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索马里脊髓灰质炎发病情况

马丽莉

关键词:索马里, 脊髓灰质炎, 地区, 安全问题, 东北部, 危险, 南部, 脊灰, 构成, 报告
摘要:2006年3月24日,又有2个新的地区,即低朱巴(索马里南部)和木地地区(索马里东北部)报告了2例脊髓灰质炎(脊灰),这些地区由于安全问题,对邻国构成了危险.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山东省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疫情现状,为制订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聊城市1999~2004年共报告麻疹314例,年平均发病率0.94/10万.麻疹发病在不同县(市、区)存在差异,发病高峰在4~7月,以≤15岁人群为主;散发和局部爆发并存,爆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26.11%,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主.麻疹发病主要与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和麻疹监测系统监测质量不高有关.结论 重点加强薄弱地区MV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质量,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

    作者:唐肇昶;袁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05年1月~2006年3月全球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的进展

    尽管控制从尼日利亚输出的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WPV)的传播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2005年消灭脊灰的工作仍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索马里脊髓灰质炎发病情况

    2006年3月24日,又有2个新的地区,即低朱巴(索马里南部)和木地地区(索马里东北部)报告了2例脊髓灰质炎(脊灰),这些地区由于安全问题,对邻国构成了危险.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以TaqMan-MGB荧光探针为特点的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V)核酸.方法 针对MuV血凝素(H)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荧光探针,筛选并优化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用以提高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与准确性;并通过体外克隆技术建立MuV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引物与探针的优化浓度分别为880mmol/L和280mmol/L,具有良好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拷贝/反应,相当于0.01TCID50,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7~10拷贝/反应;从病毒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3h左右,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论 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为MuV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

    作者:冯燕;卢亦愚;严菊英;史雯;周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接种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偶合手足口病1例报告

    某女,1998年5月12日出生,于2005年10月25日9:30在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0.5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100403,有效期2006-10-30).

    作者:李文戈;刘铁明;卢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血清学诊断和基因型别鉴定

    目的 对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进行血清学证实,鉴定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诊断为腮腺炎患儿的血清和脑膜炎病人脑脊液(CSF)标本中的IgM抗体;从脑膜炎病人CSF标本中提取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方法扩增病毒小疏水蛋白(SH)基因255个核苷酸片段;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的8个基因型代表株做亲缘性关系树分析.结果 15份血清中11份腮腺炎IgM阳性,5份CSF中2份IgM阳性.5份CSF标本中2份PCR扩增产物阳性.SH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2株病毒为F基因型,与1995~1996年中国流行的腮腺炎野病毒基因型一致.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爆发,部分病例合并有病毒性脑膜炎.

    作者:吴宏伟;崔爱利;许松涛;朱贞;姬奕欣;张燕;刘中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沙特阿拉伯要求对所有从有脊髓灰质炎病例国家来的15岁以下旅行者接种疫苗

    沙特阿拉伯卫生部宣布所有从有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到沙特阿拉伯的15岁以下旅行者必须接种脊灰疫苗才能进入该国.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 8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33/10万.8月龄~14岁病例数占65.18%;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7%,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作者:赵建海;张永基;毕玉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标本因素对麻疹病毒分离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的标本、不同的标本采集时间对麻疹病毒分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B95a细胞培养法分离麻疹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出的麻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对天津市2003~2004年采集的8份咽拭子和37份尿液标本进行了麻疹病毒检测.从8份咽拭子中分离到7株麻疹病毒,分离率为87.5%;从37份尿液中分离到8株麻疹病毒,分离率为21.6%.咽拭子麻疹病毒的分离率高出尿液3倍;出疹后4d之内可以从咽拭子中检出麻疹病毒;出疹后3d之内可以从尿液中检出麻疹病毒.结论 为提高麻疹病毒的分离率应首先采集病人的咽拭子标本,标本采集以出疹4d内为宜.

    作者:田宏;刘杨;田永琴;高志刚;万丽霞;张之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及其在中国免疫策略的探讨

    随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取得重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

    作者:徐爱强;陈远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西安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和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西安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发病资料,用SPSS 12.0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926例,发病率为12.56/10万;流动人口发病442例,占47.7%,发病率为42.21/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4月发病584例,占全年病例数的63.1%;病例中<8月龄占11.0%,8月龄~14岁占63.8%,>14岁占25.2%;麻疹病例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37.7%,免疫1剂占19.9%,免疫≥2剂占4.2%,免疫史不详占38.2%;男女性别比为1.35∶1.结论 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高,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区发病率更高,发病人群中MV接种率较低,应探索非免疫规划人群控制麻疹的策略,以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作者:党翔;郑运兵;李金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美国2002~2004年肠道病毒监测

    肠道病毒(EV)是一种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从轻微的发热到严重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心肌炎和新生儿EV性败血症等)的病因.目前,已鉴定出68个血清型,包括65个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各血清型病毒有不同的循环模式和临床表现.本次报道2002~2004年美国EV感染,包括两个血清型的广泛流行,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爆发的埃可病毒9、30型.通过广泛监测证实,2003年的无菌性脑膜炎瀑发的主要病原体就是这两个血清型的EV.州立实验室参与的增加与所有实验室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及时报告,将进一步增加EV监测的效用.

    作者:许松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Vero/Slam细胞在麻疹病毒分离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以及麻疹病毒在Vero/Slam细胞上的生长特点.方法 组织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将标本接种到长满单层的Vero/Slam细胞上,盲传3代,观察细胞病变(CPE).将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结果 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其CPE特点是典型的细胞融合性病变.此次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为H1基因型,和中国的本土优势流行株相符.结论 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敏感,可在麻疹病毒分离中选用.

    作者:刘冷;郑焕英;郭雪;朱建琼;李景全;柯昌文;姬奕昕;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河北省2004年实施麻疹疫苗后续免疫活动评价

    目的 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2004年对保定、沧州市和华北油田715414名8月龄~5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MV)后续免疫活动.利用省统计局资料、疫苗分发数、疫情资料等,对报告接种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 报告接种率92.67%,以县为单位报告接种率为76.06%~99.64%.结论 开展MV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张富斌;孙印旗;张俊棉;梁勇;李静;刘曙光;张振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国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对策

    在总结中国免疫规划工作与分析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如何做好中国免疫规划工作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

    作者:郭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马来西亚预防控制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1背景由马来西亚卫生部和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联合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者是DR.Syed Mohamed AI Junid,研究中心是吉隆坡总医院(GHKL)儿童研究所、UKM医院儿科病房及乌鲁冷岳区(Hulu Langat)医疗中心,研究时间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咨询会议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疫苗安全性咨询委员会(GACVS)在2005年6月的会议上,对乌普萨拉中心(UMC)的工作给予了认可.UMC是WHO分析药品相关不良事件的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

    作者:郭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北京市2005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零剂次免疫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调查与思考

    北京市自1998年将流动人口聚居地作为重点地区,每季度开展一次常规查漏补种活动,在外来人口散居地区每半年开展一次,要求查漏补种乡(街)覆盖率达到100%,村(居)委会覆盖率≥95%,户覆盖率≥70%[1].

    作者:曾阳;孙美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免疫接种后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原因分析

    目的 了解西安市麻疹发病的实际情况,探讨接种麻疹疫苗(MV)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的主要原因.方法 开展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静脉血3~5ml,进行麻疹IgM复核和IgG检测.结果 西安市2004年12月麻疹病例较近年同期明显增多,而且病例中流动、常住人口分别占45.1%、54.9%;免疫后的流动、常住人口病例在发病年龄上无差异;免疫后病例与未免疫、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无差异,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免疫后高于未免疫者;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空白,接种技术、使用剂量、疫苗储运等因素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结论 做好MV的初种是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变更MV免疫程序,将复种年龄提前到18~24月龄、接种剂量增加到0.5ml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刘西珍;夏雪琴;张峰;刘毅;徐艺;张少白;武继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哺乳动物细胞在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

    分析了20多年来欧美已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指出哺乳动物细胞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主要采用的基因表达系统.对外源基因高表达工程细胞株、高效工程细胞培养工艺、工程细胞产物分离纯化技术及工程细胞制品的安全性评价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并论述了中国哺乳动物细胞工程化技术现状和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作者:范秀媛;阮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