1998年开展的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SIAs)成功地阻断了麻疹病毒在WPRO的传播.从那以后,输入病毒曾在波利尼西亚和关岛引起局部爆发,2003年在马绍尔群岛引起了较大范围的爆发,2006年2~5月在斐济也引起了爆发.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如灰尘中、坏死伤口中,这种广泛存在的细菌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这种毒素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造成肌肉紧张,引起特异性痉挛.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生破伤风,即使在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病死率也很高.大部分破伤风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出生有关,如不清洁接生或产后卫生条件不好分别造成婴儿或母亲致病.儿童及成人创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州及地方卫生部门继续调查衣阿华州自2005年12月开始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爆发,截止2006年5月2日至少已涉及其它10个州.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采用经济学原理对预防接种服务的现有需要、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进一步剖析影响因素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预防接种服务需要、需求现状的建议措施.
作者:郭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儿,男,7岁,小学生.2006年3月6日用自毁型注射器(安徽省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108,失效期至2009年1月)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062402,有效期至2007年6月)0.5ml.
作者:安仁寿;杨承红;华昕;曹安康;刘开屏;郭兰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美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已推荐了一个综合策略以消除HBV的传播,包括预防围产期HBV的传播;为婴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为未接种过的儿童和青少年补种疫苗;为未接种过的高危成人接种疫苗.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预测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缩短接种MV后抗体免疫持久性的实际观察时间.方法 利用已追踪观察5年以上的资料,拟合接种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再用所拟合的模型来预测接种MV后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结果 用幂曲线所拟合的模型为:Y=90.95X-0.61,决定系数R2=0.997,误差E=0.003;预测接种MV后第24年时的血凝抑制(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87.结论 所拟合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性,预测接种MV免疫成功后的HI抗体可维持24年以上.
作者:罗凤基;赵伟;张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西藏自治区1999~2002年≤5岁儿童埃柯病毒7型(ECHO7)VP1区编码基因特征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1999~2002年从西藏自治区<15岁急性弛缓性麻庳(AFP)病例和≤5岁到儿童医院就诊儿童及部分健康儿童的659份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6株ECHO7病毒,进行核糖核酸(RNA)提取,VP1编码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1999年的标本分离到9株,2000年分离到7株,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 证实,此16株经血清中和试验定型的病毒全部为ECHO7病毒.其它年份未分离到ECHO7病毒.16株ECHO7病毒VP1区基因全长都是876bp,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92aa.所测16株ECHO7病毒序列之间同源性为86.73~100.00%.所测序列和ECHO7原型株--Wallace株相比,同源性为77.85%~78.99%;和引起致死性脑脊髓炎的ECHO7变异株--UMMC株相比,同源性为81.67%~83.79%.所构建的ECHO7病毒遗传进化树将已知的ECHO7病毒划分为4个基因型,西藏自治区分离的ECHO7病毒独自形成1个基因型(D基因型).结论 首次报告的西藏自治区1999、2000年儿童中流行的ECHO7病毒为一个新的基因型(D基因型).16株D基因型病毒划分为2个基因亚型D1、D2.1999年流行的为D1;2000年流行的为D2.西藏自治区1999、2000年ECHO7流行为不同的病毒亚型引起.2001~2002年未发现ECHO7的持续流行.
作者:陈立;祝双利;王东艳;红梅;德央;安洪秋;朱晖;严冬梅;张勇;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儿,男,2005年9月出生,2005年12月8日在社区康复中心接种1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aP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1158-4,有效期至2006年11月15日)0.5m1,2周后发现右上臂注射部位红肿,局部有硬结,热敷后症状未减轻,当时患儿无发热等体征.
作者:刘卫民;何梅英;陈国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某男,2002年4月12日出生,2005年6月23日8∶30,在威海市北门外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接种门诊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批号Y0276-1,有效期至2007年3月).
作者:陈德颖;梁蓬勃;李美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和重庆市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水平,为控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年6~8月随机抽取北京和重庆市各1个区作为调查点,对20~39岁育龄期妇女623人(北京市311人,重庆市312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北京和重庆市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1%和78.53%,自然感染获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08%和77.89%;风疹抗体分布与年龄、地区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制定科学的风疹疫苗使用策略和免疫程序,提高育龄期妇女的免疫力,是减少CRS发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龙前进;毛乃颖;李崇山;许松涛;李黎;蒋小泓;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