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的优势

杨克佳;杨凤梅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内科疑难病, 优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随着不断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内科疑难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下面,本文以肿瘤、肾病、老年病、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中西医临床实例,来简要说明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多种内科疑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标本不合格率季度统计

    目的:为提高实验室分析前质量,需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并定期监测这些措施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方法:通过每季度统计标本不合格率,监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结果:2012年第一、二、三季度标本不合格率呈递减趋势,所占比例同样呈递减趋势.结论:通过贯彻落实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标本不合格率,从而提高了分析前质量.

    作者:李娜;高文波;周玉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关于骨科病者的心理护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发展迅速,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而言,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心理护理不是一个暂时性的动作,而是贯穿于病者整个治疗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进行观察,了解病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的疏导工作,这对于病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着重研究了骨科病者的心理护理,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科方面的应用.

    作者:付洪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孕引产的心理护理体会

    中期妊娠引产是指怀孕13~27周之间终止妊娠的方法,是人为终止妊娠的一项措施.此法对受术者心理和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不予采用,但由于某些疾病或某些社会、家庭原因选择引产,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未婚先孕、婚外孕及意外妊娠等本身及社会多种原因,仍有部分中期妊娠者需要终止妊娠.引产不但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我科通过责任护士掌握引产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患者恐惧担心的问题,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的指导和心理护理.

    作者:苟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观察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患者的内科治疗方法,为后期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总计80例.将其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支气管扩张治疗以及氧疗等相关常规性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莫西沙星溶液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其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常规、莫西沙星雾化吸入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余皓月;封明霞;陈照俊;曹国强;胡佳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辅助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辅助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6例区域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麻醉方案,对比MAP、HR、SPO2的治疗前后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的MAP、HR、SPO2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麻醉前后MAP、HR、SPO2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麻醉前后MAP、HR、SPO2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后MAP、HR、SPO2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在临床的辅助麻醉上具有较好安全性,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较小,明显优于咪唑安定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启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家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较高.同时由于这类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发展中国家COPD是患病率增长快的疾病之一,据推测至2020年在人口各死因中将上升为第三位,因而日渐受到大家关注.采取一些家庭护理指导措施,让病人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原因和诱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而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从而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作者:李增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血压患者在心电监护拔牙下的护理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拔牙的护理.方法:做好拔牙前的准备,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中发生特殊况的处理.结果:298例高血压患者,除4例外,拔牙过程顺利,无并发症,拔牙手术操作时间为:3.4±2.1min.结论:做好高血压患者拔牙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

    作者:宋利娟;何芸;曾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我院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的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强调的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是靠过程控制维持的,持续改进的基本活动包括: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方法,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活体组织病理诊断,是外科疾病的第一诊断.妥善保管和正确处理手术切除的标本,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材料,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故手术标本管理是手术室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若标本管理不当,会给临床诊断及病人带来严重损失,我科从2005年起,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手术室病理标本进行管理,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谈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头孢噻肟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头孢噻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治疗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患者使用头孢曲松进行相关治疗,对于观察组患者选择使用头孢噻肟进行相关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分析、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结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有25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显效,1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有效,治疗显效率和总治疗有效率依次为65.8%和92.1%;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3例,11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有效,治疗显效率和总治疗有效率依次为35.1%和64.9%,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以上数据,发现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使用头孢噻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王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10年至2012年我院降血糖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2010年至2012年期间我院降血糖药物临床应用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提高我院用药合理性.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DDD)计算我院于2010年至2012年三年期间降血糖药物使用的人次数(DDDs),分析我院三年间降血糖药物使用频率与占比变化情况.结果:三年间磺酰脲类药物的DDDs一直是主要的降血糖药物种类,此外,胰岛素类、双胍类等的DDDs分别在三年间中占第二、第三位;格列奇特在三年间DDDs一直占各降血糖药物的第一位,而甲苯磺丁脲药物的DDDs呈下降趋势,格列吡嗪控释片的DDDs呈上升趋势,其中日用药金额多的是阿卡波糖的17.9元.结论: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在临床上主要应用的降血糖药物种类是磺酰脲类,格列奇特的用药人次数在三年间一直处于首位,只有认真把我各降血糖药物使用的变化情况,才能为医院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云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低位经髁骨折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低位经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采用骨折切开复位经皮内外侧髁部克氏针交叉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4周,4周后去除石膏、拔除克氏针,逐渐行功能锻炼.结果:随访3个月~1年,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0例.结论:骨折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低位经髁骨折具有达到解剖复位,不易损伤血管和神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董洪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加强护理管理,营造良好就医环境

    安全是患者的的基本需要之一.促进护理安全,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内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不仅是医疗护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监控和管理的核心目标[2].我们自2005年以来,针对改制、扩建后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刘军;任金环;吴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52例心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目的:对心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心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观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心脏内团块有16例为粘液瘤,32例为血栓,3例为赘生物,1例为横纹肌肉瘤,超声诊断准确率98%.结论:通过分析患者病史、团块附着位置、形态、活动度、内部血流信号及其与周邻组织结构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占位性病变能作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作者:潘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B超对肾肿瘤的定性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对肾肿瘤患者应用B超进行定性诊断,分析出现误诊的主要原因.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肾肿瘤患者共50例,对其进行术前定性诊断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验证为肾肿瘤.结果:50例患者中经B超检测为肾肿瘤的患者共48例,占据所有患者比例92.0%;其定性诊断率相对较低,仅有24例患者可以准确定性,占据所有患者比例48.0%,误诊患者9例,检测为假阳性患者1例,余下16例患者未能准确定性肿瘤性质.结论:B超作为当前医学一种主要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的肿瘤能够进行准确的术前定性诊断,对于图像相对较为复杂以及具有交叉现象的肾肿瘤,要对其性质进行准确定性存在一定的难度.

    作者:谢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选取4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A组和B组,A组治疗方法采用核苷类似物,B组治疗方法选用干扰素治疗.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期对患者的血清HBeAg定量进行检测,探究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经过48周的治疗之后,两个治疗组的血清HBeAg均明显下降.A组患者完全应答为3例,部分应答为14例,无应答为3例.B组患者完全应答为3例,部分应答为15例,无应答为2例.完全应答与非完全应答者血清HBe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与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及24周时血清HBeAg定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预测治疗应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芳;李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术室专科化管理的实践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领域和范围日趋扩大,新手术方法、新器械、新仪器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一专多能方向发展[1].实施专科化管理已成为较大规模手术室管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爱娣;黄立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品管圈在缩短患者PICC返院维护等候时间的应用

    目的:缩短患者PICC返院维护的等候时间,提高患者对PICC返院维护的满意度,增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降低患者PICC院外维护的难度.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我病区患者PICC返院维护的等候时间进行调查分析,解析等候时间长的因素,实施对策并进行检讨,确定品管圈活动效果,并进行标准化.结果:通过品管圈的活动,患者PICC返院维护的等候时间明显缩短,对PICC返院维护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并加强了病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结论:品管圈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适用.

    作者:邹琴燕;王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人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人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从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80例脑梗死老年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等药物降颅压,并且给予依达拉奉、纳络酮等及时调控患者的血糖血压,同时维持患者机体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康复的康复指导,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本院的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存活率,治疗组为90%,死亡1例,3例呈植物人状态,其他患者生活均能够自理;对照组为80%,死亡4例,4例呈植物人状态,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对医护满意度上,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人脑梗死患者,应当采取早发现、早诊治、早治疗的原则,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在实施早期的康复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作者:潘正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运用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诊治精神性疾病

    目的:对心理学知识在预防和诊治精神性疾病方面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精神性疾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观察和研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预防和诊治,观察和分析防治效果.结果:经过治疗,35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愈,占全部患者的35%,53例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占53%,12例患者病情好转迹象不明显,占12%,治疗总有效率为8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诊治精神性疾病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作者:蔡俊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

    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本文对川芎的传统应用以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

    作者:霍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

健康必读(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