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监测及预防

陶三菊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后遗症, 监测, 预防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5%~35%),后遗症严重(30%~50%).过去乙脑主要在亚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流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乙脑传播到一些原来的非流行区,原属非流行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首次报道了乙脑流行以及乙脑患者病后遗留的后遗症.为了有效控制乙脑流行,必须加强乙脑的监测和预防.开展和加强乙脑的流行监测(包括人群抗体水平、蚊带毒率、猪抗体阳转率、乙脑病例诊断以及对新分离乙脑病毒抗原变异等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每年仍报1万~2万病例,如何减少乙脑病例是主要问题,建议提高对易感人群乙脑疫苗接种覆盖面,特别是广大农村儿童,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后14年免疫效果考核

    观察了正定县吴兴乡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普种后14年的免疫学效果.该乡自1986年开始对所有新生儿结合农村计划免疫,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在1986~1996年用血源乙肝疫苗,1997~1999年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1986~1996年为87.16%,1997~1999年为93.74%.于1999年普查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与本地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计算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1~14岁儿童保护性抗-HBs阳性率为94.74%~10.27%,S/N值几何平均滴度(GMT)为 76.72~5.62,随着免疫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HBsAg在10岁以前无升高趋势,1~14岁儿童的HBsAg总阳性率1.27%,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10.5%相比,保护率为87.9%(95%可信限83.18%~93.38%).抗-HBc阳性率为2.26%,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35.1%相比,降低了93.56%.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随年龄的增长保护性抗体水平逐年下降,HBsAg阳性率10~14岁开始出现升高趋势,而在10岁以前未见升高趋势,说明免疫后10年间效果良好,无需加强免疫.

    作者:马景臣;刘洪斌;张英林;孟宗达;韩常全;邢占春;张玉伟;赵卉;刘玉忠;侯艮书;高小丽;夏国良;曹惠霖;刘崇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按国家区分排列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数

    作者: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南昌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监测

    为了掌握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情况,于1999、2000年1~5月收集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拭子,分离和鉴定流感病毒,现简报如下.

    作者:孙坚;陈世件;李平;田丽华;李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护理院爆发肺炎球菌性肺炎

    作者:马丽莉;冯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问题

    作者:吴钟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北京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特点

    为了解北京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别,2001年开展了麻疹流行毒株的基因特点分析.在北京儿童医院收集了18例1~15岁可疑麻疹患儿的18份咽喉拭子标本,其中16份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146个核苷酸片段.通过对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提示该16株病毒属于麻疹病毒H1基因型.该16株病毒和A基因型的代表株Edmonston相比,基因变异在6.16%~7.53%;与H2基因型的基因变异在7.53%~8.90%;和H1基因型内参考株相比,型内变异在0~4.79%.16株病毒146个核苷酸之间的基因差异在0~4.10%,提示此16例患儿有不同的病毒传播来源,为不同省份输入引起.开展麻疹的病毒监测和建立麻疹病毒基因库,对北京和全国加速控制乃至消除麻疹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谢正德;朱贞;许文波;申昆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该人群已成为发生免疫可预防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麻疹在这部分人群中时有发生,且大部分为儿童.2001年1~10月在所有麻疹确诊病例中,外来流动人口病例510例,与2000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86.5%;同期发生麻疹爆发34起,爆发病例130例,均为外来流动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儿童的免疫接种率较低,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70.08%、65.24%、60.96%、70.65%和53.27%,五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41.02%.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控制外来流动人口免疫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引入免疫预防长效管理机制,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策略进行了探讨.

    作者:孙晓冬;张金芳;张继光;赵丽丽;施燕;陶黎纳;胡家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河南省农村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调查

    为了解河南省农村18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前的基础资料,以便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接种前的5个县12个村18岁以下人群3#285人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调查,对血清样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4.78%(814/3 285),婴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2.80%(749/3*!285).接种乙肝疫苗者的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者;1992~1998年出生的人群HBV感染率为21.6%,明显低于1984~1991年出生的人群(43.37%);而1980~1983年出生的人群HBV感染率为50.14%.结果表明,提高农村婴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是降低HBV感染率的关键.

    作者:封秀红;王春香;郭雪;武恕星;张强;冯子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的研究进展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我国目前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31个省份报告有病人或带菌动物,危害较大.数十年来通过钩体全菌体疫苗的应用,对控制该病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研制成功双价及多价钩体外膜疫苗.着重介绍了钩体外膜疫苗外膜抗原的性质及其提纯、免疫原性、疫苗制备、疫苗的反应性、血清学抗体效果和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还对疫苗大规模预防接种的可行性及其免疫策略提出了建议.

    作者:谢广中;孙文浩;张锦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应答研究

    为了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及加强免疫后的免疫应答状况和特点,在乙肝疫苗试点区,每隔1~2年,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985~1988年出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随访1次,随访15年,共观察5006人.将血源乙肝疫苗免疫后9~11年的170名儿童分为3组,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分别进行1~3剂次的加强免疫,每剂次5μg,然后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结果显示:新生儿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阳性率为92.8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00.91;而至14~15岁时分别下降为45.31%和27.95%,说明15年后约有55%的儿童抗-HBs在保护性水平以下(<10mIU/ml),而HBsAg阳性率为1.38%,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加强免疫后1年,3个不同剂次加强免疫组的抗-HBs GMT迅速升高,为原来的6~18倍;抗-HBs阳性率也由免疫前的62.5%~66.7%上升至100.0%.但随着加强免疫时间的延长,抗-HBs的GMT和阳性率逐渐下降,至免疫后3年,1针加强免疫组抗-HBs阳性率降至71.2%,2针组降至79.2%,而3针组仅降至92.5%.表明国产血源乙肝疫苗具有持久的预防保护效果,以及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加强免疫的效果与加强免疫针次和加强免疫前的免疫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的地区,如果需要,可以进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 3针加强免疫,初免后抗体水平较低者尤应如此.

    作者:王继杰;颜天强;李乔生;文中兰;夏国良;刘崇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取部分经济收入不同的地区开展相关调查,共调查130个村和居委会,1025名儿童,其中城镇儿童236人,农村儿童789人.结果显示:四种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平均为85.37%,在城市和农村经济较好地区均>85%,而在农村贫困地区则只有79.09%;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率平均为38.34%,在城市及农村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明显差别,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高,城市为69.07%,农村平均为29.15%.影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地理地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入保率、儿童母亲文化程度、冷链运转次数、儿童出生地点(家中或医院)等.由此表明,甘肃省农村的贫困地区计划免疫工作比较薄弱,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基础上,政府要增加对这些地区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科学管理;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等.从全方位入手,才能改善和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质量.

    作者:何庚声;李慧;崔富强;邸宏杰;付鸿;李风琴;刘建地;邵爱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球麻疹实验室网络

    1背景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麻疹病毒后IgM抗体出现较早,在出疹后7~10d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所以IgM抗体的出现通常被作为早期麻疹感染(包括野病毒和疫苗株)的证据。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齐河县白喉免疫状况监测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免疫预防白喉发病率显著下降,齐河县自1971年报告后1例白喉,至今无病例报告.

    作者:张文彬;王吉仁;王建华;朱永泉;葛乐双;贾效伟;路秀珍;刘强;王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球2000~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和脊髓灰质炎报告情况

    作者:刘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监测及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5%~35%),后遗症严重(30%~50%).过去乙脑主要在亚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流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乙脑传播到一些原来的非流行区,原属非流行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首次报道了乙脑流行以及乙脑患者病后遗留的后遗症.为了有效控制乙脑流行,必须加强乙脑的监测和预防.开展和加强乙脑的流行监测(包括人群抗体水平、蚊带毒率、猪抗体阳转率、乙脑病例诊断以及对新分离乙脑病毒抗原变异等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每年仍报1万~2万病例,如何减少乙脑病例是主要问题,建议提高对易感人群乙脑疫苗接种覆盖面,特别是广大农村儿童,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

    作者:陶三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海市部分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检测

    为了解上海市部分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自然感染情况及腮腺炎IgG抗体分布情况,采用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检测腮腺炎IgG抗体.共检测了691人,其中市区342人,郊区349人,年龄从6月龄~20岁以上.结果表明:腮腺炎IgG抗体总阳性率为51.52%,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0.69.6~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低,为2.85%.市区和郊区阳性率分别为56.14%、46.99%(χ2=5.79、P<0.05),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GMT分别为1∶14.91、1∶7.72(t=4.76、P<0.01),其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腮腺炎自然感染率市区(56.14%)高于郊区(46.99%).婴儿在≥6月龄时应考虑接种腮腺炎疫苗.

    作者:王刚毅;胡家瑜;施燕;沈微娟;沈荣明;姜庆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000年美国本土和境外出生人口中结核病发病情况

    作者:马丽莉;冯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实施儿童免疫金卡工程提高预防接种管理水平

    无锡市滨湖区辖18个乡(镇,下同),9个街道,常住人口74.2万,适龄免疫儿童约4万余人,每年新出生儿000人.由于无锡市滨湖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居住人口结构复杂,免疫接种模式多样化,城区儿童免疫接种集中在街道卫生所,农村少数集中在乡卫生院,多数分散在村卫生室接种,不仅接种工作面广量大,而且接种质量难以控制.

    作者:李新;张立行;许乐君;吴增;刘俊华;孙素英;吴芳;李渭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武汉市1999~2000年麻疹监测系统情况分析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武汉市麻疹监测系统在1999年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运转,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现将麻疹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杜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威海市1989~1998年白喉免疫监测分析

    为掌握健康人群白喉免疫水平,威海市1989~1998年开展了系统的白喉免疫监测,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陈德颖;张秋玲;杜世本;任淑芳;李美兰;王建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